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華
(1、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59 2、濱州學院外語系,山東 濱州 256603)
將文化教學引入英語課堂可以幫助學生達到英語學習的一個高級目標,即用英語交流。讓學生理解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增強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對文化差異敏感度對于英語教學的作用重大。本文根據(jù)英語學習的特點從語言與文化及其相關的學習方法方面系統(tǒng)闡釋了課堂中英語教學的一系列方法:以語言與文化為切入點,讓學生體會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通過諺語介紹文化,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有效交際的技巧;通過英語課堂的教學實踐,讓學生認識到要想真正掌握好一門外語就必須理解語言的深層基礎——文化,要弄清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其社會制度、歷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等。
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是指人類在整個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和文化產品的總和;狹義上是指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結構以及與其意識形態(tài)相對應的體制。從文化和語言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文化看成一個整體的概念,那么語言就屬于人類這個整體文化中的一部分。但語言在大文化中又占據(jù)著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它與大文化中的其他成分即各種小文化相對應。同時,文化的發(fā)展也使得語言更加豐富和完善。人類的語言就是人類社會文化的語言,它和人類社會和文化緊密相關。
我們學習英語帶著這樣的目的:交流并把中國介紹給世界其他國家。但同時,我們學外語同樣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如何以把這種語言作為母語的人的眼光觀察這個世界,所以我們必須比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如果我們不仔細研究這種文化差異,那我們也就不能真正學好英語。由于文化差異和思維模式的不同,英語和漢語有著顯著的區(qū)別,而這些區(qū)別相反卻恰恰可以反映文化上的差異。
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語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因此,英語教學不能是單純的語言教學,還應擴大學生的視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皩W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而語言課堂就是聯(lián)系語言和文化的場所。在中國尤其如此,因為課堂是學外語的主要場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需要滲透有關的文化知識的教育。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tǒng),還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它承載著文化信息,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思維特征;語言受文化的制約,因為文化深植于語言。人使用語言時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響。人們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團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
語言與文化相結合,把語言置于文化背景下,教授語言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傳授對象國文化知識--這些認識與實踐起始于70年代初。在國際上,70年代是各國交往與沖突同時激增的時代,尤其在歐洲,歐共體為了“相互依存”提出了“文化和教育的合作”,而且“使用發(fā)展新的語言教學法則給予優(yōu)先地位的考慮”。
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化。英語中豐富的詞匯是其源遠流長的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因此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英語詞匯的意義和用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學中如果從英美社會文化著手,揭示詞語的文化因素和國情內涵,使學生準確地掌握詞語的意義和色彩,從而取得運用地道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避免形形色色的隔閡和誤解。
交際能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口語方面,同樣也體現(xiàn)在閱讀方面。國人直接與外國人接觸的畢竟是少數(shù),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了解英美社會主要靠間接地閱讀文學作品與報刊文摘等。 鑒于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關系,教師應注意在閱讀教學中融入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閱讀研究表明,理解文章的關鍵在于正確地使用背景知識填補文中空白,使其與文中其它信息連成統(tǒng)一體。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往往無法銜接上下文的關系,從而無法對文章做出正確的預測、推斷和判斷。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可能由于文化因素而造成的閱讀障礙。
對英美國家的歷史不熟悉,有時也將妨礙對整個語篇的理解。以《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二單元為例。課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南部聯(lián)邦婦女,她的一個兄弟死于戰(zhàn)爭,另一個兄弟以及其丈夫也被北方軍抓去當了俘虜。但當她在住家附近發(fā)現(xiàn)一位受重傷的北方軍官時,不但沒有向南方軍告密,反而悉心照顧這位北方軍官,最后使其康復,并將他送回了部隊。這是一篇以美國著名的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的文章。全面深刻理解這篇課文,就必須使學生了解這段歷史,了解這場戰(zhàn)爭的起因和性質,否則他們就無法理解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北方軍、南方軍、南部聯(lián)邦、聯(lián)邦政府以及南北雙方為何對立等問題。了解了這段歷史及這場戰(zhàn)爭的性質,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徹,更加全面,并從深層次理解了這場戰(zhàn)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美國的發(fā)展和美國的前途,最終受益者是美國人民。
此外,還與文化背景知識、多媒體文化教學、體驗和了解文化知識、感受英語文化、過中英文化對比進行文化教學、加強中英文化差異的比較、通過實物介紹文化、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文化教學等有關。
歸根結底,英語是一門工具語言。學習英語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更好地掌握語言本身,而是為了能夠成功的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而提高交際能力離不開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這就要求外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擴大知識面,在語言教學中要有意識,有系統(tǒng)性地教授文化背景知識,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重視中外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1]顧鋼.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劉潤清,胡壯麟.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陳舒:《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載《國外外語教學》1998(2)
[4]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5]廖光蓉.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閱讀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 1999(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