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霞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關于高校外國文學課改革的思考
杜學霞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近年,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外國文學篇目呈增加趨勢,師范類中文系的外國文學課應盡力適應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需要。但目前師范類高校外國文學課與中小學語文教學難以接軌,主要表現(xiàn)是:忽視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作品分析方法單一,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重視不夠,詩歌教學欠缺或者空白,過分重視經(jīng)典而忽視“非經(jīng)典”的學習等。要改變這一狀況,就需強化師范類高校外國文學課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接軌的意識,加大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力度,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地分析作品,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化詩歌的教學,打破經(jīng)典和非經(jīng)典的界限,專門開設針對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外國文學內容方面的選修課等。
師范類高校;接軌;主體;經(jīng)典;非經(jīng)典;選修課
最近,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初中和高中課本所選取的主要外國文學篇目進行了大致統(tǒng)計,結果是:小學課本47篇,初中課本26篇,高中課本25篇。從上述統(tǒng)計結果看,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小學課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在小學課本中占的比例最大。
與以往相比,目前中小學課本選取的外國文學篇目呈現(xiàn)出下列顯著特點:
從地域看,不但有傳統(tǒng)課本偏重的歐美作家,如美、英、法、俄(包括蘇聯(lián))、德、丹麥等國家作家的作品,還出現(xiàn)了奧地利、捷克、波蘭、意大利、保加利亞、哥倫比亞、匈牙利等國家作家的作品,以前課本不常出現(xiàn)的亞洲作家的作品也進入了中小學課本,如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樹》、椋鳩十的《金色的腳印》、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從這點上說,中小學課本中涉及的外國文學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學。
從時間跨度看,課本選取了從古代到現(xiàn)當代眾多作家的作品。拿歐美文學來說,各個階段的作品都得到了重視。古希臘文學是歐美文學的源頭,小學課本中就選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文藝復興是歐美文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莎士比亞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初中課本和高中課本分別選取了他的喜劇《威尼斯商人》和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美文學向來受到我國學術界和文化界的重視,于是大量18、19世紀的名家作品出現(xiàn)在中小學課本中。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為中小學課本所忽略的歐美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在這些現(xiàn)當代作家中,我們既可以看到20世紀現(xiàn)實主義大師的名字,如羅曼·羅蘭,也可以看到現(xiàn)代主義文學鼻祖卡夫卡的名字。
從流派看,國內長期受到重視的浪漫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作品被保留了下來,這使我們依然能看到雨果、裴多菲、托爾斯泰、巴爾扎克、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等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大師的名字。新的現(xiàn)象是,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諸流派的作品也開始走進中小學課本。專業(yè)研究者均知道,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本身包括了很多流派。如現(xiàn)代主義包括了后期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意識流、荒誕派等小說流派。而后期現(xiàn)代主義則包括了黑色幽默、魔幻現(xiàn)實主義、存在主義、新小說等流派。中小學課本中選取了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包括意識流、表現(xiàn)主義、后期象征主義、荒誕派、魔幻現(xiàn)實主義等多個流派的文學作品。如表現(xiàn)主義大師卡夫卡的杰作《變形記》,英國意識流女作家伍爾芙的《墻上的斑點》,法國荒誕派戲劇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
從作家構成看,既有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這樣的大家,也有一般文學史上很難提及的大量“小”作家。
