田 蕾,鄭柏平,袁同星
(1.河北工程大學 資源學院,河北邯鄲 056038;2.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第一勘探局,河北邯鄲 056004)
煤層氣在煤儲層中主要以吸附態(tài)的形式賦存,因此煤儲層的吸附能力直接影響到煤層氣井的產能;實踐表明煤階是煤儲層吸附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不同煤階煤儲層的吸附特征存在顯著差異。馬京長等[1]通過對沁水盆地山西組、太原組主要煤層進行研究,分析了高煤階煤的吸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陳振宏等[2-3]在分析煤儲層物性基礎上對高、低煤階吸附特征進行對比,指出了高、低煤階煤儲層吸附特征的差異性。本文結合高家莊區(qū)塊3#煤儲層和15#煤儲層樣品的等溫吸附試驗測試數(shù)據(jù),對研究區(qū)內高煤階煤儲層吸附特征及控制因素進行分析。
沁水盆地高家莊區(qū)塊位于山西省左權縣境內,南北長約15km,東西寬約9km,呈梯形,面積約128km2,屬于沁水煤田東部邊緣中段,主要含煤地層為石炭系的太原組和二疊系的山西組。區(qū)內含煤地層埋藏較深,保存完整,其中山西組3#煤和太原組15#煤,煤層穩(wěn)定、厚度較大,變質程度高,鏡質組反射率R0為1.978%~2.655%,屬高煤階煤,煤類以高變質無煙煤為主,為本區(qū)主要煤層氣儲層。
從7個典型鉆孔點中選取3#、15#煤層的11個煤樣進行等溫吸附實驗,其中3#煤層4個,15#煤層7個。采用美國Terratek公司的IS-100型高壓等溫吸附實驗裝置進行樣品測試;采用平衡水法,研究煤對甲烷的吸附性,煤的粉碎粒度為0.25~0.18mm,溫度采用煤儲層溫度,根據(jù)Langmuir單分子層吸附理論,計算求出表征煤對甲烷吸附特性的吸附常數(shù)及等溫吸附曲線。
蘭氏體積(VL)反映了煤儲集層最大吸附能力,VL值越大表示煤儲層儲集性越好,表1為沁水盆地高家莊區(qū)塊煤儲層等溫吸附實驗數(shù)據(jù)。以可燃基煤樣為例,3#煤儲層蘭氏體積為27.02~30.29cm3/g,平均為28.78cm3/g;15#煤儲層蘭氏體積為26.19~ 45.59cm3/g,平均 32.14cm3/g??梢?15#煤儲層對甲烷的吸附能力要明顯好于山西組3#煤儲層,其儲集性相對更好,但是,15#煤儲層樣品測試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大,說明在區(qū)域上15#煤儲層吸附能力差異較大。另外蘭氏體積不代表含氣飽和度,高家莊區(qū)塊需要其它成藏條件的適當配置才能有利于煤層氣的富集成藏。
蘭氏壓力(PL)反映了儲層吸附氣體的難易程度,當蘭氏體積較高,蘭氏壓力大于3 MPa時煤儲層具有高產條件[4]。以可燃基煤樣為例:3#煤儲層蘭氏壓力為2.40~3.11MPa,平均2.74MPa;15#煤儲層蘭氏壓力為2.18~3.24MPa,平均2.78MPa,表明高家莊區(qū)塊主煤層蘭氏壓力中等。從層位上看,3#、15#煤儲層蘭氏壓力差別不大,15#煤儲層蘭氏壓力略大,高家莊區(qū)塊主煤層均較有利于煤層氣開采。
沁水盆地高家莊區(qū)塊3#、15#煤層樣品的等溫吸附曲線如圖1所示,該區(qū)煤儲層具有較強的煤層甲烷吸附和儲集能力,在其它成藏條件配置有利的情況下,有利于煤層氣開發(fā)??傮w上,15#煤層吸附能力較3#煤層吸附能力強,但15#煤層吸附能力區(qū)域差異性較大。
表1 沁水盆地高家莊區(qū)塊煤儲層等溫吸附實驗綜合數(shù)據(jù)Tab.1 The aggregate experimental data of coal reservoir in Gaojiazhuang Area
較大的吸附能力反映出較大的開發(fā)潛力,較高的蘭氏壓力反映良好的開采條件[4]。由圖1可見,蘭氏壓力越大曲線斜率越小,說明煤儲層在低壓區(qū)吸附量越小,高壓區(qū)吸附量越大,在含氣飽和度較高的情況下越有利于開采,反之則不利于生產;13-6井的3#煤儲層解吸壓力與解吸壓力相似,Zc1井15#煤儲層等溫吸附曲線彎曲程度小煤層氣解吸相對更容易。綜合表1、圖1可知,等溫條件下,吸附量與儲集層壓力呈正相關:隨著壓力增高,吸附量變大,壓力較低時,曲線以較高的斜率呈近似線性增長,此后曲線斜率變小,增長逐漸變慢,煤的吸附達到飽和狀態(tài)。
1)煤階。煤階是影響儲層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煤化作用影響基質孔隙發(fā)育,進而影響煤的吸附能力;煤化作用過程中煤分子基團也在不斷變化,影響對甲烷的親和力,進而影響儲層吸附能力。但煤的吸附能力不總是隨煤階的增高而增加,Yee等[5]認為吸附能力隨煤階增高呈U型變化,在高揮發(fā)份煙煤A階段出現(xiàn)最小值。隨煤階的增高,煤儲層的吸附能力在R0<4%時逐漸增加,R0>4%時急劇減小[6,7]。田永東等[8]等認為成巖作用階段褐煤的吸附能力明顯低于其他各變質階段的煤,長焰煤至肥煤3個煤階吸附量增加得緩慢,焦煤之后,煤的吸附量開始快速增加,無煙煤2#煤的吸附能力最強。高家莊區(qū)塊主煤層變質程度高,多為無煙煤,煤變質程度對煤吸附能力有明顯的影響,隨著煤變質程度的增加,煤的吸附能力下降(圖2)。
