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玲
摘要 論述高職糧油專業(yè)改革和課程建設,主要強調教師隊伍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和教學手段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同時論述以能力為本位,進行教學改革,構建多維的課程教學資源,樹立全面的考試觀,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關鍵詞 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考試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09)30-0049-02
Higher Grain and Oil Professional Courses Construction and Reform//Zhu Wenl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it talks about how to reform and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of the high vocational grain specialty. It mainly emphasizes the teacher troop construction, the course content, the teaching method, textbook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 It also talk about construc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test concept, reform assessment mod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construction;?exam view
Authors address Lianyungang Trade and Industr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4, China
1 前言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糧油專業(yè)是連云港工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工藝設計系開設的特色專業(yè),該專業(yè)主要開設有糧油儲藏、糧食加工、油脂加工、糧油檢驗等方向。各專業(yè)核心課程都是理論和實踐的密切結合,主要培養(yǎng)面向糧油食品行業(yè)從事糧油食品的儲藏質量檢驗、生產過程控制等工作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按照高職教育教學的要求,要讓學生掌握糧油加工技術的基本知識,掌握糧油儲藏基本原理與技術,會讀、會設計工藝圖、流程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上述教學目標,筆者結合學校糧油專業(yè)教學實際,對于高職糧油課程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提出以下看法。
2 以就業(yè)為導向,改革和做好課程建設
2.1 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離不開教師隊伍建設。職業(yè)教育的教育目的不是讓學生僅僅“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會做什么”,因此,高職教育的從教人員不僅是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本行業(yè)的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即“雙師型”教師。為此,學校在這方面有2個針對性做法:一是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雙師型”培養(yǎng),讓他們在企業(yè)的一線生產崗位進行技能實訓;二是聘請本行業(yè)的知名專家、技術能手上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受生產崗位的實踐技能訓練。職業(yè)教育師資隊伍構成上的另一個特征是建設主講教師、實驗指導教師、實習指導教師3層梯次組成的教師隊伍。
2.2 教學內容建設
1)強調實踐性教學內容。高職高專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不同于本科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因此,在保證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前提下,不強調學生的設計能力,而強調實踐性環(huán)節(jié)。高職課程建設要圍繞高職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來進行,以培養(yǎng)崗位能力為著眼點,以實用性為特征構建課程體系。高職教育的教學內容有一個突出要求:它的教學內容必須反映前衛(wèi)的崗位技術,必須保證與生產實踐的“零距離”;它的內容體系要與現行的國家職業(yè)資格標準相融通,也就是“雙證融通”。如在“糧油品質檢驗”這門專業(yè)課中,講授的是剛剛頒布的最新的國家糧油技術標準,并將國際上先進的糧油品質標準也融入教學內容中。糧油儲藏和加工增加實踐性環(huán)節(jié),課程間的參觀實習、畢業(yè)設計實習、頂崗實習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
2)引入新知識新產品。信息時代書本知識更新很快,專業(yè)教學要緊跟時代。學校專業(yè)教師利用業(yè)余時間、寒暑假深入企業(yè)、高校學習,查閱有關資料,隨時掌握糧油發(fā)展最新動態(tài)和科技信息。在講糧食加工課時,教師要講清楚通用工藝基本原理、通用設備工作原理與操作方法,講解先進企業(yè)的工藝與設備選型。
2.3 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建設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必須體現出高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生產實踐環(huán)境,讓學生作為實踐的主體,教師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如現場教學(考試)、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模擬實訓等,并提倡和鼓勵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來開展教學。例如在講油脂加工負壓蒸發(fā)時,教師應提供某一油廠浸出車間工藝流程圖,講明圖紙的基本內容、圖例及符號,圖紙的具體識讀方法,講明圖紙上的管線、設備等的實際位置和具體布置。這樣,學生很快學會如何識圖,并很好地理解如何把圖紙變成工程實際。