從文體看,小說、戲劇、散文等文體無所不包,就連以往很少入選的詩歌也出現(xiàn)在高中課本中。這些詩歌不僅有大家熟悉的浪漫主義流派的詩歌,如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詩歌等;也有一些現(xiàn)代主義詩歌,如意象派是歐美現(xiàn)代主義流派之一,美國意象派詩歌先驅狄金森的詩歌《籬笆那邊》就被選入了高中課本。
通過上面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外國文學作品在中小學課本中不僅分量占得大,內容也遠比傳統(tǒng)教材豐富。中小學語文教師如不能在大學期間就掌握與此有關的外國文學知識,積累一些資料,是不太容易處理好這些教學內容的。
面對中小學語文課本的這些特征,承擔著為中小學輸送教師任務的師范類高校是不能忽視外國文學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接軌工作的。但目前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普遍存在著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嚴重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存在重視古代和近代文學、輕視現(xiàn)當代文學,重視歐美文學、忽視亞非文學的傾向
大多數(shù)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課有重視古代和近代文學、輕視現(xiàn)當代文學,重視歐美文學、忽視亞非文學的傾向。這種狀況不能適應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外國文學篇目選取地域廣、時間跨度長的現(xiàn)實。
造成這種狀況的有課程安排方面的原因,也有這門課師資相對缺乏的原因。據(jù)調查,幾乎所有中文系外國文學課的課時量都很少,且呈壓縮趨勢。教師在眾多的教學內容和有限的課時之間總感到難以應對。因為歐美文學既包括歐洲各國的文學,也包括美國在內的美洲各國的文學,長達從古希臘、古羅馬到現(xiàn)當代文學三千多年的歷史,其間流派紛呈,名家輩出,要教師去決定哪是重點哪是非重點很困難??傮w來說,大部分高校的外國文學課側重近代部分,在近代部分中,又對浪漫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兩個流派有所偏愛。至于歐美現(xiàn)當代部分(特別是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和亞非部分則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視。很多教師這樣安排教學內容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國一向重視西方近代文學的翻譯工作,很多名著都被翻譯了過來,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很方便,容易配合教學。師資缺乏也是歐美現(xiàn)當代文學和亞非文學被忽視的原因。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歐美現(xiàn)當代部分因為涉及的流派多、語種多,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研究的難點,國內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相對缺乏,很多高校中文系就因缺少這方面的師資而盡量減少這部分內容。同樣,亞非文學部分大多時候也因為缺少師資而被放棄。這樣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產(chǎn)生的直接影響是:受到課堂教學忽視的部分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多數(shù)學生學習期間習慣于閱讀歐美近代文學中的作品,對歐美現(xiàn)當代文學和亞非文學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連卡夫卡、馬爾克斯、貝克特、伍爾芙、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是誰都弄不清楚。這樣的外國文學知識結構,是適應不了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外國現(xiàn)當代文學篇目增加的趨勢的。
(二)師范類高校作品分析方法陳舊,不利于學生多角度分析作品
目前,師范類高校外國文學課普遍存在著作品分析方法單一、陳舊的現(xiàn)象,這主要是由于教材的編寫沒能及時跟上西方文藝理論發(fā)展的步伐。據(jù)筆者對現(xiàn)有外國文學教材的了解,大部分教材在分析作品時還僅僅使用單一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如很多外國文學教材分析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時,無論是對司湯達的作品、巴爾扎克的作品,還是對莫泊桑等作家的作品,都少不了這樣兩句話,“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和“塑造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性格”,好像這些作家表現(xiàn)內容和表現(xiàn)方式都是相同的。事實上,不同作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對象和關注方式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個流派的作家,關注對象和關注方式也不盡相同。就連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表現(xiàn)手法和表現(xiàn)內容也不會相同。否則,就不存在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不會出現(xiàn)那么多杰作了。顯然,這種單一的作品分析方法是不適應教學要求的。
