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
語文教材以語文生活聯(lián)系為線索,遵循語文教育規(guī)律,力求開放性和彈性,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材是集專家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教材為本,以中考為指揮棒,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為此,筆者大膽嘗試,充分發(fā)揮電教媒體的作用,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的電教手段,不僅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而且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內容的直觀形象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于是筆者利用課下時間上網(wǎng)搜索大量的教學資料(如圖片、數(shù)字、史料、素材等),積累閱讀題技巧及寫作素材,設計課堂教學。如講到《夏感》這篇文章時,筆者積累大量的寫景的詞語、詩句、片段。如寫景詞語——雨過天晴、春雨綿綿、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寫景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約客》);寫景片段——“數(shù)九寒天,冰封千里。整個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顫抖,河凍得僵硬了,空氣也似乎要凝固起來”“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谷物在熱得彎下腰,低著頭。蚱蜢多得像草葉,在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fā)出微弱而嘈雜的鳴聲”。將這些內容在課上展示給學生,大大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也直觀地教給學生仿寫的例子。
中小學生天真爛漫,想象力豐富。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就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1 借助投影,展開想象如講到蒲松齡的《山市》時,筆者設置一道發(fā)揮想象的思維拓展題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艱難地跋涉,突然看到遠處有一處奇景,你會看到什么?你會怎樣去做?請展開大膽的想象,描繪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樓?!睘榱吮阌趯W生合理想象,筆者在課件中設置一幅畫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著行囊步履維艱地行走在一望無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畫面是形象的,學生從畫面中很快就體會到畫面中的信息,從而進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寫出一篇篇優(yōu)秀的短文。
2.2 巧用錄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中學生的思維大多仍與感性經(jīng)驗直接聯(lián)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具體形象來體現(xiàn)的。如講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時,初一學生還沒有學過中國近代史,不了解日本侵略者慘無人道的行徑,也就不能體會作者流離失所、背井離鄉(xiāng)的那份悲苦以及對日本侵略者的仇視。于是在正式授課前,筆者給學生播放一段日軍對中國民眾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錄像。看完后,有的學生輕輕拭著眼淚;有的摩拳擦掌,大有要和畫面中的侵略者大干一場的架勢。利用電教把侵略者的行徑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緒以及對侵略者的憎恨。這篇文章學生很順利地就理解了。借助電教媒體以形象思維促成抽象思維,從而為學生理解深奧晦澀的漢語言文字架起一座橋梁,較為成功地拓展了思維空間。
有些課文內容含義較深或過于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理解和認識,借助電教手段能使其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變抽象為生動有趣,使學生充分鮮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學生對“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這3句詩難以理解。筆者把這些都以圖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飽含著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彌漫著淡淡的冷霧,岸邊茁壯的烏桕樹倒映在水里,婆娑的烏桕葉的影子與游戲的魚兒嬉戲著;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著一位年近花甲的漁夫悠閑地劃著小槳,不時地向江面撒幾次網(wǎng);空曠遼闊的草野中一個牧羊女正含情脈脈地看著遠處的牛背,僅有幾只蟋蟀引吭高歌陪伴著她。這樣,學生的頭腦中就有了豐富多彩的形象的畫面,作者筆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個晴朗、明媚、快樂、悠閑、愜意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借用電教手段,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于學生的理解。
語文教學實踐表明,能否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傳統(tǒng)的語文課,教師會不由自主地唱獨角戲,課堂氣氛往往顯得沉悶,缺乏高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動起來。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的實踐表明,教師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教學效果越好,越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利用多媒體巧設問題能極大地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潮的出現(xiàn)。
如教《故鄉(xiāng)》一課,學生在預習了課文、了解了課文的背景之后,筆者用大屏幕展示一個問題:故鄉(xiāng)產(chǎn)生了哪些變化?在學生邊讀邊擬發(fā)言要點15分鐘后,課堂上開始閃現(xiàn)學生思考的結果:故鄉(xiāng)的面貌變化了,故鄉(xiāng)的人也變化了(閏土和楊二嫂)。筆者以此為基準進行調控,要求學生繼續(xù)深入比較閏土和楊二嫂2個人物前后的變化并思考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分析完畢后追問:作者寫這些變化的用意何在?這樣就引出全文的主題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徹底,一方面對光明未來滿懷信心。這表明生動有趣的設疑質問,能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激發(fā)求知的欲望。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在考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閱讀課文對學生的寫作的重要意義。由于語文知識具有銜接性、傳承性、積累性,這就要求在平時注意閱讀技巧的積累,有助于應對考試問題時游刃有余。如講到《看云識天氣》這篇文章時,筆者首先借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定義、說明的順序、說明方法及作用(如下定義科學準確地說明了……列數(shù)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分類別條理清晰地說明了……作比較突出說明了……)及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樣就使學生在閱讀時有的放矢,即使遇到陌生的說明,問一些基本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總之,充分發(fā)揮電教媒體的優(yōu)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喚起情感的共鳴,激發(fā)主體意識,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