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南平市人民醫(yī)院針灸科,福建南平353000)
針刺配合中藥貼敷治療腰棘間韌帶損傷
秦文
(南平市人民醫(yī)院針灸科,福建南平353000)
目的觀察針刺配合中藥貼敷治療腰棘間韌帶損傷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隨機對照法分治療組(針刺加中藥貼敷法)、對照組(針刺法)各40例,每日治療1次,7次1療程,2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5%,對照組總有效率7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刺配合中藥貼敷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克服針刺力單效低的缺點,又避免藥物口服的毒副作用,更好地促進韌帶修復。
針刺;中藥貼敷;穴,夾脊;腰棘間韌帶損傷
腰棘間韌帶損傷是腰痛常見的原因之一,以腰部正中疼痛,不能彎腰為主要表現(xiàn),常因外傷、勞損而誘發(fā),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筆者近年來開展針刺配合中藥貼敷治療腰棘間韌帶損傷,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80例均為南平市人民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16~75歲,平均39.54歲;病程小于10 d者10例,10 d~18個月者30例;單個節(jié)段棘間韌帶損傷者15例,2個棘間韌帶損傷者16例,3個以上(含3個,下同)棘間韌帶損傷者9例。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7~69歲,平均38.42歲;病程小于10 d者8例,10 d~18個月者32例;單個節(jié)段棘間韌帶損傷者12例,2個棘間韌帶損傷者17例,3個以上棘間韌帶損傷者11例。兩組棘間韌帶損傷節(jié)段分布見表1。兩組間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表1 兩組棘間韌帶損傷節(jié)段分布例
1.2 診斷標準(1)有急性外傷史,以腰扭傷或者搬重物最常見;慢性勞損見于長期彎腰或長時間的不良姿勢。(2)下腰部正中疼痛,乏力、酸脹,彎腰時加重,無下肢放射痛。(3)棘突間壓痛明顯,位置較深,部分可觸及片狀或條索狀的陽性物,局部捻發(fā)感;或腰椎生理曲度改變,或伴下腰部骶棘肌和臀肌緊張、痙攣,可有壓痛。直腿抬高試驗(+)。(4)經(jīng)X線或CT、 MRI檢查排除腰椎骨折、滑脫、結核或占位性病變等。
1.3 治療方法
1.3.1 針刺法病人取俯臥位,先確定損傷的棘突間壓痛最明顯處,選用華佗牌0.30 mm×50 mm無菌不銹鋼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生產(chǎn)),皮膚常規(guī)消毒,直刺約1~1.5寸,然后取損傷的棘間隙上下相鄰的華佗夾脊穴,向正中線斜刺,左右各2針,伴骶棘肌和臀肌壓痛者,可選取相應阿是穴,針刺深度約1.2~1.7寸,運用小幅度捻轉提插手法,以得氣為度;用華佗牌G6805-2A型電針儀,左右夾脊穴各接一路輸出,采用疏密波,以舒適為宜,每次30min,每日1次,7次1療程。治愈后可停止治療,未愈者治療1療程休息5 d后可繼續(xù)治療。
1.3.2 貼敷法將中藥草烏、川烏、獨活、紅花、牛膝、威靈仙、白芥子、肉桂、川芎、丁香各等份研為細末,加溫水調(diào)成膏狀,制成1.5 cm×1.5 cm大小,厚度約3mm的方形藥塊,貼于損傷的棘間韌帶處,外用7 cm×7 cm大小的膠布固定,貼敷3~5 h,以貼藥處皮膚潮紅為度,每日1次,7次為1療程。治愈后可停止治療,未愈者治療1療程休息5 d后可繼續(xù)治療,皮膚敏感者可適當減少貼敷時間。
治療組針刺后采用中藥貼敷,對照組單用針刺法,兩組病人治療期間均不使用其他治療方法。
2.1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消失,腰部活動自如,無壓痛;顯效:癥狀明顯緩解,腰部活動基本正常,壓痛明顯減輕,不影響日?;顒樱挥行В貉礈p輕,腰部活動有改善,局部壓痛較前減輕,勞累后可痛作;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或治療期間配合其他療法者。
2.2 治療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結果比較例(%)
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當腰椎前屈超過90°時,維持脊柱姿勢的骶棘肌及多裂肌松馳,棘上、棘間韌帶受牽引以維持脊柱彎曲姿勢,過度或積累牽拉會造成兩者的損傷。但棘上韌帶95%止于L4以上棘突,只有5%止于L5棘突,因而沒有或少有棘上韌帶保護的L5~S1、L4~L5節(jié)段便成為棘間韌帶損傷的好發(fā)部位。針刺可疏通經(jīng)脈、行氣活血,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但對韌帶勞損療效欠佳,故在針刺基礎上加以溫經(jīng)通脈、行氣活血的中藥貼敷。研究表明,白芥子、肉桂、川芎、丁香等中藥所含的揮發(fā)油成分具有較強促中藥透皮吸收效果,可降低口服藥物的毒性和不良反應,維持穩(wěn)定、持久的血藥濃度[1],從而提高療效。在治療中發(fā)現(xiàn),兩組中急性損傷療效均優(yōu)于慢性勞損,且治療時間短;無效的病人多有反復外傷、長期勞損史,局部多觸及陽性反應物。與損傷的棘間韌帶中出現(xiàn)裂隙、囊腔、穿孔、膠原纖維排列紊亂,形成明顯的纖維軟骨組織,毛細血管增生,小血管內(nèi)膜增厚和小血管炎,間質炎細胞浸潤并有玻璃樣變有關,造成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阻礙了韌帶修復,加重韌帶退變和損傷,破壞腰椎的穩(wěn)定性[2],促進腰椎退行性變或髓核突出。因此,棘間韌帶損傷的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1]韓永龍,王建明,李士峰,等.中藥透皮吸收促進劑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07,24(2):23.
[2]董建文,李海,李庶斌.棘間韌帶的病理學改變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的關系[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7:39.
R245.32
B
1007-4813(2010)06-0904-02
2010-08-24)
秦文(1967-),女,大學本科,副主任中醫(yī)師。研究方向:穴位貼敷療法在針灸臨床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