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光
花城出版社最近推出的詩集《共和國之戀》,是廣東詩人丘樹宏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而精心創(chuàng)作的一部大型獻禮文學作品。這是一部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豐盈的政治熱情,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歷史意識,既激情飛揚、靈動跳躍、充滿詩意,又質(zhì)樸舒緩、深沉厚重、大氣磅礴的共和國60年的壯麗史詩,是一部優(yōu)秀而鮮見的政治抒情詩。它的問世,填補了以政治抒情長詩的形式,全景式地激情謳歌共和國60年滄桑巨變歷史的創(chuàng)作空白,是當前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收獲。
詩人以淵深的文化學識和理性良知,站在社會和時代的前沿,飽蘸著對偉大祖國的一腔熱愛,努力探研共和國起源的文化之根,將共和國的誕生、成長與壯大的輝煌歷史,置放于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長河,從中華文明的根源與深處落筆,選取了縱向脈絡追溯、橫向事件展示的全聚焦視角,懷揣一顆華夏子民的赤子之心,帶著詩人血脈的溫度,以一種詩意而靈動的抒情筆法,全方位、廣角鏡頭般地梳理出一個民族的心靈史,激情抒寫了共和國自建國創(chuàng)業(yè)至改革開放、走向富裕之路的60年風雨陽光的壯麗歷程,既是一部精要的中國當代史,又是一位在祖國的搖籃里接受母親的乳汁哺育,成長起來的熱血詩人對共和國60載壯麗歲月的神圣頌歌,是獻給母親祖國六秩生日的一份具有特別意義的精神賀禮,充溢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與思想穿透力。
由于將抒情與敘事的視角轉(zhuǎn)向了共和國60年的成長史,因而,這無疑是一部題材重大、主題厚重、結構恢宏的作品。詩人對中國自鴉片戰(zhàn)爭、甲戊風云以來,如何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近代化、現(xiàn)代化的道路,直至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輝煌歷程,有著深邃的思考,對共和國60年翻天覆地的滄桑騰飛有著清晰的了解與準確的把握,對踏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jīng)濟道路以來人民生活水平與精神面貌的點滴變化有著細致入微的感受。他深情的詩筆,緊緊圍繞一個“戀”字,以對祖國的愛戀為詩情的連結點,將全篇長詩自然分成1949年至1979年與1979年至2009年這么兩個篇章,前后對稱。上卷名為“共和國之戀”,匯集詩墨,抒寫共和國從建國、創(chuàng)業(yè)到艱難發(fā)展的30年“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崢嶸歲月;下卷是“變革大交響”,詩眼又瞄向了新時期以來國人走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富裕之路的絢麗歷程,用十章內(nèi)容全景展現(xiàn)了30年如火如荼的改革開放的宏偉時代圖景。詩人激情澎湃,避開了空洞的政治口號,而是以具體真實、生動形象的歷史片斷,通過磅礴而有詩意的語言,對共和國60年的歷史變遷進行縱情歌唱。在抒情中敘事,在敘事中抒情,形成丘樹宏此部長詩的一個鮮明特點。
詩人對共和國的愛戀與深情,首先來源于他對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這從全詩的“序詩”得以證實,這個“序詩”是全篇長詩的總綱。泱泱中華五千年深厚人文,詩人如數(shù)家珍:從精美雄渾的青銅器,到意象豐盈的甲骨文,從云蒸霞蔚的百家爭鳴到風塵滾滾的諸侯爭霸,從貞觀之治到康乾盛世。詩人的多彩詩筆將源遠流長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如繪一軸彩色的畫卷,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最后,將自豪而深情的詩筆突轉(zhuǎn)為悲憫與沉郁的思考,落筆于一個民族永遠的疼痛——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家仇國恥與黑暗災難。從而為經(jīng)歷戊戌風云、辛亥革命、八年抗戰(zhàn)、三年內(nèi)戰(zhàn)等一個個血與火的洗禮后茁壯成長起來的新中國作了詩意上的鋪墊。自第一章“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后,激昂的詩情轉(zhuǎn)入對共和國嶄新歷史的敘寫上:“再也沒有柳巷煙花,/再也沒有賭徒癲狂,/再也不見罌粟噩夢。”可以看出,雖然詩人選擇的文體是政治抒情詩,謳歌的對象是共和國,但其詩句是形象的,而且在審美上很從容,自然而親切,顯得真誠而有真情,讓人感到他是在用心靈與政治對話,用真情向共和國傾訴。而且,意象的新舊對比,襯托了詩意,深化了主題。
