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漢語語法學史上對漢語語法特點的探索
陳一
(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漢語語法學史上,著眼于語言共性的階段、著眼于漢語個性的階段、共性與個性并重的階段對漢語特點及人類語言共性有不同程度認識。當前對漢語語法特點的探討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研究正走向深入。
漢語;語言;共性;個性
【主持人的話】
華東師范大學潘文國教授、北京大學陸儉明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彭澤潤教授等,關(guān)于漢語到底應該把"詞"還是把"字"當做基本語言單位的現(xiàn)場學術(shù)辯論,在理論語言學上具有重要意義。無論辯論的哪一方占上風,針鋒相對的學術(shù)觀點,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語言中各級單位的價值,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語言的結(jié)構(gòu)。希望能有更多的學者參與討論。
哈爾濱師范大學陳一教授論述了漢語語法特點的認識歷程,認為研究漢語的特點,可以從注重語言共性的角度,從注重語言個性的角度,從注重共性與個性并重的角度,分別發(fā)現(xiàn)漢語的不同特點。文章這種多角度認識,簡潔的分析與述評,具有方法論意義。
(彭澤潤、關(guān)彥慶)
在漢語語法學誕生之初,對漢語語法特點的探索就開始了。換句話說,一部漢語語法學史,就是不斷深化對漢語語法特點的的認識的歷史。
關(guān)于漢語語法學史的分期,根據(jù)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馬慶株(1998a)根據(jù)語法研究著眼點的變化把漢語語法研究史分為三個階段:著眼于語言共性的階段(1898~1936)、著眼于漢語個性的階段(1936~1985)和共性與個性并重的階段(1985~)。這種以研究著眼點的變化為標準的分期,對我們更好地了解探索漢語語法特質(zhì)的歷史過程有重要的意義。
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階段,沒有立足于漢語的語法學理論可資借鑒,受西方當時流行的普遍唯理語法的影響較大。
1.1898年,馬建忠參照拉丁語語法書撰寫而成的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漢語語法學著作《馬氏文通》出版,該書雖然是用文言講文言語法,但對當時流行的西方語法理論多有吸收,為現(xiàn)代語言學背景上的漢語語法學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chǔ)?!恶R氏文通·后序》明確地說:諸國語言“所以聲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經(jīng)史子集諸書,其大綱概無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則此編之所以成也”。它是立足于世界語言的共性來講漢語語法的。雖然《馬氏文通》強調(diào)各種語言的共性,但還是注意到了漢語語法的一些特點。
《馬氏文通·卷七》有“中國文字無變化,乃以介字濟其窮”;《卷九》講“助字者,華文所獨,所以濟夫動字不變之窮”。實際上已經(jīng)認識到漢語不像印歐語那樣有較多的形態(tài)變化,而是要用助詞、介詞等來表示語法意義、語法關(guān)系?!恶R氏文通》還講到:漢語“大抵議論句讀皆泛指,故無起詞(按:即主語),此則華文所獨也。泰西古今方言,凡句讀未有無起詞者”。雖然這話講得有些絕對,——英語里也有沒有主語的祈使句,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也常常省去主語,——但畢竟注意了漢語和印歐語句子結(jié)構(gòu)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2.“五·四”新文化運動,使白話和口語逐漸受到重視,研究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語法著作應運而生。1924年,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文法》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講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著作,也是一部對后世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語法學著作。
