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荊釵記》
2010年6月7日,浙江永嘉昆劇團在南京紫金大戲院獻演了“全國昆曲優(yōu)秀劇目展演周”中的第五臺劇目《荊釵記》。
6月8日上午,主辦單位召開了《荊釵記》評論會。文化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呂育忠和來自北京、上海以及江蘇的戲曲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由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研究室主任崔偉主持。浙江永嘉昆劇團的部分主創(chuàng)人員到會聽取了專家的點評。
專家分別從劇本、表演、舞美、院團特色等方面,對《荊釵記》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評析。
上海昆劇團著名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認為,《荊釵記》是永嘉昆劇中重要的保留劇目,在主創(chuàng)人員、特別是演員比較缺乏的條件下,永嘉昆劇團能排出該劇很不容易,演出效果也很好。周雪峰能勝任王十朋這個角色,但整體而言,人物表現(xiàn)不夠沉穩(wěn),尤其在重要唱腔與重要場次如“見娘”上,周雪峰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蔡正仁還稱贊了錢玉蓮的表演者由騰騰的嗓音條件,希望加工提高“投江”一場,剔除其不合理之處,彰顯唱、做的感染力,充分表現(xiàn)閨門旦的藝術魅力。蔡正仁建議好好打磨“投江”、“見娘”、“團圓”,堅持永昆的獨特風格,將之打造為永昆的優(yōu)秀保留劇目。
原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教授周育德說,近年來,永嘉昆劇團不斷拿出《張協(xié)狀元》、《白兔記》、《琵琶記》、《荊釵記》等完整劇作,展示了永昆較為完整的陣容,可喜可賀?!肚G釵記》劇本整理得不錯,結尾水到渠成,有團圓之趣,當然在情節(jié)的鏈接與推進上,還有一些可商榷的不周之處,希望《荊》劇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向更精致化、精密化的方向努力。他比較了贛劇、川劇與永昆的“投江”一折,指出在永昆還須在這一折上多下氣力、更上層樓,在積極加強演員隊伍的建設上,永嘉昆劇團任重道遠。
上海京昆藝術發(fā)展咨詢委員會主任馬博敏肯定了永嘉昆劇團的進步,尤其是樂隊比之前整齊了許多,也指出了劇本在整理、精簡原著上取得的成績,不過目前劇本仍有不少漏洞,還須進一步梳理,調整其不合理、不嚴謹、銜接不當以及過于簡單、表面化等問題,使之更合情理。二度上,導演處理與表演風格不夠統(tǒng)一,導致全劇略顯雜亂。馬博敏就“投江”中由騰騰的表演做了詳細點評,希望演員能充分開掘與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內容,更好地塑造錢玉蓮這一舞臺形象,也希望在服飾化妝上進行調整,幫助由騰騰從花旦進入閨門旦的氣質。而周雪峰氣質上過于剛硬、武氣,希望能加強其書卷氣、儒雅氣。在舞美方面,馬博敏認為部分布景過于搶眼,奪走了色彩,沒能起到突出演員的作用效果。馬博敏期待永昆在保持個性的同時更精致化其表演,在將來的匯演中獨樹一幟。
上海昆劇團著名表演藝術家張靜嫻說,永嘉昆劇團近年來的努力有目共睹。一方水土滋養(yǎng)著一方的演劇風格,永昆的特色是親切、生動、生活化、充滿可愛而頗具章法的鄉(xiāng)土氣息。她希望演員們能把握住昆曲“技”與“藝”的關系,從“字正腔圓”提升到“聲情并茂”,用表演與唱腔來充分開掘與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過程,抒發(fā)其內心矛盾,根據(jù)人物之思想脈絡、情感起伏來彰顯人物的特點特性,從而完成一個完整形象的塑造。張靜嫻回憶了老一輩永嘉昆曲演員的表演特色,指出《荊釵記·見娘》的永昆個性正在流失之中,她期待該劇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地回歸傳統(tǒng),更顯著地體現(xiàn)永昆獨一無二的價值所在。
