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泓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浙江杭州 311231)
歸有光敘事文之短和議論文之長
張 泓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浙江杭州 311231)
現(xiàn)代評論者片面注重歸有光的敘事散文,給予較高評價,對于他的另外一些議論文,卻少有人提及。即使偶有提及者,也多持鄙薄之態(tài)。其實,歸有光的敘事散文中有一些題材太過狹小、材料過于瑣碎的應(yīng)景文章,而有些議論文既表現(xiàn)了他的精神品格,也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學主張,是值得肯定的佳作,應(yīng)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歸有光;敘事散文;議論文;重視
清代的文人對歸有光的評價呈截然相反之勢。姚鼐說:歸有光“得文家之真脈……于北宋諸賢中自開境路”。[1](147)然而曾國藩卻說歸有光的散文和古人“不可同日而語矣?;蛴峙c方苞氏并舉,抑非其倫也?!盵2](234)
之所以評價會截然不同,是因為評論者的評價往往著眼于歸有光的某一類散文而發(fā),沒有兼及其余。而歸有光的敘事散文和議論文是截然不同的,本文試圖對歸有光的敘事散文和議論文作一比較。
一
《震川先生集》共40卷,收歸有光詩文600多篇。其中,影響較大、后人評論也最多的是歸有光的敘事散文,即“記”、“傳”、“行狀”等當中的一些文章。對于這些文章,一般的評價是具有真情實感、生活氣息濃厚、語言簡潔樸素等。而對于歸有光的另外一些議論文,卻少有人提及,而且評價也不高。黃宗羲在《明文案序》中說:“議者以震川為明文第一,似矣。然去其敘事各作,時文境界,間或闌入,求之韓歐集中,無是也?!盵3](257)這評價自然是正確的,八股文確實令人討厭。但歸有光有些議論文卻觀點鮮明、立論正確,既表現(xiàn)了他的精神品格,也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學主張,是值得肯定的佳作。
其實歸有光的敘事散文中雖然不乏清新、感人的佳作,如《項脊軒志》、《思子亭記》、《寒花葬志》、《先妣事略》等,但也有一些題材太過狹小、材料過于瑣碎的應(yīng)景文章,特別是一些“墓志銘”、“壽序”之類,給人一種為寫文章而寫文章的感覺。據(jù)沈新林先生統(tǒng)計,“歸有光確實有不少應(yīng)酬之作。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文集序三十篇,題跋三十一篇,贈送序六十三篇,壽序七十六篇,墓志銘五十七篇,權(quán)厝志、生志、壙志九篇,墓表、墓碣、行狀二十八篇,祭文、哀誄三十一篇,總計三百一十篇,約占其散文作品的百分之五十。這些作品或應(yīng)親友之托,或輾轉(zhuǎn)受命于人,多出于應(yīng)付、酬答的需要。”[4]歸有光自己也曾說:“子遇連來求兩文去,皆俗者,作俗文亦是命?!保ā杜c沈敬甫書》)即使他的熱心的宣傳者、清桐城派的方苞也指出了歸有光文章的弱點:“震川之文,鄉(xiāng)曲應(yīng)酬者十六七,而又徇請者之意,襲常綴瑣,雖欲大遠于俗言,其道無由?!盵5](117)
一些一般作家不肯為的“俗文”,在歸有光這里卻是有求必應(yīng)、屢屢為之,這就使得歸有光的敘事散文里摻入了一些不是很好的、甚至令人生厭的作品。
我國的散文有著悠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先秦的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或記敘國家大事、或闡述思想觀點。司馬遷的《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更是歷代散文的典范。曹丕說“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這既給我國散文創(chuàng)作作了總結(jié),也給散文劃定了一個創(chuàng)作范圍?!拔钠鸢舜ァ钡捻n愈所提倡的“古文運動”,是以“文以載道”為綱領(lǐng)的。歐陽修也曾說:“止記大節(jié),期于久遠……然能有意于傳久,則須紀大而略小?!盵6](1842)
