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蘭思 崔 蕾
淺析白居易詠竹詩的文化意蘊
石蘭思 崔 蕾
白居易的詩歌中有許多詠竹詩,這些詩表現(xiàn)了詩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追求及處世態(tài)度,還具有豐富的認識價值和思想價值。這些意蘊豐美的詩歌的形成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情趣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密切相關(guān)。
白居易;詠竹詩;文化價值
白居易愛竹、詠竹、種竹、玩竹、賞竹、食竹,在他的詩歌中出現(xiàn)“竹”字不少于三百處。在《白居易集》中以詠竹為題的就有十六首,這些詩作成為白居易詠物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意蘊。本文通過對白居易詠竹詩的探索,揭示出詩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獨特的情趣追求及處世態(tài)度,進而探索其獨特的心靈世界、藝術(shù)追求、社會風貌。
1.豐富的精神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人常常把“竹”作為儒家文人人格的化身,通過 “比德”思維方式賦予了“竹”近乎完美的人格特質(zhì),在對竹的描寫中融入了詩人的價值觀和美學(xué)追求。這樣“竹”的某些自然特征成了人們用以比況自身的媒介。最早賦予竹以人的品格的《禮記·禮器》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詩·衛(wèi)風·淇奧》中的“綠竹猗猗,有匪君子”、“綠竹青青,有匪君子” 賦予君子的品行。南朝謝莊的《竹贊》“貞而不介,弱而不虧”也賦予竹虛懷亮節(jié)、堅貞不移的品德。
在白居易的詩中也處處突出“竹”的品格,寫出了其犖犖不俗的獨特情懷。比如五言詩《贈元稹》中有“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寫出了為人為官之道在“有節(jié)”,在“人格”。這是元白交誼最根本、最關(guān)鍵的因素,也是元白為人處世做官的原則。寫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詩《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中寫道:“昔我十年前,與君始相識。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弊髡咴谠娭斜磉_了對受挫折、被貶官的摯友元稹的真誠友誼與深切思念,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操?!锻嫠芍穸住分幸矊懙溃骸白鴲矍伴芮?,臥愛北窗北。窗竹多好風,檐松有嘉色。幽懷一以合,俗念隨緣息。在爾雖無情,于予即有得。乃知性相近,不必動與植?!逼呓^詩《題李次云窗竹》中“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紛紛雪里看”中描摹高雅的竹子,贊美它自然中凌雪不凋, 頑強不屈的品格無疑是君子品德的敘述。它強調(diào)竹子的品格而不在其物用,寓意豐富,后兩句烘托出一種很美意境,使讀者可以引起種種聯(lián)想?!断粗瘛分袑懙溃骸蔼毩⒈厍埃每聪此瘛嗲鄰?fù)籊籊,頗異凡草木。依然若有情,回頭語僮仆。小者截魚竿,大者編茅屋。勿作篲與箕,而令糞土辱。”在詩人看來竹子不僅僅是竹子,而且是高潔的賢士君子的代表。這些詩中的“竹”成了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yīng)物,折射出獨特的心靈世界。
2.豐富的認識價值。白居易詩中的“竹”除了有人格化的審美意蘊之外,還有吃穿、自娛、欣賞等實用性價值。實用性也是白居易詠竹詩的重要題材?!妒彻S》中寫有:“此州乃竹鄉(xiāng),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 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捧拆故錦,素肌掰新玉。每日遂加餐,經(jīng)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边@是詠竹詩史上第一首食筍詩。在此詩中,竹是極為貼近生活的,連一個農(nóng)夫都能輕易地帶上早市,它已經(jīng)沒有了架子,而深入到普通百姓之中,不再是世族所談的專利。由江州的竹多而價廉寫到食筍的方法和滋味,然后聯(lián)想到當年久在長安不得這樣的美味,進而勸慰自己五食勿認明,不然南風就要把嫩筍吹長成竹子?!额}小橋前新竹招客》中也提到食筍之意“皮開訴褐錦,節(jié)露抽青玉。箔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觸”。詩《游豐樂招提佛光三寺》中寫有“竹鞋葵扇白綃巾,林野為家云是身”。這里的“竹鞋”即是筍鞋?!断闵奖苁睢分袑懹小凹喗聿萋闹袷枰?,晚下香山踏翠微。一路涼風十八里,臥乘籃輿睡中歸?!痹娭械摹爸袷枰隆敝傅氖怯弥袷璨甲龀傻南囊隆F湓娭羞€有用竹作釣竿,如詩《題李次云窗竹》中有“不須截魚竿”,《洗竹》中有“小者截魚竿”。此外,還有寫竹蔭可納涼的《竹窗》:“是時三伏天,天氣熱如湯。獨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這些詩以平易、淺切、通俗的語言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事物的觀察入微,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真切情感體驗。