《新著國語文法·引論》中也提到:“思想底規(guī)律,并不因民族而區(qū)分,句子底邏輯的分析,也不因語言而別異”。這是黎氏偏重不同語言共性的認識基礎(chǔ)。不過,該書《緒論》中還是描述了漢語語法的某些特殊之處:(1)國語的詞類,“詞形”上既沒有嚴格的業(yè)分,就得多從句法成分上辨別出來。(2)一個詞的詞類變更,也不像西文都有詞身或詞尾的變化,也不從詞形定些陰陽性、單復數(shù)或時間等等的區(qū)別,所以詞類本身上并無繁重的規(guī)律。(3)通用的句法,于正式的組織外,很多變式,并且多是國語所特有的,如主要成分的省略、位置的顛倒、職務的兼攝等?!缎轮鴩Z文法》雖以英語為藍本,但在講漢語詞類時建立了助詞和量詞兩個英語中沒有的詞類,而且注意了詞類的次范疇,給一些詞類分出了小類。
3.后世將《馬氏文通》、《新著國語文法》時期稱為模仿期,主要是就當時占主導地位的語法體系而言的,并不是這個時期的語法學者全都是主張模仿的。
劉復《中國文法通論》(1920)談到:講漢語語法而用西方語法去套是行不通的。金兆梓《國文法之研究》(1922),看到西文的重要特點是內(nèi)部曲折,而漢語卻沒有,因此主張研究國文法應“注重我國文字的歷史和習慣”。陳承澤《國文法草創(chuàng)》(1922),針對模仿外國語法的風氣,提出研究中國文法應注意的三個原則:“其一、說明的非創(chuàng)造的,其二、獨立的非模仿的,其三、實用的非裝飾的”。強調(diào)對漢語語法規(guī)律的客觀描寫、歸納,反對模仿套用、主觀強加;研究語法要著眼于實際應用,不要作繁瑣無用的分析。楊樹達《馬氏文通刊誤·補序》(1933)主張“吾之于歐洲文法也,借鏡也,非因襲也。其同者同之,其異者不必強而同之”。
1.上個世紀30年代中后期,更多學者對前一階段的語法研究方法表示不滿。1936年王力《中國文法學初探》發(fā)表,成為漢語語法學進入新時期的標志。王先生這篇論文批評模仿英語語法的做法,初步探討了漢語語法的特點和研究方法。《中國文法學初探》列舉了漢語的一些特點:(一)詞的次序較為固定,如主格先于動詞,目的格后于動詞等;(二)虛詞在漢語中是文法成分,應該列為文法學的主要對象;(三)漢語中較少用文法成分,因而事物關(guān)系的表現(xiàn)往往并不明顯,例如關(guān)系詞就比西洋語言少得多;(四)漢語有很大的彈性,因而形成了詞性的變化多端,但也不是毫無道理的;(五)中國一個字并不代表一個詞,中國語不是單音綴的語言;(六)中國語里的“時”的觀念跟西洋語言是不同的,等等。
30年代末,國內(nèi)掀起一場文法革新運動。以陳望道、方光燾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紛紛撰文,反對模仿,主張改革研究方法,探求漢語語法的特點。1940年《中國文法革新討論集》結(jié)集出版。陳望道、方光燾在吸收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研究漢語事實方面做出積極探索。方先生提出“廣義形態(tài)”說,擺脫“狹義形態(tài)”的束縛;陳先生提出根據(jù)“功能”、從配置(即組合關(guān)系)求會同(即聚合關(guān)系)來決定詞類的觀點,著眼點落到更適合漢語的分布分析,他們在建立中國自己的語法分析理論的道路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上個世紀40年代先后出版的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中國現(xiàn)代語法》采用了比較語言學的方法,用英語、法語的句式跟漢語比較,觀察到漢語語法的特色,說明依附外國語法來建立漢語語法體系,根本行不通、會產(chǎn)生許多弊端。王先生明確闡述了漢語的句子不必非有動詞充任謂語不可的認識,按照謂語的性質(zhì)把漢語的句子分為3類,動詞充任謂語的叫敘述句,形容詞充任謂語的叫描寫句,主語和謂語之間用系詞“是”連系的叫判斷句。提出并詳盡分析了漢語句法中的特殊結(jié)構(gòu)——能愿式、使成式、處置式、被動式、遞系式、緊縮式等。這表明漢語的句法研究已經(jīng)初步擺脫西方的羈絆,開始向獨立發(fā)展的方向前進。
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1942),則針對漢語特點,介紹各種范疇的表達方式、各種關(guān)系的表達方式,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表達論體系。1948年高名凱《漢語語法論》通過與外語對比談漢語語法特點,提出漢語有體范疇,沒有時范疇;理性語法之外還有表情語法。
2.進入5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出現(xiàn)了一個階段性的活躍期。王力先生在《中國語文》1956年第10期發(fā)表《語法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一文,針對當時語法學界不重視漢語語法特點和古今語法不分的偏向,再次強調(diào)我們的“明確的共同方向,就是全面深入的發(fā)掘漢語語法的特點”,還指出了“有些同志在研究工作中不知道區(qū)別本質(zhì)的特點和非本質(zhì)的特點”的不足。