2)煤巖有機顯微組分。煤的有機顯微組分包括鏡質組、惰質組和殼質組。一般認為鏡質組和惰質組吸附能力較強,對煤吸附能力有顯著的影響作用,而殼質組吸附能力較弱,對儲層吸附能力影響較弱。有機顯微組分對煤吸附能力的影響較復雜,應該考慮煤階、灰分、水分、儲層溫度壓力等因素[9-11]。從實驗測試結果可以看出,蘭氏體積隨鏡質組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而隨惰質組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圖3)。這種變化與顯微組分對孔隙發(fā)育程度的影響有關,鏡質組中微孔的發(fā)育程度比惰質組中微孔的發(fā)育程度高,因此具有較大內表面積,吸附能力較強。
3)水分。煤中水分是影響煤儲層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分存在于基質孔隙中,將減小甲烷的存儲空間,并減少吸附甲烷的有效孔隙表面積,使甲烷吸附量變小。水分對吸附量的影響與臨界水分值有關,水分含量小于臨界水分值時,隨水分的增加甲烷吸附量增大;達到或大于臨界水分值時,水分只是覆蓋在煤的顆粒外表面,甲烷吸附量不再隨水分的增加而變化[12]。從測試結果看,高家莊區(qū)塊煤儲層水分的存在總體上與吸附能力呈負相關關系(圖4),但其對吸附量的控制作用并不明顯,說明水分并不是該區(qū)煤儲層吸附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4)灰分?;曳值奈侥芰Ρ容^微弱,它通過影響煤中有機組分的含量和結構來影響煤的吸附能力。另外,灰分的存在還堵塞一些微孔隙,造成有效吸附表面積變小,吸附能力降低。從實驗測試結果來看,灰分的存在降低了煤儲層的吸附能力(圖5)。表1中原煤蘭氏體積總是小于可燃基煤樣蘭氏體積,同樣說明灰分對煤儲層的吸附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
1)高家莊區(qū)塊主煤儲層蘭氏體積大于26cm3/g,蘭氏壓力中等,具有較強的煤層甲烷吸附和儲集能力,在其它成藏條件的適當配置下,有利于煤層氣富集成藏。
2)研究區(qū)山西組3#煤儲層蘭氏體積平均為28.78 cm3/g,太原組15#煤儲層蘭氏體積平均為32.14 cm3/g。15#煤儲層對甲烷的吸附能力要明顯好于山西組3#煤儲層,但15#煤儲層甲烷吸附和儲集能力區(qū)域差異較大。
3)煤階和煤巖有機顯微組分是研究區(qū)煤儲層甲烷吸附特征的控制因素,水分和灰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儲層吸附能力。
[1]馬京長,王勃,劉飛,等.高煤階煤的吸附特征分析[J].天然氣技術,2008,2(6):31-34.
[2]陳振宏,王一兵,宋巖,等.不同煤階煤層氣吸附、解吸特征差異對比[J].天然氣工業(yè),2008,28(3):30-32.
[3]陳振宏,賈承造,宋巖,等.高煤階與低煤階煤層氣藏物性差異及其成因[J].石油學報,2008,29(2):179-184.
[4]蔚遠江,汪永華,楊起,等.準噶爾盆地低煤階煤儲集層吸附特征及煤層氣開發(fā)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8,35(4):410-416.
[5]YEE D,SEIDL E J P,HANSON W B.Gas sorption on coal andmeasurementof gas content[C]//Law BE,RiceD D.Hydrocarbons from Coal:AAPG Studies in Geology.OK,U.S.: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1993.
[6]鐘玲文,張新民.煤的吸附能力與其煤化程度和煤巖組成問的關系[J].煤田地質與勘探,1990,27(4):29-35.
[7]蘇現(xiàn)波,張麗萍,林曉英.煤階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J].天然氣工業(yè),2005,25(1):19-21.
[8]田永東,李寧.煤對甲烷吸附能力的影響因素[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7,27(2):247-250.
[9]KROOSS BM,BERGEN F,GENSTERBLUM Y,et al.High-pressure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on dry and moisture-equilibrated Pennsylvanian co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2,51:69-92.
[10]GARETH R L CHALMERS,RMARC BUSTIN.On the effects ofpetrographic composition on coalbed methane sor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07,69:288-304.
[11]張麗萍,蘇現(xiàn)波,曾榮樹.煤體性質對煤吸附容量的控制作用探討[J].地質學報,2006,80(6):910-915.
[12]沈麗惠,齊俊啟,趙志義,等.煤層氣生成及含氣量控制因素[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7(1):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