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運動時期,陳獨秀作為主導當時社會新思潮的關鍵人物,對日益突出的宗教問題多有論述,他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也經(jīng)歷了兩次轉(zhuǎn)變。研究五四新文化時期陳獨秀對基督教的認識不僅有助于進一步了解陳獨秀政治思想形成的復雜歷程,而且對深刻認識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nèi)涵,分析早期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非基督教運動”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宗教政策有重要參考價值。
陳獨秀對基督教認識的兩次轉(zhuǎn)變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政治運動的沖擊,陳獨秀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對基督教既有批判也有贊揚。
(一)對基督教的否定
1.陳獨秀對基督教的根本教義、教理進行了批判。陳獨秀指出:“耶教所說,更是憑空捏造,不能證實的了。上帝能造人類,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無,既不能證實;那耶教的人生觀,便完全不足相信了。”他在談及人生幸福時說:“人生幸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賜,也不是聽其自然所能成就的。若是上帝所賜,何以厚于今人而薄于古人?若是聽其自然所能成就,何以世界各民族的幸福不能夠一樣呢?”他希望青年人應自求人生幸福,不要輕信上帝。同時,陳獨秀還認為“上帝全善”和“上帝全能”說互相矛盾,他批判指出,“我們終不能相信全善而又全能的上帝無端造出這樣萬惡的世界來”,而《圣經(jīng)》中關于耶穌一生的事跡,“都沒有歷史和科學的證據(jù)使我們真實相信”。所以基督教義存在缺陷,有違科學。
2.陳獨秀對基督教的社會功能進行了批判。陳獨秀認為基督教有妨害思想自由、妨礙社會進步的一面。“宗教之功,勝殘勸善,未嘗無益于人群;然其迷信神權,蔽塞人智,是所短也。歐人篤信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之耶和華,不容有所短長,一若中國之隆綱常名教也”。陳獨秀將中國傳統(tǒng)封建禮教與基督教并提,體現(xiàn)了他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的反宗教立場。
3.陳獨秀對基督教侵略性進行了批判。在中國近代史上,基督教既是作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傳入中國的,也帶有強烈的殖民色彩,其侵略性是昭然若揭的,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以后,基督教在華的傳播進入了黃金時期,侵入了中國的教育界、學術界,這是愛國知識分子所不容許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由于愛國主義思潮高漲,基督教的肆意侵略和瘋狂擴張引起中國廣大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度警覺和猛烈批判,并形成了“非基督教運動”。在此運動中,陳獨秀于1919年曾著文對基督教染指中國教育界,強迫學生信教進行了批判。他說:“像清華、南開等,并不是教會經(jīng)費所設立的學校,那教職員卻用全力要叫基督教徒做他們的‘校教’,要叫他們的學校做教會的附屬品,我卻不以為然?!彼€指出,清華學校的“插經(jīng)班”,“乃是拿考試分數(shù)做信教的變換條件,這豈不是一樁怪事”!在“非基督教”問題上,陳獨秀主張應重在批判基督教會,因為他認為人智與科學的發(fā)達已經(jīng)使基督教教義上的缺點不攻自破了,而基督教會的罪惡卻堆積如山。他綜述了基督教會發(fā)展的歷史后指出,“綜觀基督教會底(的)歷史,過去的橫暴和現(xiàn)在的墮落,都足以令人悲憤而且戰(zhàn)栗,實在沒有什么莊嚴神圣之可言”。他還將批判基督教會與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結(jié)合起來,指出:“各國的基督教教會都祈禱上帝保佑他們本國的勝利;各基督教的民族都同樣的壓迫遠東弱小民族,教會不但不幫助弱小民族來抗議,而且作政府殖民政策底(的)導引?!被浇虝c資本主義壓迫也是緊密相連的,“無數(shù)的宣教師都是不生產(chǎn)的游民,反要勸說生產(chǎn)勞動者服從資本家;無一國的教會不日日向資本家乞憐,沒有財產(chǎn)的新教教會更甚”。
(二)對基督教的肯定
陳獨秀從歷史與理智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基督教也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他告誡青年學者,對基督教應該采取研究的態(tài)度,而不要“隨著不懂事的老輩閉起眼睛瞎說”。他指出:“我以為基督教是愛的宗教,我們一天不學尼采反對人類相愛,便一天不能說基督教已經(jīng)從根本上崩壞了?;浇痰?的)根本教義只是信與愛,別的都是枝葉?!标惇毿阒鲝垺澳妹琅c宗教來利導我們的情感”,“要把耶穌崇高的、偉大的人格,和熱烈的、深厚的情感,培養(yǎng)在我們的血里,將我們從墮落在冷酷、黑暗、污濁坑中救起”。他主張以耶穌的精神來彌補中國文化源泉里缺少的情感,來彌補中國人國民性的不足,從而改造國民。 陳獨秀主張的以基督的人格來塑造新的國民性格,是受孫中山等基督教人物“人格救國”論的影響,而且起初他在贊揚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同時,還為其侵略性做了辯護。他在列舉基督教在中國傳播,中國人沒有得到多大益處,反生眾多紛擾時列舉原因十條,并指出中國人錯處多,外國人的錯處僅一兩樣,而外國人“這一兩樣錯處,差不多已經(jīng)改去了”。陳獨秀這樣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基督教會在近代中國所做的惡事及引發(fā)的后果是不容抹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不融與沖突并不是中國人的錯,基督教的侵略行為才是眾多紛擾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三)批判基督教,參加“非基督教運動”
