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來斌 申海龍
內容摘要當前,國內學界在“灌輸論”的首倡者、精神實質、當代價值、“灌輸”是否具有強制性、西方德育界對“灌輸”的態(tài)度等問題上看法不一,存在諸多爭論。對待這些問題及相關爭論,必須逐一細致地予以分析,堅持歷史方法與辯證方法、文獻研究與現實關注、理論繼承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努力做到“四個分清”。
關 鍵 詞灌輸論 學術論爭 理論辨析 科學態(tài)度
作者1孫來斌,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申海龍,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武漢:430072)
自1902年列寧在《怎么辦?》中系統(tǒng)闡發(fā)“灌輸論”以來,“灌輸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開展思想宣傳和理論教育的理論基礎,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在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群眾影響、實施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社會動員等方面,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隨著時代條件的變化,“灌輸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遇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引發(fā)了許多爭論。系統(tǒng)地梳理這些爭論,實事求是地作一些澄清,有助于推進“灌輸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
關于“灌輸論”的首倡者問題
“灌輸論”到底是誰最先提出的?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做學術思想史的考察。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爭議,歸納起來看,有以下幾個代表性的觀點:
其一,“德薩米說”。該說認為,19世紀40年代法國著名空想共產主義者泰·德薩米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中就已提出“灌輸”的思想——“要往無產者的頭腦里灌輸真理:你有責任給無產者進行這一洗禮!”[1 ]并認為這是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關于必須從外面“灌輸”思想的最早表述,比馬克思恩格斯首次使用“灌輸”概念還早兩年。[2 ]
其二,“馬克思恩格斯說”。該說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和傳播史上,“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并闡述了‘灌輸論”[3 ]。該說常引用的文獻依據主要有:(1)馬克思1843年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一段論述:“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盵4 ]這段話蘊含科學理論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觀點,“蘊含著社會主義理論需要從工人運動外面灌輸進來之意,可以理解為對‘灌輸論思想的最初表達”[5 ]。(2)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直接使用過“灌輸”一詞。如馬克思在1875年4月批評《哥達綱領草案》的制定者歪曲了“那些花費了很大力量才灌輸給黨而現在已在黨內扎了根的現實主義觀點”[6 ]。
其三,“考茨基說”。該說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考茨基最早明確提出“灌輸論”。1888年,考茨基參加奧地利社會民主工黨《海因菲爾德綱領》的討論和定稿工作,并使用了“灌輸論”意義上的“灌輸”提法??即幕J為,社會主義意識不是從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自發(fā)地產生的,“從政治上把無產階級組織起來,把認識無產階級地位及其任務的意識‘灌輸到無產階級中去,是指在精神上和體力上具有戰(zhàn)斗力并保持這種戰(zhàn)斗力,這就是奧地利社會民主工黨的真正綱領”[7 ]。
其四,“列寧說”。該說不同意“德薩米說”和“考茨基說”,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值得商榷”?!啊噍斦撌橇袑幨紫忍岢鰜淼?是列寧在考茨基那篇文章和《怎么辦?》以前很久就提出來的”[8 ];那種認為考茨基首先提出“灌輸論”、后來列寧對考茨基的提法加以確認和補充、從而形成“灌輸論”的觀點,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9 ]最早將“灌輸”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的也是列寧。[10 ]
上述各說,毫無疑問都有一定的文獻依據。在筆者看來,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明確兩個基本前提:第一,我們所探討的“灌輸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之中、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原理的“灌輸論”,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灌輸”這個概念作訓詁式的詞源考察(在各種文字當中,它無疑是早已存在的)。第二,我們所探討的“灌輸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灌輸原理做出系統(tǒng)闡發(fā)的“灌輸論”,因此,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零星的思想火花作全景式的歷史考察(在浩如煙海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中,這樣的思想火花無疑是很多很多的)。
在這樣的基本前提之下,“德薩米說”對“灌輸論”所作的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考察,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德薩米所說的灌輸,是在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之內提出的,同馬克思主義“灌輸論”有本質區(qū)別;德薩米關于灌輸的只言片語,無疑夠不上系統(tǒng)的“灌輸論”。因此,將德薩米視為“灌輸論”首倡者的做法是不妥當的,而所謂馬克思恩格斯受了德薩米有關思想影響的說法,則帶有猜測性質,缺乏必要的文獻依據。那么,究竟誰是“灌輸論”的首倡者呢?