50年代初的關(guān)于漢語詞類問題的討論,明確認識到漢語可以劃分詞類,但不能單憑意義來劃分;漢語不是完全沒有形態(tài),但與印歐語形態(tài)不同;漢語劃分詞類要綜合使用幾個標準。50年代中期的漢語主語賓語問題的討論,從漢語語法特點出發(fā)來討論句法,明確了動詞和它前面以及它后面的體詞之間存在著許多復雜的關(guān)系,不僅是施、受關(guān)系,還有工具、處所、原因、結(jié)果及對象等等,從而也認識到光靠施受關(guān)系來決定主賓語必然會帶來許多難以處理的復雜的情況,認識到主語只是和謂語相對,而賓語則是謂語中和它前面的動詞發(fā)生關(guān)系的那個成分,主賓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zhuǎn)換,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們處于一個層次。討論的重心從詞法轉(zhuǎn)移到句法,更多了解了漢語句法結(jié)構(gòu)的特點,對語法研究中如何貫徹意義和形式相結(jié)合的原則也進行了積極的探討。
3.經(jīng)過“文革”十年的休眠,漢語語法研究重現(xiàn)生機。1979年,呂叔湘先生承前啟后的重要著作《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在對漢語語法研究中存在分歧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進行總結(jié)、梳理的過程中,指出:許多分歧的存在主要不是研究者的主觀因素造成的,從客觀上說,是漢語較少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的特點使然。
這一階段提出的關(guān)于漢語語法特點的某些表述曾引起爭論。郭紹虞(1979)認為:漢語的特征決定漢語語法必須與修辭相結(jié)合。圍繞這一基本論點,提出漢語語法具有簡易性、靈活性、復雜性三個特征。張斌、胡裕樹(1989)提出不同看法:以詞、詞組、句子的結(jié)構(gòu)相似為依據(jù)證明漢語語法的簡易性不妥,許多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方式相同,但外部功能不一樣,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方式不一樣的,外部功能卻可能相同。說漢語的構(gòu)詞方式與造句方式有相同之處,這對于說明漢語的發(fā)展情況有參考價值,但是對于說明用詞造句的規(guī)律一點沒有用處。漢語的虛詞在某些結(jié)構(gòu)里可有可無,這不是普遍現(xiàn)象,研究漢語的虛詞,應該著重研究不靈活的方面;同時,也要指出靈活運用的條件。收集的材料不分古代與現(xiàn)代,不分普通話與方言,不分語法現(xiàn)象與修辭現(xiàn)象,也不能用來證明漢語的復雜性。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對漢語語法特點的探討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且逐漸由單純講漢語語法特點向討論漢語個性與世界語言共性過渡。
1.朱德熙(1985)強調(diào):“特點因比較而顯,沒有比較就沒有特點”,提出特點的相對性問題。并指出:漢語語法特點可以舉出很多條,關(guān)系全局的主要有兩條。一是漢語詞類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說的句子成分)之間不存在簡單的一一對應關(guān)系;二是漢語句子的構(gòu)造原則跟詞組的構(gòu)造原則基本上是一致的。
錢乃榮(1990)將前輩學者概括的漢語語法“缺少形態(tài)變化”的總特點調(diào)整為“缺少形態(tài)而有助詞系統(tǒng)”。邵敬敏(1997)則概括為:不重形式表現(xiàn),特重意義選擇,是詞語語義的雙向性選擇原則決定了句法結(jié)構(gòu)組合的合法性。邵先生(2004)又作了修正和進一步說明:表現(xiàn)語法意義的語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漢語語法不依賴于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而主要借助于語序、虛詞、重疊等其他語法手段來表現(xiàn)語法關(guān)系和語法意義,這樣的表述才是真正擺脫了印歐語語法理論的束縛。
關(guān)于“關(guān)系全局的重要特點”和“次特點”,陸儉明(2003)認為:“缺乏形態(tài)標志和形態(tài)變化”和“只要語境允許,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虛詞,都可以省略”兩個重要特點帶來了漢語語法一系列的次特點:A.詞類與句法成分一對多的對應。B.句子的構(gòu)造規(guī)則跟詞組的構(gòu)造規(guī)則基本上是一致的。C.同一種語法關(guān)系可以隱含較大的語義容量和復雜的語義關(guān)系而無任何形式標志。同時陸先生還談到:漢語的語序固定,語序成為漢語表示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漢語有量詞和語氣詞。