陳獨秀的宗教觀在“非基督教運動”中又受到了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又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開始支持“非基督教運動”,并參與了對基督教的批判。在《基督教與基督教會》一文中,陳獨秀指出:“博愛,犧牲,自然是基督教教義中至可寶貴的成分;但是在現(xiàn)在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侵略之下,我們應該為什么人犧牲,應該愛什么人,都要有點限制才對,盲目的博愛犧牲反而要造罪孽?!庇纱丝梢?,陳獨秀對基督教的好感是立于愛國主義基礎之上的,在民族主義思潮高漲的情況下,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一切應以民族利益為重。他積極支持學生的反宗教運動,并駁斥周作人等學者的護教言論,指出,“無論何種主義學說,皆應許人有贊成反對之自由”,“青年人發(fā)點狂思想、狂議論,似乎算不得什么”,這種排斥宗教的舉動,“在歐洲是常有的,在中國還是萌芽,或者是青年界去迷信而趨理性的好現(xiàn)象,似乎不勞公等作反對運動”。隨著“非基督教運動”的發(fā)展和民族主義的高漲,陳獨秀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民族革命的大利計,逐漸走上了堅定的非基督教之路,確立了無神論的宗教觀。在后來的文章中,他指出:“說謊話說出最高的價值,也不過是宗教;宗教是要靠說謊才能存在的”,“真正科學家都不曾有心說謊。科學正是嚴肅地制止人們說謊?!?/p>
陳獨秀對基督教認識轉(zhuǎn)變的原因
陳獨秀對基督教認識的兩次轉(zhuǎn)變是與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緊密相聯(lián),與當時的政治運動密切相關。
其一,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科學是反對宗教迷信的有力武器。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和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在初始即確立了以“科學代宗教”的宗教觀,他說:“增進自然界之知識,為今日益世覺民之正軌。一切宗教,無稗治化,等諸偶像,吾人可大膽宣言者也?!痹凇犊茖W與神圣》一文中,陳獨秀指出,“此森羅萬象中,果有神靈為之主宰,則成毀任意,何故持之日久,一無逃于科學的法則耶?”科學主義精神對陳獨秀宗教觀的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支持宗教時期,陳獨秀科學的、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也是令人信服的。
其二,新文化運動中反孔思潮的影響。反對孔教立于憲法是與政治革命緊密相連的,與民主政治主張密切相關。在因孔教問題談及宗教時,陳獨秀對宗教的批判是激進的,持徹底否定的態(tài)度,并將對孔教的厭惡不自覺地發(fā)揮到一切宗教身上。他指出:“天地間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確實證明,一切宗教,都是一種騙人的偶像”,“吾人信仰,當以真實的合理的為標準。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傳的虛榮,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應該破壞!”此外,在反孔運動激烈的時候,他寧愿中國人信耶穌教也不主張孔教立于憲法。在此思想的影響下,陳獨秀對基督教等其它宗教的否定也是激烈的、徹底的。而當反孔思潮過后,社會出現(xiàn)信仰真空時,陳獨秀又對宗教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轉(zhuǎn)到了支持、贊美基督教的立場上了。
其三,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民族主義思潮作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要思潮之一,在五四運動以后逐漸高漲。而與帝國主義侵略有密切關系的基督教也難逃被批判的命運。尤其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確定以后,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核心領導人,陳獨秀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重任的推動下,轉(zhuǎn)而支持“非基督教運動”,并成為堅定的反宗教的一員,這是歷史的必然。
其四,唯物主義史觀的指導。陳獨秀是較早用馬克思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批判宗教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之一。他指出:“我們相信政治、道德、科學、藝術、宗教、教育,都應該以現(xiàn)在及將來社會生活進步的實際需要為中心?!痹凇丁纯茖W與人生觀〉序》文中,陳獨秀說:“宗教思想之變遷,更是要受時代及社會勢力支配的”,宗教是不能解決人生問題的,“我們相信只有客觀的物質(zhì)原因可以變動社會,可以解釋歷史,可以支配人生觀,這便是‘唯物的歷史觀’”。以此為指導,他指出:“即在同一時代,各民族各社會產(chǎn)業(yè)進化之遲速不同,宗教思想各異,……使中國圣人之徒生于倫敦,他也要奉洋教,歌頌耶和華;使基督徒生在中國窮鄉(xiāng)僻壤,他也要崇拜祖宗與狐貍。”這表明陳獨秀的宗教觀是受唯物主義史觀支配的,這才是他無神論宗教觀最終確立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