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君 李紅亞
【摘 要】引導學生在“幸?!敝写┬小獙ふ覄⒑驼涞男腋?體悟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并感受自己的幸福,加深學生對劉和珍形象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關(guān)鍵詞】劉和珍 幸福 思想境界 感受
《記念劉和珍君》第二部分寫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讀到此處,學生頗為疑惑,劉和珍是“哀痛者”容易理解:列強入侵,軍閥混戰(zhàn),她為國家積弱而哀痛;百姓愚昧,人心麻木,她為民族不振而哀痛;天災(zāi)頻仍,兵連禍結(jié),她為民不聊生而哀痛。但她又何以成了“幸福者”?被開除校籍,強拖出校,何來幸福?愛國有罪,請愿被殺,何來幸福?不被民眾理解,常遭奸人污蔑,何來幸福?無疑,引導學生在“幸?!敝写┬小獙ふ覄⒑驼涞男腋?體悟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并感受自己的幸福,定會加深學生對劉和珍形象的理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以探究尋找“幸?!?/p>
劉和珍的“幸?!焙卧?作者未曾言明,文中亦無只言片語暗示,欲解透其含義,只有對文本作深入探究。首先啟發(fā)學生:“幸?!笔侨说囊环N心理感受,是內(nèi)心對自己所作所為的主觀反映。因此,必須明白劉和珍的所為之事以及她內(nèi)心的感受。接著引導學生——
第一步,從文中整理出劉和珍的事跡:①愛看魯迅的文章,毅然預訂了《莽原》全年;②在“女師大風潮”中領(lǐng)導同學與校長斗爭;③在執(zhí)政府門前請愿。第二步,從這三件事中提煉出劉和珍的品格:①追求進步,熱愛真理;②堅持正義,捍衛(wèi)權(quán)利;③熱愛祖國,獻身革命。第三步,更換思維方式:如果按照庸常的方式思考,劉和珍家境貧窮,迭遭不幸,求學之路步履維艱,連追求進步都遭受打擊,是缺少幸福的;但換一個角度,從劉和珍的角度去思考,即從一個追求進步、熱愛國家的熱血青年的角度進行思考,則會發(fā)現(xiàn),劉和珍確實是“幸福者”——她在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斗,她真正做到了魯迅說的“肩起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有這樣崇高信仰的人,心中充滿希望,怎么可能在蠅營狗茍中凄凄慘慘戚戚?怎么可能總是感到不幸與苦惱?她雖然也曾“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但更多的時候一定會“微笑著”樂觀地度過她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與她謀面不多的魯迅先生總會憶起她“始終微笑著”,這也是她“幸福狀態(tài)”的一個佐證?!罢娴拿褪俊薄八摹皯?zhàn)友”,都是幸福的人。
二、以拓展深化“幸?!?/p>
學生理解了劉和珍的“幸?!?但未必能真正感受到革命戰(zhàn)士的思想境界。為了深化學生對這種“幸?!钡恼J識,還應(yīng)做以下拓展:
列強入侵,瓜分豆剖;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山河破碎,國將不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無數(shù)革命先烈懷著祖國之愛、民族之痛,大愛在心,大任在身,追求真理,努力奮斗。惲代英被捕入獄后,慷慨賦詩:“浪跡江湖憶舊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日常生活中的憂患,早已成了尋常事,他們自有從事崇高事業(yè)的快樂。李少石《南京書所見》寫道:“丹心已共河山碎,大義長爭日月光。不作尋常床簀死,英雄含笑上刑場。”把平常度日、老死于床簀之上視為碌碌無為的表現(xiàn),而把為革命事業(yè)奮斗作為自己人生的幸福。陳然在獄中寫下《自白書》痛斥敵人:“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這就是我,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自白,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泵鎸λ劳?革命者不是嚎啕悲哭,而是“放聲大笑”,無所畏懼的豪氣直沖斗牛,革命必勝的樂觀橫貫寰宇……這些革命者和劉和珍一樣,他們生命中的一切都已奉獻給自己的信仰,他們的眼中、心里不是一己小我,而是整個民族、整個國家,他們在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斗,這就是革命者的幸福!理解了這些革命先烈,也就理解了劉和珍。
李大釗在《艱難的國運和雄健的國民》中說:“在艱難的國運中建造國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作為李大釗的學生,劉和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對這種觀念做了生動的詮釋。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這句話的時候,劉和珍的“幸?!本妥兊媚菢泳唧w,學生對其思想境界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三、以對比感受“幸?!?/p>
首先啟發(fā)學生感受“愛國”的幸福。劉和珍生活的時代:①由于當局鉗制言論,查封進步書籍,魯迅先生“編輯的期刊”,“往往有始無終”,劉和珍希望讀到進步期刊而不得如愿。②劉和珍等追求進步,卻遭到依附北洋軍閥勢力鎮(zhèn)壓學生運動的校長——楊蔭榆的迫害,甚至遭到流氓的毆打,被“強拖出?!?。③到執(zhí)政府門前請愿,劉和珍是欣然前往的,不料卻被子彈“斜穿心肺”,付出了生命。我們生活的時代,社會大力提倡愛國,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將受到表彰,與劉和珍相比,我們擁有自由愛國的幸福。
其次啟發(fā)學生感受生活的幸福。①從劉和珍個人的生活角度感受:身處反動派統(tǒng)治下的悲慘凄涼的黑暗社會,讓人感受到的是“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②從社會輿論的角度感受:追求進步,為國而死,本應(yīng)得到尊敬與贊美,不料卻一方面成為“無惡意的閑人”的“飯后的談資”,另一方面橫遭污蔑,成為“有惡意的閑人作‘流言的種子”。③從劉和珍作為學生的身份感受:章士釗要解散女師大,劉百昭率領(lǐng)男女流氓把劉和珍等“強拖出?!?身為學生,劉和珍等人連最基本的讀書求學都不得自由,只能在宗帽胡同“賃屋授課”。而當今時代,黨和國家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在基礎(chǔ)教育階段,全國范圍內(nèi)開展九年義務(wù)教育,施行教育改革,配備良好的師資,提高教育質(zhì)量;在高等教育階段,千方百計創(chuàng)造公平的教育機會,設(shè)立了各種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給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與劉和珍相比,我們生活的幸福不言而喻。
當學生感受到了愛國的幸福、生活的幸福、學習的幸福,他們必然同時感受到陽光的明媚、春風的和煦、小草的青翠……
作者簡介:侯喜君,河北省正定中學教師;李紅亞,河北省正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