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三
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對人類社會的總體的和根本的看法,包括價值取向或基本態(tài)度和立場,對世界本源和規(guī)律的基本認識或觀點,獲得這些基本認識或觀點的基本的方法,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關懷或人類世界發(fā)展所應該具有的最終方向和目標等四個基本方面,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長期學習和社會實踐中總結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的和最主要的部分,是認識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科學理論指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偉大的意義。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說:“馬克思主義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庇纱丝梢?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就是研究人們在實踐和認識中怎樣運用世界觀作指導來規(guī)定達到目的的方式或手段,是關于如何應用世界觀的理論,是世界觀的體現,是世界觀的具體應用。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敝袊伯a黨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努力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但由于當時黨在思想上的準備、理論上的修養(yǎng)比較幼稚,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根據中國國情,先后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中央革命根據地,從此開始了建黨、建軍、建政的偉大嘗試,開辟出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孕育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篇之作,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光芒。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革命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與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這種結合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和民族,表現出不同的深度、廣度和民族特點。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依靠對中國革命性質的深刻分析,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敏銳地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小塊紅色政權區(qū)域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了為堅持和發(fā)展“工農武裝割據”所必須解決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提出的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革命學說,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突出表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適應無產階級革命斗爭需要而產生的,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在井岡山斗爭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邊界黨組織充分依靠群眾,相信群眾。部隊每到一處,都要求紅軍戰(zhàn)士把這個地方的階級、經濟、生產、群眾斗爭及生活等情況調查清楚。抓住土地這個農民最關心的問題,經反復調研和多次分田試點,制定了基本正確的土地革命政策,得到了群眾的真心擁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井岡山斗爭時期,自始至終地把千百萬人民群眾組織和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并為千百萬勞苦人民的利益而奮斗,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階級性。
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春節(jié)視察江西時指出:“奪取中國革命勝利離不開井岡山精神,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需要井岡山精神?!本畬骄竦氖澜缬^和方法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尊重實踐的科學態(tài)度和在實踐中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忠于理想的堅定信念,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實事求是、依靠群眾、艱苦奮斗,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
一、必須牢固樹立忠于理想的堅定信念
信念如燈塔,對于任何一個政黨、一個組織和個人,在任何時候都非常重要。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進入了低潮,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懷著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的執(zhí)著追求,引兵井岡山,開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偉大嘗試,創(chuàng)建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留學生、大學生,還有的出身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家庭,他們?yōu)榱藢崿F理想信念,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甚至背叛自己的家庭,來到井岡山這個窮鄉(xiāng)僻壤鬧革命。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缺衣少被,糧食、食鹽、藥材等日需品匱乏,有時真是“苦到了極點”,但廣大指戰(zhàn)員靠理想信念的支撐,做到“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實現了“邊界的紅旗始終不倒”。毛澤東針對有人提出“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指出中國紅色根據地必將成為取得全國政權的重要力量的發(fā)展前景,極大地堅定了軍民革命到底的信念,對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堅定信念,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走向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直至建立新中國,都具有極其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yè)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注重學習弘揚革命先輩對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對黨對人民無比忠誠、對革命事業(yè)鍥而不舍的堅定信念,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斗精神不懈怠?!睂W習革命先輩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不動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形成萬眾一心、共創(chuàng)和諧的強大精神力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引導人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斗。要深入實踐科學發(fā)展觀,不斷推動我們的偉大事業(yè)取得進步??茖W發(fā)展觀作為我們黨最新的發(fā)展理念和執(zhí)政理念,也是一種理想信仰。要堅持用科學發(fā)展觀來武裝教育干部群眾,深刻理解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以科學發(fā)展來統(tǒng)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項工作,用科學發(fā)展的辦法來解決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二、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堅持黨的正確領導,注重思想建設,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我黨實行的重大建黨原則。建立在農村的井岡山根據地,黨組織、軍隊、政權機關中農民成分占多數,因而出現的問題也確實很多。為克服這些不良現象,除了在各級領導機構中增加工人成份外,著重從思想上加強建設,用無產階級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保證了黨組織、軍隊和政權機關的無產階級性質。在軍隊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確保黨對軍隊的領導。在邊界黨組織中開展“厲行洗黨”,加強了黨組織建設,純潔了黨員隊伍,通過“洗黨”活動“黨員數量大為減少,戰(zhàn)斗力反而增加”。古田會議的決議是從解決“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入手的,也就是毛澤東到井岡山開創(chuàng)的從思想上建黨理論的運用和發(fā)展??梢赃@樣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是堅持黨的領導的結果。