筆者認為,除“德薩米說”外,上述各說看似相互矛盾,實則可以統(tǒng)一,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寧對“灌輸論”所作的貢獻。從“灌輸論”的思想源頭來看,無疑可以而且應該追溯到馬克思恩格斯;從“灌輸論”的理論化過程來看,其首倡者是考茨基(這種觀點更符合目前科研成果認定和評價的一般標準);從“灌輸論”在理論上的完善、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及其社會影響的擴大來看,這又要歸功于列寧。正是一代又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不懈努力,“灌輸論”才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們在提出和推進這一理論時,唯一關心的是如何更有力地推動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將“灌輸論”歸至名下的功利意識。[11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在此問題上我們不妨來一點“模糊學”:“灌輸論”的首倡者是馬克思主義者。
關于“灌輸論”的精神實質問題
“灌輸論”的精神實質到底是什么?換言之,其所強調的“從外面灌輸”,到底是原則還是方法?這一問題,不僅直接關涉對“灌輸論”基本內涵的理解,而且關涉對“灌輸論”理論價值的判斷。學界近年來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論頗多。
其一,“方法說”。該說認為,“灌輸”是一種方法?!肮噍敗苯逃ㄊ抢碚摻逃闹饕緩?是由革命導師創(chuàng)立、為無產階級政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所證明的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12 ]“理論灌輸”是宣傳和教育工作的常用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13 ]
其二,“原則說”。該說認為,“灌輸”是思想理論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不是一種具體方法?!肮噍敗毕鄬τ邳h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務的實現而言,它體現為一種原則、一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遵循的法則和標準,因而應屬于原則范疇。[14 ]“灌輸”本質是思想理論的系統(tǒng)教育和宣傳。如果把“灌輸”視為方法,就會對實施科學的“灌輸”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15 ]
其三,“原則—方法說”。該說認為,“灌輸”既是原則,又是方法。“‘灌輸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教育方針意義上的,與其相對的概念是‘自發(fā)產生;一種是教育方法意義上的,與其相對的概念是‘循循善誘?!盵16 ]只把“灌輸”看作原則或方法,都是片面的,應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理解。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來看,“灌輸”是原則。同時,相對于自我教育、寓教于樂等方法來說,“灌輸”又是一種方法。[17 ]
在以上觀點中,筆者傾向于第三種,但認為需要作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在我們看來,“灌輸論”的精神實質在于闡明實現革命理論與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它既包含闡發(fā)灌輸的意義從而確立灌輸原則即為什么要灌輸的問題,也包含灌輸之方法即怎樣灌輸的問題。“灌輸”的意義問題,是“灌輸論”首先必須回答的問題,是探討“灌輸”方法的前提。就列寧而言,他是在批判“自發(fā)論”的錯誤,闡述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及其對工人運動的意義的過程中,回答這個問題的。而“灌輸”的方法問題則是對意義問題的邏輯延伸,不回答“怎樣灌輸”的問題,“要灌輸”必將成為空洞的口號。在列寧的《怎么辦?》、《青年團的任務》等文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有很多關于“怎樣灌輸”的論述。
從一般意義上而言,作為原則或方法的“灌輸”,都是聯系理論教育主體與客體的工具,很難被截然分開。在一定意義上,原則就是方法,即方法之方法,而方法則是原則的具體化。如果從方法層面來理解“灌輸論”,那么,“灌輸”并非單指某種具體的思想理論教育方法,它包括并可以表現為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如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既然“灌輸論”強調的是工人階級政黨將社會主義理論“從外面灌輸給工人”,那么,與“灌輸”相對應的就是工人的“自我教育”。就此而論,在理論教育的方法系統(tǒng)當中除自我教育以外,其余的都可以成為理論灌輸的方法。
關于“灌輸”是否具有強制性的問題
“灌輸論”強調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思想陣地,注重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引領社會思潮,那么,在實施這一過程之中,“灌輸”是否具有強制性?近年來,學界對此問題也進行了較多探討。
其一,強調“灌輸”的強制性。歸結起來,其依據在于:(1)任何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必然具有強制性。統(tǒng)治階級都十分重視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控制,力圖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價值理念“灌輸”給社會成員,并使之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共同信念和價值取向。(2)我國社會轉型期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離不開強制性。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過程中,政治認同、政治參與和政治信仰的危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對執(zhí)政黨的合法性、權威性和控制力提出了挑戰(zhàn)。因此,對廣大群眾進行“灌輸”教育不但具有強制性更具有緊迫性。(3)一定的強制“灌輸”是應對西方和平演變戰(zhàn)略、維護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有效路徑。西方敵對勢力竭力放大其社會制度、政治學說和價值觀念,企圖動搖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信念和信心。有鑒于此,堅持并強化馬克思主義灌輸顯得尤為重要。(4)一定的強制“灌輸”符合教育發(fā)展和心理認知的規(guī)律。認知心理學認為,個體在道德發(fā)展過程早期,需要基本的道德知識的積累。[18 ]在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確立之時,對其進行必要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社會價值取向教育是必要的。從教育學角度看,“‘灌輸是一個從外部灌注、植入式的過程,是一個由外而內的過程,表現為一種外在的力量。這種外在性在教育實踐中往往表現為強制性。外在性是強制性的前提,強制性是外在性的體現”。[19 ]