2.邢福義主編《現(xiàn)代漢語》(1991)強調(diào)特點在比較中顯現(xiàn),除了講到與印歐語比較得出的特點,還概括了與漢藏語其他語言比較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特點: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某些句法成分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中的位置,與漢藏語的其他語言不盡一致;詞重疊形式的分布和表示的語法意義,彼此也不盡相同。馬慶株(1992)也強調(diào):比較對象不同,得出的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特點的數(shù)量和方面也就會不同。例如與俄語相比,漢語的詞序是比較固定的;與英語相比,漢語的詞序又比較靈活。與英語、俄語等印歐語相比,比較出來的漢語語法特點,不一定是漢語獨有的特點,很可能是漢藏語系的共同點。
關(guān)于通過“比較”認識“特點”,也出現(xiàn)了多角度的思考。楊成凱(1991)認為:在現(xiàn)階段講漢語語法特點,對外國人學漢語和中國人學外語也許有些幫助,但對漢語語法研究的深入需防弊多利少。……在兩種語言之間作對比研究并不簡單。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可供比較的基架……當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語法有何差異時,不能拿它們的現(xiàn)成的語法術(shù)語去比較,因為那些語法術(shù)語各有各的定義,不是以同一基架作尺度衡量出來的結(jié)果;拿現(xiàn)成的語法術(shù)語去比較,是某一種漢語語法體系跟英語語法體系的異同,而不是漢語語法跟英語語法的異同。陳昌來(1996)指出:不同的比較對象顯出不同的特點,可見比較出的特點是多維的;比較對象越多,總結(jié)出的特點就會越概括,可見特點又可能是多層次的;比較對象本身是否研究充分,又會使得特點具有相對性;比較項目、比較點的選擇,因語法學家而異,又使特點具有主觀性。漢語語法特點研究之所以有許多分歧,原因恐怕多在于此。陳文還提出:要使?jié)h語語法特點的研究更深入、看法更合漢語實際、更全面,還必須處理好以下幾種關(guān)系:(1)語法的普遍性和民族性;(2)語法的語言性和語法的文化性;(3)靜態(tài)和動態(tài);(4)單一和多級;(5)材料和方法;(6)主要和次要;(7)語法特點和語法研究。這篇文章的總結(jié)、探討,是較有深度的。
不同時期的許多文章、論著談到過漢語語法具有靈活性、意合性等特點。對此,石定栩(2000)結(jié)合實例作了透辟的分析:漢語句法的靈活性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闡述。將其歸結(jié)為不受形式限制的意合性,或者容許變通的柔性,都不失為形象的描述。但要解釋這一特性的本質(zhì),顧及靈活性所受到的各種限制,則需要更為嚴謹?shù)睦碚摵头椒?。作為一個句法概念,靈活性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內(nèi)涵和外延都不太清楚,應用的時候隨意性很大,因而大大削弱了對句法現(xiàn)象的解釋能力。意合語法論認為,只有印歐語才依賴形式去規(guī)范句法,而漢語則不需要用形式來規(guī)范,其實其邏輯推理的前提是只有印歐語言使用的句法形式才算得上形式,其他任何類型都算不上形式。既然漢語沒有使用印歐語的形式,就應該說成沒有句法形式。意合語法高舉反對獨尊印歐語言的大旗,卻又將印歐語言的句法形式當作唯一的標準,難以自圓其說。石文同樣主張漢語語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過,這種靈活性并不是由缺乏句法規(guī)則造成的,也不是由句法規(guī)則本身的柔性帶來的。漢語句法的靈活性一方面來自句子本身特有的結(jié)構(gòu),漢語句子的結(jié)構(gòu)包含了較多的附加位置(adjunct positions),允許一些成分從基本位置移動到某個附加位置上去,所以有些成分可以出現(xiàn)在不同的線性位置上。另一方面,靈活性來自句法對上下文和語境的依賴性,或者說體現(xiàn)在句法同語義、語用以及話語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上。由于結(jié)構(gòu)上的原因,許多漢語句子單獨出現(xiàn)時有歧義,但在實際的上下文或具體的語境里就只有一種意義。也就是說,句法常常會同時提供幾種不同的結(jié)構(gòu)或所指關(guān)系,要依靠話語和語用從中選擇最恰當?shù)哪且粋€,這就形成了使用中的靈活性。