3.豐富的思想價值。黑格爾曾說:“藝術(shù)美的職責就在于它須把生命的現(xiàn)象,特別是把心靈的生氣灌注現(xiàn)象按照它們的自由性,表現(xiàn)于外在的事物?!卑拙右渍峭ㄟ^詠物的形式把這種生命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白居易作為唐中晚期受莊學(xué)影響甚深的文人,他晚期的生活是莊、禪雙修,企圖利用佛教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從一個新角度來認識生命價值,從而確立一種生存方式。在自然中求“委順”、“適意”、“知足”、“忘情”,在現(xiàn)實的條件下求得心靈的寧靜,以內(nèi)心的自我解脫來化解人世間的矛盾苦惱。這種人生情趣在其詠竹詩中出現(xiàn)了極力表達禪思、禪意的作品。如:“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薄吨駱撬蕖氛撬麉⒍U生活的形象寫照。作于長慶二年的《宿竹閣》“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閣間。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巧未能勝拙,忙應(yīng)不及閑。無勞別修道,即此是玄關(guān)。”竹子給人以灑脫淡泊,富有詩意之感,置身其間,亦添自在之氣?!杜c故刑部李侍郎早結(jié)道友以藥術(shù)為事》詩云:“金丹同學(xué)都無益,水竹鄰居竟不成?!北憩F(xiàn)了作者尋求精神解脫的方式。竹的高、逸、雅、靜,帶給人們的是超凡脫俗的清涼之感,它所喚起的審美感受是一種超越物質(zhì)功利需求的高層次的精神活動,頗如道家的“清靜無為”,禪家的靜觀心態(tài)。白居易晚年七律《池上竹下作》曾言“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guī)煛?。翠竹虛心,它是我的好老師。當時,詩人杭州刺史任滿,返歸洛陽,求分司東都,過淡泊寧靜的生活,這兩句詩即反映了這種心情,體現(xiàn)了了詩人超然于世的人生態(tài)度。《北窗竹石》中寫道“一片瑟瑟石,數(shù)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薄笆枭⒖へ┩翱? 幽閑官舍抵山家。春風北戶千莖竹,晚日東園一樹花。小殘吹醅嘗冷酒,酒爐敲火炙新茶?!?《北亭招客》)這是“知足保和”的生活?!肚稞S》中寫道:“晨起秋齋冷,蕭條稱病容。清風兩窗竹,白露一庭松。”《竹窗》中也寫有“常愛輞川寺,竹窗東北廊。一別十馀載,見竹未曾忘”。這些“竹”的意象表現(xiàn)了詩人不同流俗、高潔自守的一面,也流露了如陶淵明一樣傲然自足的閑適情趣。
白居易詩中之所以有豐富的人格精神、認識價值和思想價值。這與他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繁盛的大唐帝國到了白居易時代,已經(jīng)暴露出千瘡百孔腐爛的社會風貌。白居易的活動經(jīng)歷了德、順、憲、穆、文、武六朝。在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朋黨之爭的復(fù)雜環(huán)境中始終以自身的超脫優(yōu)游為宦,基本上保持了安順的地位。他政治上采取的超然態(tài)度,顯示了心靈的一種境界,而這種境界是通于禪的觀念的。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文人對莊、佛玄理的相互滲透和隋唐文人對莊、禪雙修,適意暢情的進一步深化,莊、禪更是二合一地走在了一起。晚年的白居易追求“自然適意”的人生理想。在他看來心的最佳狀態(tài)是自然與適意,所以他說“人心不過適,適外更何求?!倍爸瘛扁⑩㈧o謐幽雅的環(huán)境,便成為詩人醉心于禪宗的好去處,白居易仕途幾經(jīng)挫折,晚年退居洛陽后,每在讀佛書習禪定之余便“日晚愛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橋頭”。(《池上閑詠》)處于充滿禪意之中的詩人,心靜神寧,體驗到較多的自我價值和自我力量。這樣中國傳統(tǒng)的理性精神與佛教哲理相結(jié)合的禪宗,“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就在這詠竹詩中表現(xiàn)出來了。
其次,與詩人生活情趣有關(guān)。白居易極愛種竹,一生以竹為伴。無論是在長安、渭村,還是在江州、洛陽,居處都有竹裝點。貞元二十年從家于秦,卜居渭上,元和中丁母憂,又居渭村三年。其《渭村退居》云:“引泉來后澗,移竹下前岡。”作于元和元年的《新栽竹》寫道:“何以娛野性,種竹百馀莖?!弊饔谠褪哪甑摹稏|樓竹》中寫道:“瀟灑城東樓,繞樓多修竹。森然一萬竿,白粉封青玉。卷簾睡初覺,欹枕看未足?!焙缶勇尻?,其《池上篇》云:“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薄冻厣祥e吟二首》云:“非莊非宅非蘭若,竹樹池亭十畝馀?!敝癯蔀槊阑h(huán)境、怡情養(yǎng)性的載體,于是就有了詩人的賞竹、戀竹,思竹的詠竹詩。如白居易四十九歲任忠州刺史時作的《別橋上竹》寫有“穿橋進竹不依行,恐礙行人被損傷”的詩句,表現(xiàn)了即將離別忠州時對橋上所種之竹的依戀之情?!白吓踣骞叔\,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jīng)時不思肉”(《食筍》),借筍抒情,表達內(nèi)心的情愫。詩中所描繪的只是詩人食筍的情景和快意。雖然被貶江州,但卻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其藝術(shù)化的人生態(tài)度,非常人所能企及。
