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繼承與革新:邊沁學說的方法論基礎

    2010-04-12 23:27:46
    關鍵詞:邊沁哲學道德

    弭 維

    ?

    繼承與革新:邊沁學說的方法論基礎

    弭 維

    邊沁是英國近代最重要思想家之一,其研究領域覆蓋了倫理學、政治哲學和法學。他以自然科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從觀察“實際的人”出發(fā),繼承并改造了英國道德哲學中的情感主義學說和功利原則,將之系統(tǒng)化,為近代功利主義和法律實證主義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也為英國的政治和法律改革提供了明晰簡單的原則。并以其“窮盡方法”、“細節(jié)方法”和“審查方法”為法律和道德的哲學證成提供了新的方法。

    功利原則; 窮盡方法; 細節(jié)方法; 審查方法

    一、歷史和理論背景

    邊沁生活的年代,恰逢世界政治格局大動蕩的時刻:28歲時美國宣布獨立,41歲時發(fā)生法國大革命,而67歲時拿破侖兵敗滑鐵盧。整個歐洲的局勢和世界局勢變得非常局促而緊張:教權和皇權的斗爭,資本主義的興起帶來的血腥剝削和利益紛爭,主權國家內(nèi)部的統(tǒng)一與聯(lián)合,國家間政治問題的凸顯,使得歐洲世界從17世紀開始就始終處于紛爭和動蕩的狀態(tài)中。這樣的歷史背景為邊沁思考政治和法律問題提供了深刻的歷史機遇??v觀邊沁一生,其最為關注的是政治和法律的現(xiàn)實改革及其道德基礎問題。他的功利主義學說主要是一種政治倫理和法律倫理原則,它為政治和法律改革提供了目的要求與評價標準,同時這些原則也約束著政府的行為。它關注的是一種制度性要求,而不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問題。這些思想理論使邊沁迥異于很多其他思想家。

    這種思想趨勢同樣蔓延到邊沁那里。按照密爾的分析,邊沁對于人性的完善、追求精神的完美等等,似乎并不相信。對邊沁而言,社會是追求各自利益和快樂之人群的集合,由法律、宗教和公共輿論來防止人們相互沖突。他并不是非常關注人的品格的培養(yǎng),也不認為人性之中存在自我修養(yǎng)的希望;道德學說中的自我教育這部分在邊沁那里是一片空白。*[英]邊沁:《論一般法律》,第24頁。在邊沁眼里,人是相對簡單、是容易受到快樂和痛苦等情感影響的。人最本能的自然傾向成為其學說的理論基礎。

    但是邊沁的理論,從政治和法律制度層面而言,其原則的方便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使他在諸種學說已然混雜的時代里,以其清晰簡單為政治倫理和法律倫理原則的系統(tǒng)化做出的貢獻。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中,邊沁將其功利主義原則描述為“按照看來勢必增大或減小利益有關者之幸福的傾向,亦即促進或妨礙此種幸福的傾向,來贊成或非難任何一項行動”,而這個行動不僅指個人行動,也包括政府行為。*[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時殷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8頁。這個觀點早已耳熟能詳。以現(xiàn)代人觀點視之,邊沁的功利原則非常簡單易懂,甚至可能被譏為膚淺;對于功利原則而言,“人”的門檻更低一些,人均是趨樂避苦的,快樂和痛苦主宰著人的行動,人的各種利益要求和物質(zhì)欲望構(gòu)成了人的“幸?!钡闹黧w,這代替了以往作為“幸?!睒藴实牡赖峦晟苹蛘咦非髞砩?。人性中的高貴一面和美好一面已然被扯去。但是正如英國20世紀最出色的法理學家哈特在為邊沁辯護的時候所言的那樣,也正是這樣的“膚淺”,因其簡單、普遍性強,而為實際生活中的政治和法律改革提供了簡單易識的原則。比如,哈特曾經(jīng)指出,當人們在為奴隸是否有理性能力,是否能夠算作“人”而享有公民的基本權利而爭論不休時,邊沁則指出,“問題的關鍵并不是那些被當作奴隸的人是否能夠理性地思維,而僅僅是他們是否遭受痛苦。”*[英]哈特:《法理學與哲學論文集》,支振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58頁。感知痛苦的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它未能將人和動物區(qū)分開,但是在實際政治中,以其為標準卻更能促進平等的擴展。因為奴隸、少數(shù)族裔、女性以及兒童均可因此而成為應該享有權利的道德主體,而不再將爭論的焦點集中于這些人群是否有理性這樣不能實證從而聚訟不已的問題上。在這一點上,其原則的廣泛適用性具有特別的意義。

