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灝,翟石磊
(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基于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價值觀的中美思維模式的反思
李 灝,翟石磊
(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文化模式的價值取向,揭示了個體與群體在利益分配和目標取舍層面上的文化心理傾向。研究以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為對比基礎,以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為討論對象,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展開。研究表明在個體與集體的關系中,基于利益選擇優(yōu)先性的差異而形成的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在思維方式,面子,社會人情關系,隱私觀念、責任意識和成功標準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可以描述為“好大喜小,內(nèi)實外虛”。美國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崇尚個人奮斗,尊重個體的權(quán)利,提倡個人對個人的社會關系等。本研究指出中美不同的價值觀塑造了中國的太極式思維和美國線形思維模式,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價值觀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存在于東西方文化中。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挖掘和認可差異,減少文化中心主義對交際的消極影響,倡導具有全球普世價值意義的價值,減少誤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效果。
集體主義;個體主義;價值觀;跨文化交際
引言
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發(fā)展對全球文化的影響是多層次和多方面的,隨之而來的就是文化全球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傳統(tǒng)意義上的東方集體主義和西方個體主義在世界不同文化模式中都有體現(xiàn),只是存在的程度和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在全球化語境中,基于不同文化價值觀的跨文化對話產(chǎn)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應,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不同文明的和解和理解,傳播了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觀念。作為西方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和最具有全球意義的代表符號之一的美國文化在許多方面與中國文化存在著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也存在廣泛的文化沖突。以往研究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主要強調(diào)二者的社會性差異,從社會學、哲學、和政治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本研究嘗試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進行跨文化的比較,從辯證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的集體主義和美國的個體主義價值觀,可以促進東西方文化的對話,強化不同文化模式合作共贏的基礎,減少文明的沖突。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決定著生活在其中的個體或群體的思維和行為,是整個社會生活的準則[1]。對于具有不同文化價值體系的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而言,其社會文化模式所推崇的和信仰的道德觀、價值觀、哲學觀等也注定有很大的差異。對于價值觀的定義,國內(nèi)外學者有不同的論述。
Geert Hofstede認為,價值觀是人們喜歡某種事態(tài)而不喜歡另一種事態(tài)的大致傾向[2]。Clyde Kluckhohn認為:價值觀是“個人或群體所特有的一種顯性或隱性的認為什么是可取的觀念,這一觀念影響人們從現(xiàn)有的種種行動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選擇[3]?!?/p>
Samovar和Porter則從更具體的角度闡述價值觀的內(nèi)涵:價值觀通常是規(guī)定性的,告誡人們什么是好的和壞的,什么是正確的和錯誤的,什么是真實的和虛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4]。文化價值觀確定什么值得為之獻身,什么是值得保護的;什么會使人害怕的;什么是應該學習的,什么是應該恥笑的,什么樣的事件會使人們團結(jié)起來。最重要的是文化價值觀指導人們的看法和行為。
總之,價值觀是指彌布于文化之中的一些普遍的規(guī)范性。它使生活在該文化中的成員用不同的價值尺度來評判事物,表明肯定、否定、喜歡、避忌或模棱兩可等意向。
由于受不同價值觀的影響,東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下的人們對如何處理自我與他人和集體的關系存在不同的價值取向。從普遍意義上來講,人類生活似乎有兩種互相矛盾的需要:一方面是我們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賴;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將自己與他人區(qū)分開來。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如果一個社會將集體的目標利益凌駕于個人的目標、利益之上,我們就稱之為集體主義。反之,如果個人利益被認為比集體利益更重要,我們就稱之為個體主義[5]458。
Hofstede的文化變異性維度(Hofstede’s Dimension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給文化變異性劃分了四個維度: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對不確定性的強—弱回避程度;權(quán)力大—小差距;以及男性化—女性化[6~8]。無論哪個維度,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始終是一個最基本的也是最廣泛采用的區(qū)分尺度。
集體主義所描述的對象是任何道德的、政治的社會意義上的問題,它強調(diào)人的相互依賴性和集體的重要性,而不是獨立個體的重要意義。集體主義者關注群體和社會的問題,并且通常把集體的目標凌駕于個人目標之上[9]。