丘樹宏曾長期在基層工作,做過農(nóng)民、民辦教師、赤腳醫(yī)生、公社放映員、中學教師、公務員,因此,他對民間的一草一木、對普通百姓的日常生計總是惦記于心,懷有深厚的情愫:“告別昔日的‘永久與‘飛鴿,/開起了‘奧迪‘奔馳洋‘寶馬;/無所不在的糧票布票肥皂票,/變成了金卡銀卡貴賓鉆石卡;/變成了連線地球的‘QQ通話,/變成了穿透世界的‘3G專家?!边@種對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所發(fā)生的點滴變化的細微觀察與捕捉,如果不是詩人擁有一腔平民情懷,也很難寫出。丘樹宏扎根于生活,以純樸的心靈表達熾熱的情感,用明白如話的語言傾訴他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面對安徽鳳陽18個不想餓死的農(nóng)民簽下生死狀的前軀行為,他熱情地謳歌:“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小崗村,/最早邁出了走向春天的步履。/18戶天不怕地不怕的農(nóng)民,/在飄忽的煤油燈下賭咒發(fā)誓,/簽下生死狀,/蓋上血手印,/立起包干旗;/十八只鮮紅鮮紅的手印,/最早迎來了春天/那紅彤彤的霞光晨曦?!睂Π傩盏恼嬲\關愛,滲透于詩行之間,詩意合乎人民的心聲,也合乎時代的節(jié)拍。
詩人還能以一位知識分子的理性認知姿態(tài),從世紀反思的高度,冷靜地審視共和國在艱難成長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疼痛與災難?!皣畾憽币徽?以沉郁而悲憤的詩情,寫出一個民族的疼痛與苦難,對“反右”與“文革”給共和國造成的災難予以深思:“啊,我們英勇無畏的張志新,/像戈壁灘頑強的小草一樣,/雖然被罪惡割斷了喉管,/她美麗的心靈啊,/卻一直在為正義放聲歌唱”。說真話,貼近現(xiàn)實,強烈地表達人民的心聲,這是寫好政治抒情詩的關鍵。在這一點上,丘樹宏做得非常到位??梢哉f,丘樹宏的寫作是個性化的,卻又是力透紙背的,是大時代與小個性的完美結合。
政治抒情詩是從偉大時代中產(chǎn)生的詩歌文體,必然大氣磅礴地描繪時代生活,表現(xiàn)偉大時代的精神。丘樹宏熱愛沸騰的生活,表現(xiàn)出詩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長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與濃烈的時代色彩是那樣有機地融合起來,給人以靈魂的震撼激勵、澡雪陶冶??梢哉f,丘樹宏總是把自己的歌唱緊緊維系于時代與社會的重大主題,而且是現(xiàn)實的、熱點的、尖銳的主題,總是借此凸現(xiàn)出創(chuàng)作主體異乎尋常的思想高度,其情緒的傳達中有著強烈的時代精神,成為一種社會生活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時代強音?!豆埠蛧畱佟饭?1章,幾乎每章都由重大政治事件組成,從上卷的“小球大外交”、“老三屆,新三屆”、“春天的故事”、“高峽出平湖”、“神舟上天”、“抗洪救災”、“抗擊非典”、“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到下卷的“真理大討論”、“18個血手印”、“十一屆三中全會”、“創(chuàng)辦特區(qū)”、“小平南巡”、“市場經(jīng)濟”、“港澳回歸”、“奔小康”、“廢除農(nóng)業(yè)稅”、“建設和諧社會”等,在對這一個個真實而重大的歷史事件、政治事件的詩性回放與抒寫中,我們時刻感受到一種幾乎是撲面而來的滲透于字里行間的真誠的、噴涌的激情,也同時看到作為一名學者型詩人的那種理性思考的光芒。如他寫共和國七十年代的“乒乓外交”:“小銀球,大外交,/一個小小的銀球,/轟然地推動了大大的地球。/一個美妙的外交神話,/就這樣永留青史,/功成名就。”