而歸有光卻似乎忘記了我國儒家文化賦予每一個讀書人的治國平天下的深重責任,也不去宣傳儒家的傳統(tǒng)精神,他只是充滿感情地描寫身邊的凡人瑣事,或應(yīng)別人的請求寫一些毫無感情的文章。
形成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明朝三百年歷史,一直以八股取士,科舉是讀書人往上爬的唯一一條路。歸有光的家庭教育及他的自身追求都使他熱衷科舉。在這種情況下,他當然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時文上。歸有光9歲作文,14歲應(yīng)童子試,直到60歲中進士,近50年的時間,他都在為科舉而苦讀,準備八股,散文僅僅是他空余時間的一種消遣和應(yīng)酬的工具,所以歸有光的散文自然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此無他,三百年人士之精神,專注于場屋之業(yè),割其余以為古文,莫不能盡如前代之盛者,無足怪也?!盵7](257)
歸有光的經(jīng)歷也決定了他的文章的題材。歸有光自中秀才以后,就一邊準備時文,一邊遷徙嘉定安亭江上,開館授徒。歸有光平時很少交友,他和唐順之、王慎中并稱“嘉靖三大家”,三人年紀也差不多,唐比他小一歲,王比他小三歲,但三人之間并無交往。歸有光是昆山人,王世貞是太倉人,太倉和昆山是鄰縣,但歸有光和王世貞也無往來,只是在晚年時兩人之間有過一場爭論。而且歸有光似乎也不好游玩,他曾往來山東十多次,卻無登泰山和拜曲阜的記錄??梢姡罱?jīng)歷也決定了歸有光只能以一些瑣事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歸有光自己也說:“平生足跡不及天下,又不得當世奇功偉烈書之,增嘆耳?!保ā杜c王子敬書》)
當時的哲學思潮也決定了歸有光的散文題材。宋代出現(xiàn)的程朱理學拋開了儒學傳統(tǒng)的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性,片面在“心性”上大做文章,不去追求建功立業(yè),而只是強調(diào)完善自己的修養(yǎng)。明代中期出現(xiàn)的王陽明的心學,更是給歸有光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他雖然推崇韓、歐二家的作品,卻失去了韓、歐所提倡的“文以明道”、“輔時及物”、“不平則鳴”等文學的社會功能,轉(zhuǎn)而追求一種個人的生活情趣,或者某種主觀的精神世界。
二
歸有光的議論文中確實有一些繁瑣、迂腐的文章,但不可否認其中不乏精品。他的有些議論文既表現(xiàn)了他的精神品格,也表現(xiàn)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學主張,是值得肯定的佳作。
提到歸有光的議論文,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項思堯文集序》。這篇文章既表現(xiàn)了歸有光的精神品格,敢于以一個老舉子的身份與當時主盟文壇的王世貞相抗;又表現(xiàn)了歸有光的文學主張,在推崇秦漢散文的同時也重視唐宋散文,主張兼容并包。
歸有光在《項思堯文集序》中寫到:
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茍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詆排前人。韓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蔽恼轮劣谒巍⒃T名家,其力足以追數(shù)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無乃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以倡導(dǎo)之歟!