3.一些海外漢語學者從類型學視角考察漢語,歸納出漢語語法的某些特點。如李訥(Charles N. Li)、唐姍迪(Sandra A.Thompson),把話題提高到類型學的高度,提出人類語言可以根據(jù)話題還是主語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而分為四種類型:一、注重主語的語言,二、注重話題的語言,三、主語和話題都注重的語言,四、主語和話題都不注重的語言。漢語是注重話題的語言,而英語是注重主語的語言。曹逢甫《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語文出版社1995)不同意李訥(Charles N.Li)、唐姍迪(Sandra A.Thompson)的意見,通過一些重要語法過程的探討,證明漢語和英語的不同是,漢語是語段取向的語言,而英語是句子取向的語言。他認為在漢語里形成言談單元的,不是單獨個別的句子,而是在同一話題下前后連系的好幾個句子,因此,漢語是趨向以言談為中心的語言(Discourse-Oriented Language),在句法與語意結(jié)構(gòu)的分析上,必須考慮在同一話題連鎖(Topic-Chain)之下互相聯(lián)系的所有句子。相反,英語則是趨向以句子為中心的語言(Sentence-Oriented Language),因而在句法與語意結(jié)構(gòu)的分析上,一般只需考慮個別的句子。
4.朱德熙《語法答問》之后,張斌、胡裕樹(1989)、龔千炎(1997)等也先后強調(diào)過在漢語語法特點研究中要正確處理個性與共性的關(guān)系。馬慶株(1998b)指出:這一方面有國外認知語言學的影響,另一方面,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理論發(fā)展到最簡方案階段,也是共性、個性并重的階段到來的國際背景和重要外因。對外漢語教學和計算機自然語言信息的理解和處理也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語言共性和語言個性要給予同樣的重視。
徐通鏘(1999)對漢語特點與語言共性關(guān)系有獨特看法:漢語的各個結(jié)構(gòu)層次由于不受由一致關(guān)系所維持的主謂結(jié)構(gòu)的制約,語言共性受到表層因素的干擾比較少,因而獨立性比較強,……漢語的特點比印歐語更接近于語言的共性。我們可以順著語義生成的途徑,從非線性結(jié)構(gòu)的深層開始,考察漢語的特點與語言共性的關(guān)系。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它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隱含有豐富的語言共性的內(nèi)涵。中西語言學的結(jié)合應以語言共性的研究為基礎(chǔ),和印歐語相比,對漢語特點的研究是通向語言共性的捷徑。用現(xiàn)成的印歐語理論來分析漢語實際上是舍捷徑而走彎路。
陸儉明、郭銳(1998)全面討論當代的漢語語法研究面對的重要問題,該文就如何對待漢語的個性與語言的共性作出專門論述:
如果光注意漢語的特點,不考慮語言的共性,不利于對漢語的深入研究,更不利于使?jié)h語研究對現(xiàn)有的普通語言學理論作出反饋。要想真正發(fā)現(xiàn)漢語與其他語言的相異之處,只有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我們在漢語語法研究中尋找漢語的事實,而漢語的事實則包括漢語的特點和漢語跟其他語言的共同點。我們的主要目的是使?jié)h語研究的成果對現(xiàn)有的語言理論作出反饋。除了“為我所用”,還要“為人所用”。簡單地搬用西方普通語言學理論來處理漢語,這當然是不可取的;片面地強調(diào)漢語的特性,這也是不可取的。因為上述兩種傾向,正如王洪君(1994)所指出的,“在某種意義上看有通病,就是其立足點事實上都只限于如何處理漢語,而不把處理人類語言的共性當作自己的任務”?!胺艞墝φZ言共性的探索,不僅使中國語言學逐漸落后于西方語言學,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也很難真正搞清漢語的特點?!?/p>
沈家煊(1999)等把漢語置于世界語言變異的范圍內(nèi)加以考察,在注意漢語特點的同時,尋找漢語和世界語言在深層次上的共通性。沈先生強調(diào)在陳述漢語的特點時應取比較慎重的態(tài)度。“因為當代語言類型學的研究已在較深的層次上和較廣的范圍內(nèi)發(fā)現(xiàn)了一些語言通性,如果對這樣的通性不了解,就有可能把通性當作一種語言的個性來對待,或者影響對個別語言認識的深入?!?/p>
總之,這一階段對漢語語法個性及世界語言共性的探討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也還有分歧意見存在,研究正走向深入。
[1]陳昌來.新時期的漢語語法特點研究:現(xiàn)狀、角度、反思[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6(1).
[2]陳光磊.胡裕樹談怎樣看待漢語語法的特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1).
[3]崔應賢,張愛琴.漢語語法特點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2).
[4]郭紹虞.漢語語法修辭新探[M].商務印書館,1979.