政治抒情詩歌詠重大的政治題材,深入開掘其中的歷史內(nèi)容和思想意義。丘樹宏的這首《共和國之戀》,能把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上升到一個充滿詩情和哲理的藝術境界,寓情于理,抒情性、政治性與藝術性做到了有機的融合,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政治鼓動性和情感沖擊力。應該說,是時代和生活錘煉了丘樹宏,是共和國的厚土養(yǎng)育了丘樹宏。在基層工作了許多年的丘樹宏,樸實透明,勤奮向上,穩(wěn)健練達,不平凡的經(jīng)歷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積極的姿態(tài)和健康的思想,慈悲的情懷和豪放的氣度,以及那種政治家的銳利思想光芒,鑄就了丘樹宏的詩歌,既是大地之聲,又是時代之歌,展現(xiàn)了美好時代的宏偉畫卷,凝聚著一個時代的精氣神。這首抒情詩既有力度,又有深度。樹宏總是站在改革開放與建設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這么一個重大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上,在抒情中飽含著諸多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現(xiàn)了詩人深刻復雜的思想感情。面對改革開放的時代圖景,他滿懷深情地歌吟:“30年,人類歷史長河短暫的一瞬,/30年,中國走向未來精彩的一跳。/堅實的腳步已經(jīng)震動深沉的土地,/雄渾的鼓聲已經(jīng)響徹浩渺的九霄;/一個如詩如畫美輪美奐的中國啊,/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獨領風騷!”
政治抒情詩的寫作,在保持詩人的個性、風格的基礎上,一定要表現(xiàn)出一種“大我”的思想,應該站在國家、民族和人民的立場,通過對祖國歷史與當下社會生活的深刻觀照與體察,表現(xiàn)出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自覺地做一名“大時代的歌者”。丘樹宏正是這樣??梢哉f,長詩《共和國之戀》中充溢著濃厚的歷史感、濃郁的文化意識,又不乏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強烈的時代感,和作為一名黨的領導干部的政治認識高度。“泱泱神州啊,/偉哉神舟!/共和國的夢想,/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共和國的英雄,/開始在廣袤的太空上,/高奏凱歌,/盡寫風流!”“30年滄海桑田,/30年翻天覆地。/一天天奏響城市打擊樂,/一天天奏響鄉(xiāng)村奏鳴曲,/就這樣組成了共和國/如歌如泣的大交響,/氣壯山河,聲勢浩大;/就這樣帶來了老百姓/云蒸霞蔚的好日子,/紅紅火火,飛黃騰達?!边@樣的思想境界,也決定了丘樹宏詩作的美學風格:格調(diào)高昂,氣勢奔放,音節(jié)響亮。他常常使用排比、長句或階梯式的句子,在情感抒發(fā)上表現(xiàn)出激越、豪壯的特色,音調(diào)也特別明快,并且充滿激情與思辯,非常適合大型的集體朗誦。
“詩言志,歌詠言”。我國自古就有以詩歌反映社會現(xiàn)實、關注民生、為民鼓與呼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自屈原、杜甫以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和建國后,一批優(yōu)秀詩人都寫過這樣的政治抒情詩,如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田間、張光年等。共和國誕生后,賀敬之、郭小川、柯巖、張志民等人又成為這方面的楷模。關于政治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賀敬之先生曾經(jīng)指出應該做到“三個統(tǒng)一”,即詩人與戰(zhàn)士的統(tǒng)一,詩學與政治學的統(tǒng)一,“小我”與“大我”的統(tǒng)一。作為長期以來以創(chuàng)作政治抒情詩見長并蜚聲文壇的詩人丘樹宏,無疑是受這批前輩詩人的影響很深的。他深深懂得:“詩人必須與蕓蕓眾生共享空氣、雨露和陽光。詩,永遠不能游離于社會之外唱歌。”《共和國之戀》正是繼承了這種政治抒情詩寫作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使詩歌與時代、社會、讀者有了更為密切的血肉聯(lián)系,表現(xiàn)了詩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知識分子的良知和作為一名黨的領導干部的思想認識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