(三)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不夠重視
盡管高校一再呼吁教學改革,但很多外國文學教師在課堂上還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接受能力。本來,外國文學課在中文系所有專業(yè)課里就是最難學的一門課。別的不說,單是外國作家作品和作品中人物的名字的記憶就是一大難點。如俄國人的名字結構就很復雜,本名,父名,再加上姓,長長的一大串,光記這些名字就要花好長時間。如果教師只顧自說自話,學生的思維跟不上,就會像聽天書一樣。這樣的教學是難以收到良好效果的。外國文學分析方法與中國文學的分析方法也有很大的區(qū)別。學生如果不實際操作,是掌握不了這些分析方法的。有的外國文學課教師不注重對學生作品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致使有的學生上了一年的外國文學課,卻不會用適當?shù)姆椒ǚ治鲆徊客鈬膶W作品。而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認識不夠,把學生當成了被動的接受者。當這些學生以后成為中小學的語文教師時,很難想象他們會分析好課本中涉及的外國文學作品。
(四)詩歌教學欠缺或空白
歷來,詩歌是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原因在于詩歌本身的一些特征導致詩歌比其他文體更難以翻譯,不少外國文學教師就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譯本而放棄了詩歌的教學。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過類似的困難。在教學中,筆者總是努力做到各種文體并重,所以在教學中,除了講小說、戲劇、散文等文體外,還會有意識選取歐美詩歌中幾個代表流派的代表作品來分析,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后期象征主義詩人艾略特或者里爾克、意象派詩人龐德等人的詩歌。但事實反復證明這是件出力不討好的工作。筆者曾將名家翻譯的拜倫的《恰爾德·哈羅德》中的精彩片段讀給學生聽,結果給學生留下了這樣的印象:最好的外國詩歌連中國三流詩人的藝術水平也達不到。實際上這些詩歌都是很好的,只是經(jīng)過翻譯后詩歌的一些韻味喪失了。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詩歌翻譯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沒有合適的譯文,很難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五)過分看重經(jīng)典教學,對非經(jīng)典文學的重視不夠
高校外國文學課向來重視經(jīng)典文學的教學,這是大家的共識。雖然大家對經(jīng)典沒有明確定義,但思想性和藝術性基本上是判斷經(jīng)典的重要標準。在這樣的標準下,很多我們非常熟知的作品可能會被視為“非經(jīng)典”而排除在外國文學的教材之外,在外國文學教學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如我們在高校外國文學教材中就看不到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動物小說、冒險小說等文學的影子。但在中小學課本里,這些類別的作品是頻繁出現(xiàn)的。比如動物小說因為非常契合兒童心理就受到了教材編寫專家們的重視。我們在小學課本中可以看到《卡羅爾和她的小貓》、《蜜蜂》、《獅子和鹿》、《小獅子愛爾莎》、《蟋蟀的住宅》、《金色的腳印》等作品,在初中課本中也可以看到《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辛勞的螞蟻》、《貓的天堂》等作品。這些作品出現(xiàn)在中小學課本中,在很大程度上挑戰(zhàn)了我們大學里的經(jīng)典的概念,使我們不得不考慮經(jīng)典的真正含意,這應該引起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的關注。
為了改變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課不能與中小學語文課本接軌的現(xiàn)狀,有以下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加強外國文學課現(xiàn)當代部分的教學工作
這個工作并不難做,只要任課教師強化這方面的意識,再把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多分一些課時給外國文學的現(xiàn)當代部分就能達到相應的目的。
(二)提高理論意識,教會學生多角度地分析作品
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豐富多彩,很多理論都有方法論的價值。師范類高校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多學習西方當代文藝理論,增強文藝批評的敏感性,從而避免單一的分析方法。具體而言,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將20世紀一些比較有影響的批評方法如精神分析、原型批評、解釋學、現(xiàn)象學、接受美學、文化研究、新批評、形式主義等運用于教學,提高學生分析作品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地分析文學現(xiàn)象。這一建議既符合當代文學發(fā)展的實際需要,也符合目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需要。就前者而言,當代文學閱讀和文學研究的重心已經(jīng)由原來的重視作者開始向重視讀者傾斜。就后者而言,充分重視讀者的地位就是重視學生在課文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師范類高校的學生作為未來的中小學教師,要面對的是信息發(fā)達的社會,面對的是知識來源廣、頭腦活潑的中小學生,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將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學會包容和接納學生的觀點和意見。