[5]龔千炎.中國語法學史(修訂本)[M].語文出版社,1997.
[6]胡明揚.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和展望[G]//80年代與90年代中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
[7]金立鑫,白水振.現(xiàn)代漢語語法特點和漢語語法研究的本位觀[J].漢語學習,2003(5).
[8]李臨定.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特點[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商務印書館,1979.
[10]呂叔湘.漢語句法的靈活性[J].中國語文,1986(1).
[11]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2]陸儉明,郭銳.漢語語法研究所面臨的挑戰(zhàn)[J].世界漢語教學,1998(4).
[13]馬慶株.漢語語法的特點[G]//邢公畹,主編.現(xiàn)代漢語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14]馬慶株.二十世紀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學[G]//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a.
[15]馬慶株.20世紀中國現(xiàn)代語法學史的分期問題[J].漢語學習,1998b(4).
[16]錢乃榮.現(xiàn)代漢語的特點[J].漢語學習,1990(4).
[17]邵敬敏.論漢語語法的語義雙向選擇性原則[J].中國語言學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8).
[18]邵敬敏.“語義語法”說略[J].暨南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
[19]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0]沈開木.現(xiàn)代漢語系統(tǒng)特點的探索[J].中國語文,1989(2).
[21]石定栩.漢語句法靈活性和句法理論[J].當代語言學,2000(1).
[22]王洪君.漢語的特點與語言的普遍性[G]//綴玉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3]邢福義,主編.現(xiàn)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4]徐通鏘.漢語的特點和語言共性的研究[J].語文研究,1999(4).
[25]楊成凱.動詞作主賓語是漢語語法的特點嗎[J].漢語學習,1991(6).
[26]張斌,胡裕樹.漢語的結(jié)構(gòu)特點和語法研究[G]//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1989.
[27]張志公.漢語語法的特點和學習[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8]朱德熙.語法答問[M].商務印書館,1985.
(責任編輯:章永林)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Grammar in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
CHEN Yi
(College of Literatur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rammar,the stage of focusing on the generality of language,the stage of focusing on the person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and the stage of focusing on both generality and personality had varying degrees cogni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generality of human language.The current study had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and made some important progress,the research is deepening.
Chinese;language;generality;personality
H14
A
1008—7974(2010)09—0001—05
2010—05—20
陳一(1960-),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