最后,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我國古代詩論家向來重視詠物詩的寄托,認為“詠物之詩,要托物以伸意”。楊載在《詩法家數(shù)》中寫道:“詠物詩無寄托,便是兒童猜謎。”袁枚的《隨園詩話》也寫詩人們在詠物詩中給描寫對象注入了自己的人格力量,使之更具理性內(nèi)容。自詩經(jīng)、楚辭以來形成的風雅比興傳統(tǒng)早已深入人心,評詩便這樣要求,作詩的也這樣努力。而竹在詠物題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在生活習性與形貌特征上都象征了中國人所崇尚的一種高潔、堅韌的人格。自古以來,竹就有君子之喻,忠貞之稱,而為世人所愛。從南北朝以來,詠竹之詩便不絕于世,唐人對竹的描寫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想人格。白居易借詠竹抒己志,以“竹品”標舉人格,將人格寓于竹品,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便是對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他的詠竹詩中“竹”在很大程度上也蘊涵著高潔君子意象,寄托了詩人完美人格的追求。他將儒家的堅貞不屈、剛正不阿、凌云壯志與道家的淡泊無為、超凡脫俗等人格理想在竹身上加以整合,完整而全面地喻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人格特征。白居易在《養(yǎng)竹記》中說“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yīng)用虛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彼阎癖茸鳌百t人君子”,高度贊美竹子“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的特性與他崇尚的人格修養(yǎng)相契合。
白居易在其宦海沉浮的生涯中始終以竹為伴,他創(chuàng)作的詩歌不少是以竹子為描寫意象的,我們從其詠竹詩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蘊于詩中的君子氣息、藝術(shù)追求及處世態(tài)度。這不僅是詩歌的遺產(chǎn),更是我們民族知識分子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
1.陳襄民等注譯:五經(jīng)四書全譯[M].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
2.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3.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xué)(第1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79年
AnalysisoftheCulturalImplicationofPoemsExpressingtheBambooWrittenbyBaiJuyi
Shi Lansi Cui Lei
In BaiJu-yi’s poetry, there are many poems expressing the bamboo . The poems showed the noble morality , the good personality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life at that time . They are of significance in valu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ose poems expressing the bamboo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writer’s living environment, his life goals and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ai Juyi; expressing the bamboo in poetic form ; cultural value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宋瑞斌)
石蘭思,崔蕾,在讀碩士,廣西師范學(xué)院,廣西·南寧。郵政編碼:530001
1672-6758(2010)02-0107-2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