    個人美德修養(yǎng)與制度美德?lián)碛兄煌拿嫦?,后者的標準因為面向全社會,所以其價值取向必須具有廣泛性。過于個性化的選擇不能擴展開來成為制度的選擇。所以,在現(xiàn)代西方價值體系中,對政治制度平等的強烈要求,使得政治領域中,或者說公共領域中,對個人的道德要求可能是很低的,而不能對這種資格限定要求過高,否則政治平等的道德證成就很困難,在現(xiàn)實中的實踐就更無理可循。而大量道德問題屬于私人領域,是否要通過政治和法律來強制實施,也是一直爭論到今日的問題,這里面牽涉到法律的目的和國家的權力限度問題。這也是自由主義的核心問題之一。

    對歷史人物的研究往往出現(xiàn)一種誤解,就是未能知道他真正提倡的是什么,就如歷史上人們對馬基雅維利的評價。*[英]斯金納:《馬基雅維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年,導論。人類雖然經(jīng)常感慨人性、人心、世情、世相的無奈,但是卻似乎總是沒有勇氣去直面一個揭示得過于犀利的學說。從邊沁的性格而言,他具有天才所通常具有的敏感,同時有著貫徹一生永不熄滅的熱情,他對自己對世界有著一種真正的真誠和愛意。一個真正的思想家,你可以從他的文字中感受他的心靈,那是一種真實的跳動,而沒有矯柔和造作。這樣一種穩(wěn)健務實而又充滿道義關懷的性格,使邊沁始終在自己的學說與英國的現(xiàn)實之間保持著密切的互動,并不斷在反思中調(diào)整,從而避免了單純而充斥道德理想的知識分子在書齋里言說政治的理想化和幼稚化,也避免了野心勃勃的政客在現(xiàn)實里揮舞權柄而造成的政治庸俗化乃至罪惡化。邊沁及其后來者的經(jīng)歷使我們明白,一個有建設性的言說政治的學者兼運動家應當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和能力。作為個體,他的品性是沒有問題的;作為思考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人,他又必須將關注點擴大出去,思考更有普遍性的問題,而他的出發(fā)點,則必須是真實而經(jīng)得起推敲的。

    二、方法論基礎:自然科學方法和對心理學的興趣

    自然科學興起之后,其方法被很多思想家納入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法哲學的研究中來。牛頓原理的發(fā)現(xiàn)使得那個時代的自然科學建立在一個法則之上成為可能,而通過觀察將這種精確性應用于道德和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研究,也成為17世紀之后的時代特征。承襲前人,邊沁對自然科學同樣有著巨大興趣。早在1785年,邊沁就認為“這是一個化學誕生的時代”,并尋求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用于社會科學的研究。他明確聲稱,在其“有關立法和其他道德科學分支主題的著作中,嘗試將推理的經(jīng)驗性方法從物理學擴展至道德科學上去”。*Wallas Graham. Jeremy Bentham.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23(1),p47.強烈的科學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傾向,使得邊沁非常注意從人的現(xiàn)實出發(fā),從觀察人的實際行為出發(fā),而不是從某種預設的理念出發(fā)。這種對現(xiàn)實的人的關注而不是對理想的人的關注,是文藝復興之后的一種強烈趨勢,馬基雅維利、斯賓諾莎,包括維柯和盧梭,都要求關注實際的人是什么,而不是理想的人是什么。*[美]赫希曼:《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政治爭論》,第8頁。這種趨勢里其實已經(jīng)蘊藏了后世的所謂實證思想和規(guī)范思想之間的區(qū)分。對理性的信心,意圖建立如數(shù)學般精確的法律科學和道德科學,使得邊沁并不喜歡對觀念進行籠統(tǒng)的分析,而是對人的行為和動機進行分類,以期對人有更為真實的理解。我們在邊沁著作中看到的他不厭其煩的細致分類實際上是他對人的行為過程的探尋和分析。