個體主義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道德立場、政治哲學或社會思想,它強調(diào)獨立性和自主意識。個體主義者提倡實現(xiàn)個人的目標和愿望,反對任何外來的影響和壓力,無論是社會的、國家的還是任何其他團體組織的。個體主義反對強調(diào)社團的、社區(qū)的、群體的、社會的或國家的目標應當優(yōu)先于個體的集體主義或國家主義。個體主義同時反對利用傳統(tǒng)、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外在的道德標準來限制個體行為選擇[10]。
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的差異,Linell Davis主要從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對以下各項的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了比較:自我概念、身份認同、交際、社會價值觀、如何做決定、群體中的成員意識、一致性、對圈內(nèi)和圈外人的舉止、與圈內(nèi)成員的關系、競爭、合作、對陌生人的態(tài)度、自助意識以及典型的關系模式[11]。雖然這些在不同層面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但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兩種價值觀的差異。
在西方,個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也是一種人生哲學。自文藝復興以來,它強調(diào)的就是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要求的就是個人意志和行為的自由。個人主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都要以個人為中心:社會要體現(xiàn)個人的意愿,政府要保護個人的利益,個人有權(quán)決定自己的一切。“個體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個體主義深深植根于美國社會歷史之中”等觀點早已成為美國學者的共識[12]。
從價值權(quán)衡角度來講,集體主義文化中的集體主義者會更少體驗到個人價值與社會標準間的沖突。同樣,個體主義文化中的個體主義者也能更好地協(xié)調(diào)自我與社會的關系。個體主義者更關注個人的成就,而集體主義者會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更少的孤獨[13]。對集體主義者來說,最大的不幸是被群體所拒絕、排斥,而對個體主義者來說,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對群體的依賴。
與西方人相比較,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群體主義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國人一般把個人從屬于群體,家庭觀念重,重視親情,喜歡和諧的人際關系[1]137。
美國的個體主義十分突出,它體現(xiàn)了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很少干預子女的私生活,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美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diào)友誼和“義氣”,家庭的“團結(jié)”,經(jīng)濟上的“互助”,鄰里間的“和諧”,長輩與晚輩間的“權(quán)利和義務”,請客送禮上的“客套”等等。這都與美國的價值觀有直接的關系,體現(xiàn)了個體主義的影響。在語言上,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對自助意識的強烈信仰作為傳統(tǒng)的美國價值觀的基礎一直持續(xù)到今天,這或許是對美國人特點最難理解的一個方面。但是這的確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問題。多數(shù)美國人認為,如果你希望保留自由,就必須堅持自力更生。如果過度依賴家庭、政府或任何機構(gòu)的幫助,他們就會失去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權(quán)利。
即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力更生,大部分美國人認為至少他們要表現(xiàn)出自立的姿態(tài)。為了融入美國的主流生活,也就是擁有權(quán)力或尊重,個體必須設法讓人看起來是自立的[14]30。
任何價值觀的形成都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而在眾多因素中,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結(jié)構(gòu)是最具有根本作用的。Harry Triandis[15]認為,較小的家庭結(jié)構(gòu),較低的人口密度,動蕩的社會與地理環(huán)境,享樂主義等都似乎是導致個體主義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美國是高度個體主義國家的原因。而中國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人口大國,人口密度高而且以自然經(jīng)濟為主要經(jīng)濟模式,推崇穩(wěn)定,反對頻繁的遷徙,以家族聚居為主要居住模式,這必然由集體主義文化來約束。
其次,社會的宗教教義或主流價值觀對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形成也具有深層的影響。儒家文化以人倫道德構(gòu)建和諧社會,注重家庭、秩序、道德倫理、敬天和法祖等。它主要關心現(xiàn)世世界,強調(diào)入世;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節(jié)。
新教在塑造美國價值觀和信仰方面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美國新教最重要的價值觀是自我改良(self-improvement)。物質(zhì)上成就或許就是被美國人最廣為尊重的自我改良的形式。美國的宗教領袖從未鼓勵不勞而獲和缺乏自律意識的成就。
自我改良不僅包括通過奮斗和自律所達到的物質(zhì)成就,還包括通過幫助他人來提高自我。也就是說通過將個人的時間或財富貢獻給致力于幫助他人的慈善、教育或宗教事業(yè)來提升自我。這樣的思想有時候被稱作志愿精神或人道主義精神[14]54-55。
1.集體主義價值觀念的現(xiàn)實影響
傳統(tǒng)研究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是內(nèi)隱性和注重悟性,提倡在權(quán)威的領導下和諧地發(fā)展,個體服從整體的利益,統(tǒng)一化,集團化。反思歷史和現(xiàn)實,并結(jié)合與美國個體主義的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集體主義的特點。從其社會性來講,可以濃縮為:好大喜小,內(nèi)實外虛。集體主義強調(diào)個體與群體之間利益分配存在一個“內(nèi)外”的分水嶺,這種內(nèi)外有別的文化傾向也形成了一個社會生活層面上的趨勢:社會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社會公德與個人的道德準則以及社會責任意識。