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中國歷史的方向和中國社會的面貌。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只能堅持而不能動搖,只能在不斷改善中加強而不能削弱。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十七屆三次全會上的講話強調,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領導干部黨性修養(yǎng),使各級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發(fā)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樹立和堅持正確的事業(yè)觀、工作觀、政績觀,以良好的作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戰(zhàn)勝困難,推進經濟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當前世情、國情、黨情和民情都在發(fā)生重大變化,加強黨的建設,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始終保持黨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要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著力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干部生活作風的突出問題,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拒腐防變能力。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不懈地抓好發(fā)展這個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成為戰(zhàn)勝各種困難挑戰(zhàn)的中流砥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保證。是否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關系到革命和建設成敗的根本問題。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正面臨著向何處去的艱難選擇,在國際共運史上無產階級成功奪取政權也僅有巴黎公社和俄國十月革命兩種道路模式。中國共產黨曾嘗試過巴黎公社模式在上海組織城市工人武裝起義沒有成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經過艱苦的探索,終于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道路——井岡山道路。實踐已經證明,井岡山道路是當時的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井岡山精神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深入到群眾中去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實情,尊重客觀規(guī)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積極進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觀臆斷的“拍腦袋”決策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勇于創(chuàng)新。把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中央的精神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從實際情況入手,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思路、發(fā)展模式和發(fā)展方法,提高發(fā)展的效益。要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把群眾是否得實惠作為檢驗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標準,在工作中堅持做到辦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四、必須始終堅持依靠群眾的路線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依靠人民群眾是我們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黨和紅軍“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廣大人民群眾才會“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為正義和革命的事業(yè)而戰(zhàn)?!罢嫘膶嵰獾貫槿罕娭\利益”是毛澤東同志的一句名言,黨和軍隊按照這一要求,切實解決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正擁戴。井岡山時期紅軍幾次反擊贛軍的“進剿”和湘、贛兩省敵人的“會剿”,正是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協助下,軍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才取得一次次重大勝利的。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回答了社會主義中國為誰發(fā)展和靠誰發(fā)展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強化宗旨意識,堅持以人為本,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做到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樹立群眾觀念和公仆意識,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fā),著力解決好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社保、住房民生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勝利之本,進一步把人民群眾的需要放在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及時了解群眾利益訴求,加強社會治安、公共衛(wèi)生、生產安全等保障工作,讓人民群眾能安居樂業(yè),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五、必須始終堅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凝聚人心、戰(zhàn)勝困難的強大力量。井岡山根據地地處湘贛邊陲“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滿萬擔”,基本上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加上國民黨軍隊的嚴密經濟封鎖,有時吃飯問題都很難解決,困難“有時真是到了極度”。根據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生產自救和反經濟封鎖的斗爭,不僅粉碎了國民黨把紅軍困死、餓死、凍死在山上的企圖,還使“割據地區(qū)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紅軍一天一天擴大”,革命的星星之火終于燎原于全國。
1965年毛澤東同志重上井岡山時就告誡我們:“沒有井岡山艱苦卓絕的奮斗,就沒有中國革命今天的勝利。日子好過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要丟了,井岡山精神不要丟了?!痹诋斍靶蝿菹?我國經濟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質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是堅持艱苦奮斗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要牢記“兩個務必”,樹立過緊日子的觀念,執(zhí)行中央有關精簡經費開支的要求,反對鋪張浪費,自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勤儉辦一切事業(yè),真正把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用在刀刃上,用在發(fā)展和改善經濟上。鄧小平同志說過:“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蔽覀儾粌H要艱苦,更重要的是要奮斗。要始終保持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永葆革命青春和激情。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增長、保民生、保穩(wěn)定的任務繁重,要落實好中央宏觀調整政策,堅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發(fā)展方式轉變,提高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chuàng)新轉變,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帶領群眾迎難而上、共克時艱,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fā)展?!?/p>
責任編輯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