    邊沁所熱衷的另一學科是心理學,這與他對人之“實際所是”的探尋是密切相關的。了解人之“實際所是”就要求對人的心理機制有一種認識。他聲稱自己的心智“始終被觀看他人和審視他人永恒占據(jù)著”。*Wallas Graham. Jeremy Bentham.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23(1),p47.對人的心理的關注,是邊沁之前英國道德哲學的特征。從洛克之后,情感主義逐漸興起,不僅占據(jù)了認識論的領域,也深入到了倫理和政治以及法律領域。沿襲這個傳統(tǒng),對人的心理的關注,構(gòu)成了邊沁整個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的倫理基礎。可以說,邊沁所致力研究的法律改革和政治改革以及這些改革的倫理原則,其根源全在于對人的心理的解析,這些心理包括人的渴望、人的情感,人之所欲與所不欲等等。而使人生活幸福的條件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的法律和政治秩序,來保障人的生存。人的幸福生活要求良好社會秩序的存在,而良好社會秩序的存在仰仗人的理性、審慎和不傷害他者的行為,那么人是如何行為的,人如何可以有好的行為,良好的社會秩序如何產(chǎn)生等等就是法律哲學、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所以,人的心理和道德情感是人的行為的深度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法律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基礎是道德哲學。而法律和政治的建設也是為了人的幸福生活。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依然可以認為,道德哲學是實踐哲學的最終歸宿。做一個道德的人,建設一個道德的社會,過一種道德的或者幸福的生活。

    對于邊沁而言,法律是心理的分支和應用,功利原則是立法的基礎,而對什么是善和快樂的回答也正是立法的基礎。而只有制定了良好的法律,政治社會的存續(xù)與和諧才得以可能。邊沁的功利原則建立在人的情感和心理之上,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必須照顧到人的心理和感覺,對制度的評價也應該與人的真實感受相關,而不僅僅是一種無法體驗的衡量標準。但是他和傳統(tǒng)情感主義者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認為過去的傳統(tǒng)不能作為立法基礎,這也就使得他在接受先前的情感主義學說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修正。

    三、功利原則和幸福

    在《政府片論》開頭序言中,邊沁說道,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有種普遍看法,就是道德之中似乎沒有什么可以發(fā)現(xiàn)的東西了。但是實際上,如果經(jīng)過“最能作為改革基礎的觀察”,就還可以發(fā)現(xiàn)新東西。比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確與錯誤的衡量標準”這個原理,在方法上和精確性上就有待發(fā)展。*[英]邊沁:《政府片論》,第92頁。在人的一般行為中,有共同的目標吸引住人們的注意力,這個目標就被邊沁稱為幸福,而任何行動中導向幸福的趨向性就被稱之為功利,背離則是禍害。*[英]邊沁:《政府片論》,第115頁。

    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這無疑是個非常理想的政治道德目標,在直覺上對人有強烈的吸引力,但是問題是,如何衡量幸福呢?邊沁采取的是哈列維和貝卡利亞的答案,即人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但是還存在的問題是心理事實和人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邊沁認為,當一個社會的制度設計使得個人的幸福由社會造成,而痛苦由個人造成時,則一個人就幸福了。在這一點上,邊沁不僅表明了他的“幸福”概念,同時也把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區(qū)分開來了,而社會責任和個人責任的歸屬和界限問題,是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的重要問題之一。這也標志著個人進入社會以及進入國家的制度結(jié)構(gòu)時,作為社會成員和獨立個體的差異所在,或者說人的所謂自然性和社會性問題。人性學說是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基礎問題,通常包括三類,即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自然和社會的統(tǒng)一性。*萬俊人:《人為什么要有道德》(上),《現(xiàn)代哲學》2003年第1期。這個問題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都始終爭論不休。其復雜性,麥金太爾在《追尋美德》之中已經(jīng)深刻闡述。或許,化解這個問題需要我們改換角度去思考社會制度的構(gòu)成性特征與人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而不再糾纏于人性到底是什么。