浙江昆劇團著名表演藝術家汪世瑜指出,《荊釵記》是一部很有人民性、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佳作,尤其適合溫州排演。它所體現(xiàn)的愛的堅貞不移,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汪世瑜對永嘉昆劇團在艱難中求發(fā)展的精神表示欽佩,作為一種有別于南昆、北昆的昆曲樣式,永昆令人另眼相待。演員方面,周雪峰高音與低音都不錯,而中音有所缺乏;由騰騰聲音很好,然而高音失之扁平、不夠甜美;望能再接再厲。汪世瑜希望劇團能更多地保留永嘉的特色,好好調整目前《荊》劇不合戲情戲理之處,統(tǒng)一唱詞、統(tǒng)一場次處理,精心打磨“見娘”、“投江”、“男祭”、“女祭”、“團圓”這五場戲,使之煥發(fā)華彩。
上海昆劇團著名表演藝術家張洵澎表示永昆的唱念與肢體語言十分協(xié)調吻合,希望唱腔上注意保留自己的特色,不要與南昆北昆產生雷同。她詳細指出了兩位主演在具體舞臺動作上的不足之處,鼓勵演員多多學習經典折子戲以提升修養(yǎng)、彌補欠缺。
江蘇省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汪人元說:作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的豐富性既體現(xiàn)在歷史傳承的積淀上,也體現(xiàn)在橫向流布的完整性上,永昆是昆曲不可或缺的流派支脈。他建議劇團將每一次的劇目建設緊緊地與劇團建設、劇種建設相聯(lián)系,堅定自身之繼承、恪守、發(fā)展和藝術個性,站在全國昆曲的宏觀格局中,發(fā)掘自身應有價值的獨特之處與獨特定位,做到藝術上的精致而非物質上的精致,在堅持個性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特點”并不等于“優(yōu)點”,而應在特點中去開掘,發(fā)揚具有合乎規(guī)律美之共性的優(yōu)長,在創(chuàng)作演出的過程中增加對自身藝術的思考與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何玉人認為,永昆與南昆、北昆、湘昆等,共同構成了中國當前昆曲的總體局面?!肚G釵記》再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美學精神,一方面,體現(xiàn)了中國戲曲的喜劇性,以喜寫悲、以悲寫喜,在悲喜交融、張弛有度中展現(xiàn)情節(jié)、完成主題;另一方面,它還體現(xiàn)了中國戲劇傳統(tǒng)的結構方法誤會法,在誤會中一步步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不過有些進展交代不夠,還有待進一步梳理?!肚G》劇舞臺美術十分統(tǒng)一、鮮亮、引人注目,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布景過于強烈,過于華美,希望道具之運用更緊密地為戲劇情景服務,在規(guī)定情景之中完成,更加地與演員表演相得益彰。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龔和德認為,時至今日,《荊釵記》在道德培養(yǎng)、心靈建設上仍有其現(xiàn)實意義,全劇整體而言十分動人、很有親和力。《荊》劇的主要問題是對傳統(tǒng)中的精華開發(fā)、運用不夠。昆曲藝術兼具時間上的豐厚與空間上的多元,希望劇團既重視昆曲整體傳統(tǒng),也重視昆曲地方化之后的地方性的傳統(tǒng),堅定藝術思想與藝術道路。他指出,在服裝、表演、舞臺調度等方面,目前《荊》劇的越劇化成分都太濃,希望能更多地在永昆本身挖掘精到、精彩、精華,而不是簡單移植運用其他劇種的表現(xiàn)方式。龔和德希望劇團既繼承傳統(tǒng)之美,亦貼近現(xiàn)代觀眾之觀賞需求,以保證《荊》劇高度的藝術質量。
文化部藝術司戲劇處處長呂育忠指出,永嘉昆劇團在創(chuàng)作上要明確兩方面的方法方向,一是加強對傳統(tǒng)表演精粹的傳承,堅定地繼承永昆平民性、趣味性、詼諧性的特點,倘使其表演風格趨同于南昆、北昆,則會有損于永昆的獨特價值;二是切忌求全求大,而應從唱、念、做、表等基本功上嚴格要求演員,找準劇目、潛心打造,以期在藝術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評論會后,專家們還就一些具體加工修改意見與劇團主創(chuàng)人員進行了交流、切磋,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