(三)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到這一點對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工作尤其必要,因為這些學生,也即未來的中小學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如果想要較好地適應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就必須學會分析外國文學作品,最起碼能夠分析中小學課本中所選取的外國文學篇目。讓學生——未來的中小學教師在就業(yè)前就能夠對中小學的這部分內容有豐富的知識,會用多種方法有效地分析這些作品,是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四)加強對外國詩歌的學習和鑒賞教學
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外國文學篇目是以詩歌這一文體為主的,師范類高校外國文學課教師應該強化詩歌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外國詩歌,為學生將來的教學工作掃清障礙、鋪平道路。師范類高校在外國詩歌教學方面實施雙語教學非常必要。本來,雙語教學是教育部為高校制定的學習目標,對于與外語水平有極大關系的外國文學教學來說更是如此。引導學生閱讀詩歌原作,并與國內知名學者的翻譯對比著來學習,既可以讓學生讀到原汁原味的外國詩歌,也可以讓學生從名家的翻譯中體會到一些翻譯技巧和翻譯規(guī)律。
(五)打破經(jīng)典和非經(jīng)典的界限
打破經(jīng)典與非經(jīng)典的嚴格界限,目的在于讓一些“非經(jīng)典”文學作品進入學生的視野。如前所述,學生是接受的主體,其接受水平和興趣所在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固然可以不把《哈利·波特》這類暢銷書作為教學內容,卻不能不面對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能不面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專業(yè)研究人員固然可以不把動物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寫進自己的教材,但是師范類高校的學生卻必須面對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這類小說,特別是動物小說大量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再者,固守所謂的經(jīng)典其實是一種成見。歷史地看,很多所謂的經(jīng)典大多經(jīng)歷了一個由通俗到經(jīng)典的過程。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現(xiàn)在被當做文學經(jīng)典寫進了大學的外國文學教材,但這部小說在當時一直受到主流文學形式(詩歌、戲劇等)的排斥,連塞萬提斯本人也沒有意識到《堂吉訶德》會走紅??梢?,經(jīng)典的概念不是絕對的。
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課打破所謂經(jīng)典和非經(jīng)典的概念十分必要。因為大多數(shù)中小學課本中選取的作品是不符合高校外國文學教材經(jīng)典的概念的。難道師范類中文系的學生將來能因為這些課文不夠“經(jīng)典”而拒絕講它們嗎?
(六)增強針對性和自覺意識
要想實現(xiàn)師范類高校外國文學教學和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真正接軌,最需要的還是要提高師范類高校的教師和學生這方面的意識。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教師要對中小學課本上選取的作家和作品進行重點分析,提供相關的知識背景,好讓學生在校期間多掌握這方面的知識,以便將來能很好應對這方面的教學工作。如果學校的條件允許,不妨專門設立一門選修課,把所有中小學課本中涉及外國文學的篇目集中起來,由從事外國文學教學的老師來指導學生對這些課文逐篇分析,讓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能夠對中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外國文學篇目相當熟悉。從具體的學習而言,對于這些篇目,有的學者提出的文本細讀的學習方法是值得推廣的[1]。
當然,我們承認,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自有其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比如,高校的科研功能要求高校外國文學課往專業(yè)方面深化和掘進而不能完全圍著中小學課本轉。在知識層次上,師范類高校外國文學的教學遠比中小學課本中外國文學篇目要專業(yè)得多、深入得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可以完全置中小學課本中的外國文學篇目于不顧。如何去權衡去取舍是一個重要而嚴肅的問題,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師范類高校的外國文學教學與中小學教學的接軌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需要師范類高校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
[1]吳賢義.文本細讀與外國文學教學改革[J].教育探索,2007,(7):25.
G52
A
1007-905X(2010)04-0192-03
2010-04-20
杜學霞(1965— ),女,河南鄭州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中心博士,鄭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歐美戲劇研究。
責任編輯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