在集體主義語境下,維護集體利益比維護個體的利益、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犧牲個人保集體是令人尊敬和崇拜的英雄。比如,一個銀行的營業(yè)員如果不和歹徒殊死搏斗,即使是成功保護了大的利益,也被認為是可恥的。英雄要為集體犧牲個人的一切。換句話來講就是一個從大我到小我,最后到無我境界的推進。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國文化似乎又存在個體利益高于其他與自己利益沒有直接相關的群體利益之上的現(xiàn)實。中國有句古話: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國文化的內(nèi)外有別體現(xiàn)了特殊的社會關系。也體現(xiàn)了利益的取舍和再分配。這種看似矛盾的文化現(xiàn)象揭示了中國文化模式中矛盾的兩個方面。
當然,集體主義并不是一切都沒有原則的,只是與個體主義相比較,在做決定的時候更傾向于對整體利益和關系的優(yōu)先考慮,并要求集體內(nèi)的成員能對彼此承擔責任和義務;包括對集體利益的忠誠。因此,這是一個集體中最高的義務。也就是說,集體主義強調(diào)人際協(xié)調(diào)和個體所擔負的責任,個體主義則注重個體間的競爭有個體獨立;集體主義社會中的人們喜歡平等地分享榮譽或獎勵,因為這個榮譽或獎勵屬于集體中的每個人,不管個體實際貢獻的大小;而個體主義文化則按照每個人對成功的貢獻給予個體不同的獎勵[5]459。
其次是“內(nèi)實外虛”?!皟?nèi)外之分”體現(xiàn)了中國集體主義文化中人際關系的特點,是傳統(tǒng)“家”文化的延伸和具體表現(xiàn)。處理內(nèi)部事務的原則和方法和處理外部事務是不一樣的。各種社會關系、面子、隱私、權(quán)威、社會公德都會因為內(nèi)外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家庭或集體內(nèi)成員之間要彼此“實在”、“坦誠”,不強調(diào)個體的私人空間、隱私和權(quán)利。維護群體內(nèi)成員的各方面利益是群體作為整體的一大功能,關系和互助是對群體內(nèi)成員最基本的要求。而對外則采用不一樣的態(tài)度,對待外人和陌生人會“保守”,“低調(diào)”甚至“冷淡”,不要“多管閑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外人要多留個“心眼”等等。體現(xiàn)在思維模式上,西方人通常說不知道中國人說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因為說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說。中美的思維差異可以從表1進行比較:
表1 中國人與美國人思維模式差異一覽表
“以整體性為特征的‘元氣論’和以個體性為特征的‘原子論’分別對中西思維方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前者橫向鋪開,注重事物的相互關系和整體把握;后者縱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個體研究”[16]。所以螺旋型的路線盡管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的變化和基本特征,但不能體現(xiàn)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中國文化中整體、和諧、中庸的思想,它只是對中國文化心理思維中變化路線的一部分即思維模式的間接性、傳遞性和內(nèi)隱性的描述,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風水,易經(jīng)八卦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相克相依的關系。事實上,可以把中國人的思維理解為八卦型思維。在變化中存在平衡,內(nèi)與外,實與虛,必須從動態(tài)的角度理解問題,注重悟性、推理。
太極八卦圖(圖1)展示了一個從整體上對稱、和諧、中庸、陰陽相克相生、具有整體性和變化的中國文化心理,這樣的思維模式更能體現(xiàn)中國思維模式的特性。在現(xiàn)實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的事例。而這樣的太極式思維模式對中國文化價值觀中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比如在面子意義上,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主體價值取向的中國文化強調(diào)為了集體的面子,個體要忍耐甚至犧牲個人的利益。規(guī)則對中國人來講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有時候是沒有作用的。這一切與利益的權(quán)衡和再分配、社會情景有關系。在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人情與法律發(fā)生沖撞時,規(guī)則的執(zhí)行更具人情因素。
集體主義文化價值體系講求團體/集體內(nèi)部的利益高于一切,個人道德修養(yǎng)重于社會公德的提高。這首要源于對集體內(nèi)部利益最大化追求和維護,在利益攸關方的利益得到充分滿足后,才會對非攸關方的公共利益給予注意。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提高的目的是對個體在集體中的威望和形象的考慮。因為個人在集體中的利益/價值的實現(xiàn)要通過集體的認可,而社會道德屬于次級相關。所以,最低層次的個人提升很難或不情愿對社會公德負責。換句話講,集體主義在團結(jié)內(nèi)部力量的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一個問題,即對內(nèi)部成員進一步提升的束縛。
圖1 太極八卦圖
個體主義價值體系同樣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道德水平的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集體主義更高,如對涉及個人隱私、權(quán)益、人權(quán)等方面。但個體主義因其價值起點在個人,主張個人奮斗,所以就形成了個人直接與社會面對面,直接接觸,從社會獲得價值、認可、資源的同時,個人又必須很好地回報社會,以使個人能進一步從社會獲得更多。故其必須注重個人維護公共利益,維護社會公德成為必然。同時,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也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是個體主義價值體系中體現(xiàn)個人價值的重要砝碼。
在一個提倡相互依賴的集體主義環(huán)境中,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能適應集體和他人的需要,人們會認為這是“自私行為”,我行我素,不顧他人的需要,缺乏變通性,故不可取。中國儒家思想關注人的社會價值,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和群體性,人的價值必須從人與家庭、社會、國家的相互關系中得以體現(xiàn),且具有強烈的功利性色彩。美國的個體主義強調(diào)具有獨立行事能力的個體和其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Marx Weber認為,儒家人文主義的“人”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人格,似乎人的任何行為都是要視情境而定。這樣的人在西方會被認為是“不可信賴的,虛偽的”,而在中國,這恰恰是個體“成熟”、“自控”的表現(xiàn)[17]。