    對邊沁而言,動機本身無所謂善惡,人類所有本能均是自然平等的,唯一可以評價的道德標準是追問其在某個特定情況下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否使大多數(shù)人感到了幸福。忠誠、愛國、愛等本身無所謂善惡,而只能根據(jù)其特定情況下造成的結(jié)果和影響來判斷。當然,邊沁并不認為物質(zhì)上的幸福就是幸福的全部,但是他繼承了霍布斯以來的思維方式,認為怎樣算作精神滿足,是無法以科學的方式來規(guī)定的,但是物質(zhì)條件的改善,卻是可以實現(xiàn)的。*[美]施特勞斯、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李天然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28頁。這個功利原則,始終貫穿邊沁的政治和法律哲學之中,政策和法律的制定都在于減少人的痛苦,增加人的幸福,即使在刑法之中,亦是如此。雖然邊沁并不是要完全基于某種道德理想而減少刑罰,但是他反對刑罰的嚴苛,而且,刑罰過于嚴苛導致無法適用,最后便只能淪為法官的任意決斷*[法]埃利·哈列維:《哲學激進主義的興起——從蘇格蘭啟蒙運動到功利主義》,曹海軍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7頁。;同時刑罰的目的并不只是報復,并且懲罰本身也是一種惡,因為它給人帶來了痛苦。邊沁所處的時代,是英國死刑運用相當廣泛的年代,因此他的這種思想,顯然有著更為仁慈和體恤的感召力。

    四、“細節(jié)方法”、“窮盡方法”和“審查方法”

    邊沁另一種較為新穎的方法是他的“審查方法”。作為激進主義代表人物,邊沁在現(xiàn)實政治和法律改革問題上非常積極,他對現(xiàn)實問題的強烈關注解釋了他為何如此重視經(jīng)驗性事實。在其所處時代,宗教的影響依然巨大,許多觀念之間的爭執(zhí)復雜而迷亂,而這些觀念的現(xiàn)實載體在哪里,有時并不明晰,這也使得對之的批判顯得毫無根據(jù)而很容易被駁倒。邊沁追尋高度的精確性,其最終目的并不僅僅在于給予一種描述,一種單純的事實分析,而在于將批判的基礎建于事實之上。因此,從方法上而言,他對自然科學方法的關注和其激進學說是一致的,這是一種理性而謹慎的態(tài)度,也正是這種區(qū)分,極大地啟發(fā)了當代的哈特。

    在《政府片論》中,邊沁提出了其批判性方法:“可以把對法律問題發(fā)表意見的人分為兩類:解釋者和審查者。解釋者的任務是向我們說明他所認識的法律是什么;審查者的任務則是向我們評述法律應當是怎樣的。因此前者的任務主要是敘述或探討事實;而后者的任務則是探討理由。解釋者在他的范圍內(nèi)所涉及的思維活動只是了解、記憶和判斷;而審查者則由于他所評論的事情有時牽涉到那些喜歡與不喜歡的感情問題,所以要和感情打交道。法律是什么,在不同的國家中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因此,解釋者永遠是這個或那個待定的國家的公民;而審查者則是,或者應當是一個世界公民。一個解釋者要說明的是,立法者和他手下的法官已經(jīng)做了什么;而審查者則建議說,立法者將來應當做些什么?!?[英]邊沁:《政府片論》,第97頁。而在“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之間,確實是經(jīng)常對立的。*[英]邊沁:《政府片論》,第233頁。

    在這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邊沁對解釋和審查的區(qū)分。審查的意義在于其批判性。邊沁認為,在一個法治政府之下,一個善良公民的標準是“嚴格地服從,自由地批判”。*[英]邊沁:《政府片論》,第99頁。一種制度沒有批判,就無法得到改進,而“社會的安寧同樣不需要教訓人們把一切都當作合理的加以接受”。*[英]邊沁:《政府片論》,第102頁。但是批判的前提是清晰的敘述,后者是基礎性的,沒有后者,批判也就不可能成功。邊沁認為,如果一個人能看出一個制度的缺點,就說明他概念正確,所以可以做出清晰敘述;如果一個人的評論中充滿蠢話,那么其敘述中也必然有這樣的特點。*[英]邊沁:《政府片論》,第104頁。由此,邊沁之所以如此重視敘述的清晰性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而后來哈特所堅持的法律和道德的區(qū)分,其實也沿照了邊沁這個思路,即區(qū)分的目的并非否認二者的關聯(lián)性和對法律進行道德批判的可能性,而是必須將法律先區(qū)分出來,知道其所是,才能真正進行有效批判。就這點而言,法律實證主義者堅持法律和道德的區(qū)分是有道理的。