其二,強調“灌輸”的非強制性。該說認為,“賦予社會主義灌輸教育以強制性,在理論上是不成立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盵20 ]歸結起來,其理由如下:(1)所謂“灌輸”具有強制性的觀點,存在著對經典作家文本的曲解。列寧強調“從外面灌輸”,不是說要從工人的頭腦外面“生灌硬輸”,而是說要超越工人自身認識條件和狹隘社會分工的局限性,把社會主義意識“從經濟斗爭外面,從工人同廠主的關系范圍外面灌輸給工人”[21 ]。所謂強制性的觀點,實際上將“灌輸”理解為“填鴨式”教育,忽視了教育對象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符合經典作家的原意。(2)所謂“灌輸”具有強制性的觀點,存在著對西方教育思想的誤解。事實上,道德灌輸在西方社會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不能將“灌輸”等同于強制灌輸,當前西方德育界更側重于“柔性灌輸”,提倡非強制性“灌輸”。(3)所謂“灌輸”具有強制性的觀點,沒有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和一般強制灌輸思想的本質區(qū)別。中外歷史上都存在倡導強制灌輸的思想流派,它們站在少數統(tǒng)治階級立場上,要求民眾機械、被動、盲目地接受其思想觀點,目的在于維護剝削制度及其倫理秩序;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希望工人階級積極主動地思考,目的在于啟發(fā)他們的革命意識,實現社會解放。
在我們看來,上述兩說看似相互矛盾,實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的特點,完全可以統(tǒng)一起來加以理解?!敖y(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2 ]統(tǒng)治階級將自己的思想作為統(tǒng)治社會的精神力量,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制。我國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對社會成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公有制主體地位和人民當家作主政權性質的體現。就此而言,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無疑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但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揭示世界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它依靠科學理論的魅力吸引人,依靠嚴謹的邏輯征服人。馬克思恩格斯在開創(chuàng)“灌輸論”思想源頭時,就一再告誡革命者,“越少從外面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去檢驗它,它就越會深入他們的心坎。”[23 ]列寧在論及青年的理論教育時明確提出,要反對“簡單生硬地把政治灌輸給尚未準備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長的年青一代”[24 ]。他在講到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灌輸時,提醒全黨:“不能強迫農民接受社會主義,而只能靠榜樣的力量,靠農民群眾對日常實際生活的認識?!盵25 ]可見,從具體的宣傳手段和教育方法來講,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又無疑具有非強制性。
總之,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是強制性與非強制性的辯證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體現了“灌輸”的原則性與方法性的辯證統(tǒng)一,歸根到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性與科學性的辯證統(tǒng)一。
關于西方德育界對“灌輸”的態(tài)度問題
眾所周知,在西方教育學界特別是德育學界的話語體系中,灌輸與反灌輸是近年來的一大熱門話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者對此也給予了關注,并形成兩種不同的解讀傾向。
其一,“否定說”。該說認為,灌輸式教育曾經是西方最有影響的教育方式之一,后來經歷了從懷疑、批判到否定的發(fā)展過程。西方最早明確對灌輸式教育進行懷疑和批判的是16世紀法國思想家蒙田,18世紀盧梭隨之進行了更猛烈的批判,19世紀英國教育家斯賓塞又從資本主義發(fā)展時代特點角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20世紀以來,以美國教育家杜威等人為代表,西方教育學界徹底否定了以非理性、強制性等為特征的灌輸式教育。在過去的20世紀里,西方教育領域的最大變化就在于其“對灌輸式教育的徹底否定”[26 ]。
其二,“主線說”。該說將“灌輸”視為西方德育思想發(fā)展的主線,認為盡管西方教育學界對“灌輸”的態(tài)度前后有過變化,但“灌輸”教育一直是西方德育常用的手段,從來沒有被完全否定和拋棄過。有學者指出:“西方學校道德教育經歷了從古代的強制道德教育模式到近代的理性主義道德教育模式再到現代社會的科學化、人性化道德教育模式,因此,我們認為,灌輸是西方學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式?!盵27 ]“縱觀西方道德教育史,從古代、近代堅持和注重道德灌輸,到20世紀初至70年代末的批判灌輸,再到20世紀末重新探尋灌輸的新形式和新方法,西方道德教育可謂一波三折,又從終點回到終點?!盵28 ]