微生物產(chǎn)生的殼聚糖酶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殼聚糖降解微生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微生物通過分泌殼聚糖酶降解殼聚糖以達到需求。殼聚糖酶常常和幾丁質(zhì)酶、幾丁質(zhì)脫乙酰酶和氨基葡萄糖酶等酶的共同使用,來降解回收甲殼類動物的貝殼。殼聚糖是接合真菌細胞壁中主要的結(jié)構(gòu)成分,殼聚糖酶在其細胞壁降解和形態(tài)中起著重要作用。
團體內(nèi)的人之間少了客套,利益也相對一致和均衡。
2.美國個體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
集體主義文化對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有著不同于個體主義文化的理解。歸屬于不同的人際關系對個體來說至關重要。個體能從中感受自我的價值;承擔義務使個體感到生命存在的意義,成為許多關系的一部分和對社會的需要,是做人的基礎。研究者[18]在比較東西方對人與社會關系的描述時發(fā)現(xiàn),美國人用“人與社會”和“社會中的人”,表達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在西方,人被理解為獨立的、與他人分離的,因而對他人的責任、與他人的聯(lián)系就成為個體意志、愿望的結(jié)果。滿足他人的需要更被當作是犧牲個人利益的行為。例如,當一個美國人為別人做了什么而得到感謝時,他常常會說“我很高興這樣做”。因為這顯示出個人身上利他、親社會的特征。
這與中國文化相比,的確少了很多的人情味,淡化了社會人際關系的作用。在大部分集體主義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垂直的。而在大多數(shù)個體主義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是水平的,如配偶關系。在集體主義文化中,即便是水平的關系也會常常被轉(zhuǎn)換成垂直的。集體主義文化似乎很容易接受關系中的不平等狀態(tài)或等級差別。比如中國強調(diào)尊老、尊師、尊領導等,個體主義文化卻正好相反。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等級差別在姓名稱謂,排名座次,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有體現(xiàn),并且成為一種顯著的文化現(xiàn)象,違背這樣的規(guī)則會受到一定的懲罰。
Samovar和Porter認為,作為美國文化核心的個體主義主要表現(xiàn)在這幾方面:自主動機,自主抉擇,自力更生,尊重他人,個性自由,尊重隱私等[19]。
有中國學者認為,個體主義集中體現(xiàn)在:1)個人奮斗,勇敢和冒險精神;2)個人尊嚴,個人的地位和權(quán)利的追求;3)個人意志自由的向往;4)宗教個體主義的興起[20]。
此外,如何看待成功也體現(xiàn)了美國個體主義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有學者把美國人成功的觀念歸納為5個方面:美國人相信他們的國家是上帝特意恩賜的人間樂園,相信美國的自然環(huán)境和美國民主使美國人超越任何限制,使每個人的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通過勞動致富;現(xiàn)代企業(yè)精神;個人素質(zhì);運氣。也就是說美國人的成功價值觀就是美國夢的體現(xiàn)[21]。
為了達到成功,來自于個體主義文化中的人更愿意對待那些他們不認識的人就像他們是可以信賴的一樣,就像他們自己一樣也會按照普世原則處事。個體通常關注作決定的過程,比如工作升遷的選擇。對他們來講,決定過程的規(guī)則很重要,因為他們必須明確人際之間或普遍意義的標準會被運用到?jīng)Q定中。同時試圖尋求基于人際關系之上的利益被視為不公平甚至是腐敗的行為。通常個體主義者強烈反對企圖獲得優(yōu)先權(quán)的行為。那些有類似行為的人會被看成是不誠實的或無原則的。
然而,個體主義價值觀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是需要付出和承擔代價的。個體主義(自由觀)是在崇尚個體奮斗、機會平等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存在的,這樣的價值觀實質(zhì)就是注重個人自由和獨立性。當然,這也是以犧牲個人獲得家人或其他人員的幫助,促使個人經(jīng)歷更多的奮斗和艱辛,甚至痛苦為代價的。
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不是某種文化模式的專有形態(tài),而是在任何文化中都存在的具有全球普世性的價值觀念,只是存在的程度不同罷了。同時,要區(qū)別個人或個人行為并不代表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文化無處不在,但表現(xiàn)形態(tài)各異,文化的核心價值是穩(wěn)定的,但表現(xiàn)形式是多變的。對中國文化來講,倡導集體主義,并不是否認個人的存在價值,因為任何個體都有對自我價值的追求;個體主義也不必然否定集體主義,個體需要與他人合作,需要集體歸屬。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跨國集團公司的員工和業(yè)務關系更需要把這兩種基本的價值體系相結(jié)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對話或交流,要客觀把握東西方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存在,避免夸大或鼓吹自我文化優(yōu)越論調(diào)的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陀^認識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各自的優(yōu)點和不足,合理結(jié)合并運用于現(xiàn)實的合作和對話中。
事實上,不同文化模式之間無所謂優(yōu)劣,所有的文化都是植根于特定的土壤、社會的需要。但我們不能否認世界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共性,也就是普世性的價值觀。比如對個人的尊重,社會秩序的維持,社會責任的承擔等。比較中國的集體主義和西方的個體主義就是希望找到共同點,相互補充。從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減少文化誤解,提高交際效果。
[1]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 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0:180.
[3] MICHAEPROSSER.The culturedialogue:An introduction to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1978:176.
[4] SAMOVAR,L&POTER,R.Communication BetweenCultures[M].(2ndEd.)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68.
[5] CLONINGERSC.TheCulturalContext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Description,dynamic,and development[M].New York:W.H.Freeman& Company,1996:458.