    在政治立場上,邊沁絕對不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他強調(diào)對法律和道德分開認識,有著其現(xiàn)實的焦慮。將法律所“是”和所“應當是”相混淆,在實踐上會造成兩種邊沁所不欲的結(jié)果,一是無政府主義,即一個人可以認為不符合其道德標準的法律不是法律從而不遵守,另一種是反對法律改革的人,即法律就是法律而必須遵守。

    休謨的“是”和“應當”的區(qū)分廣為人知,即從事實判斷無法推出價值判斷。邊沁的這個區(qū)分看似和休謨的這個區(qū)分有所相似,但是有研究者認為這種相似僅僅是表面的相似。因為道德審查者的“應當”需要“為何應當是”的結(jié)論性理由。但是通常,如果“應當”以及義務的理由沒有進一步的闡釋時,“應當”就對立于經(jīng)驗性的“是”。只有經(jīng)驗性的“是”才能有原因,而“應當”和形而上學的“是”,其最高原因在其自身。*Baumgardt David. Bentham’s “censorial method”.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45(4),p462.因此,邊沁認為對每一種“應當”給出理由是必要的。他認為,“應當”這個觀念和“是”有很多的混雜,無論在法理學還是在倫理學之中。對這兩種典型不一致的方法的追尋給了邊沁倫理方法的意義和價值。邊沁1816年在《論文集》(chrestomathia)中,沿循其1770年和1776年的觀點,將審查和注釋的方法視為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分支,而不是將個人道德和公共道德視為基本問題。道德科學這兩部分的差異是:審查性倫理學是道德科學的一個分支,它“表達了作者認可或者不認可的判斷或者情感,和幾種自愿行動(或者對人類行為的某些修正)的理念相關,在這個過程中以這些理念觀察就每一個行動而言,其(指作者)在是否應該(ought)行動或者不行動,或者可能行動或者不行動這個問題上的意見?!彼赃@個分支也被稱為“審理的”(dicastic) ,因為其實現(xiàn)的功能是客觀的道德判斷,也就是判斷何為道德上正確的。另一個分支是解釋的,也就是“釋義的(exegetic)或者闡釋的(enunciative)”*Baumgardt David. Bentham’s “censorial method”.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45(4),p462.這種新的區(qū)分表明了邊沁在方法上對道德哲學的進一步推進。

    從功利原則本身而言,邊沁并不是首創(chuàng)者,但是他將功利主義首次系統(tǒng)化,并且仔細探尋諸種新的方法,為倫理學、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他是一個帶著強烈而明確的方法論意識進行研究,并將研究結(jié)果貫穿于所有實踐哲學之中的思想家,這需要我們在研究中予以關注并注意這些方法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責任編輯:李春明]

    InheritanceandBreakthrough:MethodologicalFoundationsofBentham’sTheory

    MI Wei

    (Law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P.R.China)

    Jeremy Bentham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kers in modern England. His study covered the fields of eth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leg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 and starting from the “real person” observed, he inherited and then reformed and systemized the emotional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in the British ethnic philosophy. Hence, he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for modern utilitarianism and legal positivism as well as provided a clear and simple principle for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reformations in Britain. In addition, Bentham explored some new methods for justifying the legal and mor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exhaustive method”, “method of details” and “censorial method”.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exhaustive method; method of details; censorial method

    弭維,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講師,哲學博士(威海 264209)。

    猜你喜歡
    邊沁哲學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倫理學功利主義倫理思想史發(fā)展的一些啟示
    人間(2016年32期)2017-02-26 21:08:20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試論古典功利主義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商(2016年12期)2016-05-09 08:40:44
    淺論穆勒對邊沁功利主義的發(fā)展
    山東青年(2015年4期)2015-12-09 23:48:20
    用道德驅(qū)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邊沁論民主
    镇宁| 雅安市| 英超| 福鼎市| 建德市| 射阳县| 福海县| 辰溪县| 张掖市| 普兰县| 苍南县| 纳雍县| 金沙县| 柳江县| 莱州市| 定安县| 博爱县| 孟连| 启东市| 黄山市| 改则县| 惠水县| 南京市| 疏附县| 本溪| 泌阳县| 阿勒泰市| 花莲市| 牟定县| 临武县| 高清| 京山县| 马山县| 内江市| 潍坊市| 巩义市| 宜兴市| 巨鹿县| 图们市| 平原县|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