對目標單一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1)適合個體化教學輔導的談話教學法;2)經典的程序化技能培訓采用四階段教學法(準備、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總結);3)六階段教學法(激勵、遭遇困難、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試驗、記憶與掌握、運用)。
對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項目教學法,一般按以下5個教學階段進行:1)確定項目任務;2)學生制定項目工作計劃,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序,并最終得到教師的認可;3)學生確定各自在小組中的分工及小組成員合作形式,按照已確定的工作步驟和程序實施計劃工作;4)檢查批評,先由學生對自己的工作結果進行自我評估,再由教師進行檢查評分,并通過對比師生評價結果,找出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5)歸檔或結果應用。
2.4 教材建設除選用國家高職高專優(yōu)秀教材和規(guī)劃教材外,還鼓勵教師編寫有高職特色的教材。理論教材、實驗教材、實訓教材三者構成專業(yè)教材體系。從編寫大綱的制定到教材內容的確定與編寫,都請校企合作委員會、專業(yè)指導委員會的企業(yè)技術專家把關,保證教材內容新鮮、適用。教材從內容到次序都打破傳統(tǒng)教材體系的學科特征,緊緊圍繞崗位技能的培養(yǎng)展開。其突出特征是:它的內容就是崗位生產實際的內容,它不是知識的羅列,而是操作技能的闡述,是一種類似于產品使用說明書的“技能手冊”。
2.5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基地對于高等職業(yè)教育來說,已經重要到決定高等職業(yè)教育生存的地位上了。因為高等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是生產一線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它的教學過程必須有生產崗位的技術情境去保證,學生技能的獲得只有在實際的生產崗位上才能實現。全院建立7個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又建立20多個校企合作基地,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定期召開年會,研究專業(yè)和課程建設問題。
糧食專業(yè)是校企合作開展得最好的。糧食專業(yè)先后開發(fā)建立10多個校外生產實踐基地,學生的實習實現全部集中安排。這些基地和學校有校企合作的合同保障,企業(yè)都是那些設備先進、管理完善、運作良好的現代糧油企業(yè)。幾年來,校企之間的雙贏合作,使學生在畢業(yè)前就得到一般只有畢業(yè)后才能得到的“社會性”“崗位化”的實踐鍛煉,使學生處于預就業(yè)狀態(tài)。糧油專業(yè)就是在生產實習中認識了企業(yè)、培養(yǎng)了技能,也得到企業(yè)的了解與認可,畢業(yè)后就在企業(yè)就業(yè)。如學生在連云港益海糧油實習,2009年7月實習期滿全部直接就業(yè),辦理正式勞動合同。糧油專業(yè)也正是在實踐基地的建設中得到企業(yè)家的認可。每到學生畢業(yè)前,企業(yè)都會主動到校預聘畢業(yè)生,甚至出現畢業(yè)生供不應求的“買方市場”局面。
3 以能力為本位,進行教學改革
高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從能力所涉及的內容范圍上,可分為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yè)能力是勞動者勝任職業(yè)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是基本發(fā)展能力;社會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際交流、公共關系、勞動組織能力、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心;社會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發(fā)展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截然分開,而是交叉進行,要將專業(yè)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
3.1 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多維的課程教學資源改革課程內容的學科系統(tǒng)性,教學內容的設置要從實踐出發(fā),以傳統(tǒng)經典的理論為基礎,引入新方法、新技術、新知識、新材料和職業(yè)標準,做到以教與學經典內容為基礎和核心。編制課程教學整體解決方案,包括融教學方法、經典內容與“四新”內容有機結合的模塊式的主教材、項目式的實踐教材,形式多樣的學生學習指導,可供教師選擇的案例庫、素材庫、教師手冊和多媒體課件等。對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以工程應用為導向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分為核心模塊、綜合模塊、提高模塊。在提高模塊中引入目前流行的新技術、新內容,使課程內容緊貼時代前沿,既能解決學生為什么要學的疑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同樣的學時內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務,有利于個性化教學。
3.2 樹立全面的考試觀,改革考核方式、方法全面的考試觀,既要解決“考什么”,又要解決“如何考”。在考核內容的選擇方面,既要體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根據考核科目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如開卷、閉卷、筆試、口試、操作、論文、報告與答辯等。糧油檢驗考核結合日常表現、課題考核給出一個綜合成績。視現場操作規(guī)范測定結果評分,又有結果評價。評價主體選擇上,既有校內教師,也有校外專家;既有他評,又有學生的自評和互評。最終構成“以學生為本”的考核與評價新模式,即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作業(yè)態(tài)度相結合,筆試、口試、操作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第一課堂考核與第二課堂考核相結合,校內教師評價與企業(yè)、社會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綜合評價學生。
參考文獻
[1]蔣自茲,李亞鋒.建筑設備工程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彭維.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工程專業(yè)課程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