[6]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M].Beverly Hills,CA:Sage,1980.
[7] 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McGraw-Hill,1991.
[8]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2nd ed.) [M].Thousand Oaks,CA:Sage.2001.
[9] LU KES,STEVEN.The Meanings of Individualism [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71,32(1): 45-66.
[10] CLAEYS,GERGORY.“Individualism,”“Socialism,”and“Social Science”:Further Notes on a Process of Conceptual Formation,1800-1850[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86,47(1):81-93.
[11] 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action[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232-233.
[12] 羅伯特·N·貝拉,等.心靈的習性:美國人生活中的個體主義和公共責任[M].王寶泉,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214-222.
[13] TTIANDIS,ET AL,Tnandis,H1.C.,Leung. K.,Villareal,M.,&Clack,F.L_(t985). APiocentric vs.idiocentric tendencies: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5:395-415.
[14] MARYNNE KEARNY ET,AL.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6.
[15] TRIANDIS.Collectivismv.Individualism:A Reconceptualization ofa BasisConceptinCross-Cultural Studies[M]//Verma G.K.and Bagley C. Cross-Cultural Studies of Personality,Attitudes,and Cognition.London:MacMillan,1988:60-95.
[16] 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2):40-48.
[17] CROSS,S.E.,MARKUS,H.R.The cultural constitution of personality[M]//L.A.Pervin& O.P.John(Eds),Handbook of personality.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9:378-396.
[18] SINHA,SHALINI.Living Racism: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of Colour in Ireland[M]. M.A.Thesis: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Trandis, 1997:447
[19] 王錦瑭.美國社會文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46.
[20] 董小川.美國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2-170.
[21] 朱永濤.美國價值觀:一個中國學者的探討[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26-58,107-115.
Chinese and American Thinking Patterns from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LI Hao,ZHAI Shi-l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embody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s respectively,presenting different cultural priorities in distributing and selecting group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value.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understanding of face, social relations,view of privacy,sense of obligation and standards of succes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Thus,Chinese culture can be described as“magnificence pursuit and group interest favoring;being frank inside,but conservative outside”.American value set special emphasis on hard work,individual rights,and person to person relationship.With further comparison, the authors have found that different values have forged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Taichi pattern for the Chinese and linear for the American.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oth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should be realized to reduc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for global values and optimiz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valu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04
A
1009-105X(2010)04-0119-06
2010-08-12
李灝(1954-),男,副教授,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黨委書記;
翟石磊(1981-),男,碩士,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