歸有光提出了當時文壇上一個很可悲的現(xiàn)象:眾多的文人盲目追隨在王世貞的身后,不認真讀前代的書,卻以秦、漢自詡,極力詆排唐、宋、元諸代的文章?!睹魇贰酚涊d“世貞……獨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nèi)。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門下。片言褒賞,聲價驟起。其持論,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而藻飾太盛?!盵8](4934)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
嗚呼!子長不絕也,其書絕矣。千古有子長也,亦不能成《史記》,何也?西京以還,封建、宮殿、官師、郡邑,其名不雅馴,不稱書矣,一也;其詔令、辭命、奏書、賦頌鮮古文,不稱書矣,二也;其人有籍、信、荊、聶、原、嘗、無忌之流足模寫乎?三也;其詩有《尚書》、《毛詩》、左氏、《戰(zhàn)國策》、韓非、呂不韋之書足薈蕞者乎?四也。嗚呼!豈惟子長,即尼父亦然,《六經(jīng)》無可著手矣。[9](108)
王世貞痛心地感到,到了明代,正統(tǒng)文學已經(jīng)衰落了。而文學的衰落,并不是缺少有才能的文學家,而是由于社會本身的衰落。他認為,文學作品既要有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又要有完全符合封建社會的思想原則,這兩方面的結(jié)合,才是最標準、最理想的文學。這種文學的代表,散文在西漢,詩歌則在盛唐。所以,他繼承了李夢陽等前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學主張,成為明中葉文學復(fù)古思潮的代表人物。
“嘉靖七子中,元美才氣,十倍于麟……當日名雖七子,實則一雄。”[10](382)王世貞在文壇的地位,使得他身后有著眾多的追隨者,在當時文壇上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復(fù)古運動。
針對當時文壇上的這種復(fù)古主義思潮,歸有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首先,他認為不應(yīng)盲目詆排前人的文學成就。對于唐宋散文不能一筆抹殺,而要給予正確的評價。歸有光最推崇史記,“自以為得龍門家法,可與知者道也?!保ā杜c王子敬書》)但對于唐宋散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也主張應(yīng)該兼收并蓄,加以繼承。
其次,他認為文章要樸素,不要雕飾,而要平易自然?!捌臀暮文転楣湃?,但今世相尚以琢句為工,自謂欲追秦、漢,然不過剽竊齊、梁之馀,而海內(nèi)宗之,翕然成風,可為悼嘆耳。”(《與沈敬甫書》)
再次,他認為文章要真,要能表現(xiàn)出作者的真情實感?!白晕┍勺荆涣暈楣盼?,聊發(fā)其所見,不能隱括為精妙語,徒蔓延其詞,又不知忌諱,俗說所謂依本直說者?!保ā杜c吳三泉書》)又說:“文字又不是無本源,胸中盡有,不待安排?!保ā杜c沈敬甫書》)
歸有光雖然在理論上沒有作出詳細的闡釋,但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復(fù)古派進行了斗爭,最終使得王世貞“亦心折有光,為之贊曰:‘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易趨,久而自傷?!渫浦厝绱恕!盵11](4935)
三
歸有光的議論文,值得重視的還有《貞女論》。
孔子所創(chuàng)的儒學,以“仁”和“禮”為中心,“禮”是一個政治范疇,“仁”是一個道德范疇?!叭省焙汀岸Y”相內(nèi)外、互表里。《論語》強調(diào)“仁”和“禮”的合一,“內(nèi)圣”和“外王”的統(tǒng)一。
由于孔子弟子眾多,到戰(zhàn)國時,儒學內(nèi)部發(fā)生了思想分化。形成了子張、子思、顏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孫氏、樂正氏等八家儒學。在這八家之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孟氏之儒”和“孫氏之儒”?!懊鲜现濉卑l(fā)展了孔子的“仁”學,強調(diào)“心性”和“內(nèi)圣”;“孫氏之儒”則發(fā)展了孔子的“禮”學,強調(diào)“禮法”和“外王”。
宋代,在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等人的努力下,終于形成了與“孟氏之儒”一脈相承的、強調(diào)“心性”和“內(nèi)圣”的理學。理學至朱熹始集大成,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備的思想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源,它先天地而存在,把“理”提到永恒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為學主“即物而窮理”。
理學起于宋,但是在宋代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有時還遭到禁止。到了明代,程朱理學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根據(jù)《明史?選舉志》記載,從洪武年間開始,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就規(guī)定“《四書》主朱子《集注》,《易》主程傳、朱子《本義》”。[12](1131)不久以后,明成祖又詔修《性理大全書》。這樣,程朱理學在明代就成了官方的正宗哲學。
程朱理學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薄3填U在倫理方面特別強調(diào)婦女的貞節(jié),堅決反對婦女改嫁。當有人問他,寡婦貧窮無依,可否再嫁時,他說“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13](356)
歸有光表面上似乎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他的一些《烈婦傳》完全是根據(jù)“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種貞節(jié)觀來取材的。
《王烈婦傳》中夫死后自縊的陸氏、《韋節(jié)婦傳》中夫死后終身不改嫁的許氏、《計烈婦傳》中誤信夫死即自盡的計烈婦等均受到了歸有光的大力推崇。
《宣節(jié)婦墓碣》中的宣節(jié)婦更是“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化身。少時父親生病,她就“侍立床下,終夜不去”;出嫁后,丈夫殘暴,屢屢打罵她,她卻毫無怨恨之情;夫死后即自縊,幸被救活;過了三年,見父母欲將她改嫁,又自縊而亡。歸有光對她大為贊嘆:“夫捐軀殉義之士,求之于天下,少矣……若宣氏,蓋又人所難者。”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歸有光在這些應(yīng)別人的請求而寫的敘事文中,塑造了一些符合“三從四德”的節(jié)婦形象,但在表現(xiàn)自己觀點的議論文中,他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見。
歸有光在《貞女論》中說:
女未嫁人,而或為其夫死,又有終身不改適者,非禮也。夫女子未有以身許人之道也。未嫁而為其夫死,且不改適者,是以身許人也。男女不相知名,婚姻之禮,父母主之。父母不在,伯父世母主之。無伯父世母,族之長者主之。男女無自相婚姻之禮,所以厚別而重廉恥之防也。女子在室,唯其父母為之許聘于人也,而己無所與,純乎女道而已矣。六禮既備,婿親御授綏,母送之門,共牢合巹,而后為夫婦。茍一禮不備,婿不親迎,無父母之命,女不自往也,猶為奔而已。女未嫁而為其夫死,且不改適,是六禮不具,婿不親迎,無父母之命而奔者也,非禮也。陰陽配偶,天地之大義也。天下未有生而無偶者,終身不適,是乖陰陽之氣,而傷天地之和也。
理學家認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女子一旦受聘于人,丈夫一死,就應(yīng)該終身不改嫁,自稱“未亡人”,甚至應(yīng)殉情而死。只有這樣,才堪稱“貞女”。理學家所百般稱頌的“貞女”,在歸有光看來卻是一種“非禮”的行為。歸有光以理學家自己制定的“禮”來指責“禮”為“非禮”,收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歸有光對“禮”作了重新論證,對人性提出了新的看法,盡管他的反思是不徹底的。他貶斥理學家所樹立的“貞女”形象,但并無意否定封建禮教。然而畢竟是一種進步,為晚明沖擊封建貞節(jié)觀打下了理論基礎(chǔ),是值得肯定的。
四
綜上所述,歸有光的敘事散文有他的不足之處,而他的議論文也有很多長處。歸有光在議論文中既表現(xiàn)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敢于以一個老舉子的身份對當時的文壇主盟者作出諷刺、指責;又提出了自己的倫理觀點,對當時的理學觀作了一定的修正。他的議論文中有很多精華所在,應(yīng)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1]姚鼐.惜抱軒文集后集·與王鐵夫書[Z]//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后[Z]//續(xù)古文觀止.長春:長春市古籍書店,1985.
[3]黃宗羲.南雷文定·明文案序上[Z]//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沈新林.論歸有光的鄉(xiāng)曲應(yīng)酬之作[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8-52,59.
[5]方苞.方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歐陽修著,洪本健校箋.與杜論祁公墓志書[M]//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黃宗羲.南雷文定·明文案序上[Z]//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8]張廷玉等.明史·王世貞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0.
[9]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10]朱彝尊.靜志居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11]張廷玉等.歸有光傳[M]//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12]張廷玉等.選舉志[M]//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
[13]潘富恩.二程遺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A Comparison of Gui Youguang’s Prose and His Argumentation
ZHANG Hong
(Zhejiang Tourism College, Hangzhou 311231, Zhejiang)
Modern critics attach too much importance to Gui Youguang’s narrative prose one-sidedly and give high value on it; while his argumentations are scarcely mentioned. Sometimes they are mentioned but despised.However, the subjects of the routine articles in his narrative prose are narrow and some materials are trivial; while some of his argumentations which deserve praise and more attention display his spiritual character and his political thoughts and his literary ideas.
Gui Youguang; narrative prose; argumentation; attention
I206.2
A
1009-8135(2010)02-0084-04
2009-08-20
張 泓(1968-),男,浙江浦江人,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講師,文學碩士,從事古代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鄭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