根據以上兩種不同的觀點,結合對西方教育思想史特別是德育思想史的考察,我們不難看出:(1)西方教育學對“灌輸”的認識經歷了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對此必須作系統(tǒng)的歷史考察,不能籠而統(tǒng)之。以古希臘的“種子說”和古羅馬的“蠟印說”為代表,西方古代道德教育的灌輸特征無疑是非常明顯的。西方近代雖有盧梭等人對道德灌輸提出諸多質疑,但也有夸美紐斯的“印刷說”、洛克的“白板說”提倡灌輸,可以說,灌輸在西方近代道德教育中仍居主導地位。至于批判和反對灌輸的傾向,則只是在西方現代教育學中才成為主流。(2)西方現代教育學界對“灌輸”的認識也非鐵板一塊,對此必須作辯證分析。毫無疑問,杜威的實用主義、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以及柯爾伯格的道德推理法等,無不以反對灌輸為旗幟,占據西方現代教育學的主流。但這種一味反對道德灌輸的思潮在實踐中產生了消極影響,導致西方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道德危機。這種現象,早已引起了當代西方有識之士的深刻反思,推動他們去重新認識并肯定灌輸的道德教育功能。(3)西方德育話語體系中的“灌輸”與我們所講的馬克思主義“灌輸”存在本質區(qū)別,不能混為一談。西方德育話語體系中的“灌輸”有其特定內涵,特指以教條式的教學內容、強制性的教學方法、盲目服從的教學目的為特征的一種非理性、反人道的教育方式。毫無疑問,這與馬克思主義“灌輸論”話語體系中的“灌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內容、以啟發(fā)與引導為方法特征、以實現工人階級主體意識為目的的理論教育活動。
關于“灌輸論”的當代價值問題
眾所周知,列寧在1902年系統(tǒng)闡發(fā)“灌輸論”有其時代依據和現實針對性。同列寧所處的時代相比,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環(huán)境、客體、載體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時代境遇下,“灌輸論”的當代價值問題也就成為爭論的一大焦點。
其一,“質疑說”。該說根據現實條件的變化,對“灌輸論”的當代價值提出質疑。歸結起來,該說的依據和特點如下:(1)強調時代主題的變化,認為“灌輸論”旨在培養(yǎng)工人階級的革命意識,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產物;現在是和平建設時期,再提已不合時宜。(2)強調經濟體制的變化,認為“灌輸”強調的是一元性、強制性,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而市場經濟崇尚的是多樣性、選擇性,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必然使理論灌輸失效。(3)強調教育客體文化水平的變化,認為“‘灌輸的原則和方法是一種只能在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絕大多數、由少數社會精英來實施教育的社會中才能發(fā)揮效用。隨著社會上人們整體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灌輸效用就會越來越低;而在一個逐漸普及高等教育的社會中,這種‘灌輸的原則和方法基本已失去了效用?!盵29 ](4)強調教育載體的變化,認為網絡載體所具有的虛擬、開放、互動、可選擇、信息海量等特點,必將使理論灌輸軟弱無力并因此失效。理論灌輸在當前收效甚微,常常是“有想法、沒辦法”;高校學生對理論灌輸的態(tài)度往往是“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扔筆記”。
其二,“肯定說”。該說充分肯定“灌輸論”的當代價值,并認為“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灌輸”[30 ]。歸結起來,理由如下:(1)時代主題的變化并不改變理論灌輸的重要性?!坝捎谏鐣髁x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少數國家取得勝利,使得這些國家必然長期處于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和包圍之下?!盵31 ]因此,必須加強理論灌輸、搶占思想陣地。(2)灌輸客體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為其接受馬克思主義灌輸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并不會使其自然產生馬克思主義。一則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科學文化知識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分屬于不同的學科范疇,二者不能互相替代,自行轉化”;二則因為馬克思主義具有較強的系統(tǒng)性,它具有自身的學說史和邏輯體系,“它不可能自發(fā)產生,不學而知”[32 ]。(3)市場經濟的選擇性不等于意識形態(tài)的選擇性。市場經濟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經濟形態(tài),而是與一定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的。我國現在實行的市場經濟,是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性質、堅持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前提下的市場經濟。反映這種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只能是馬克思主義而不能是非馬克思主義。(4)網絡只是工具,它不會把信息自動變成系統(tǒng)的理論,這種信息載體也不能使接受者必然產生系統(tǒng)的理論;同時,“由于網絡信息的蕪雜性,思想、觀點的多樣性,尤其需要正確的理論去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判斷”。[33 ]
對于以上兩說,筆者支持第二種。在我們看來,雖然時代條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只要世界上存在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就必然存在兩大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較量,“灌輸論”就具有無可替代的存在價值。當然,作為一種理論認識和學術觀點,“質疑說”的合理性和積極意義在于提醒我們:與以前相比,當前理論灌輸確實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理論灌輸的實效性確實亟待增強。如何應對灌輸環(huán)境、內容、客體、載體等方面的新變化,解決好灌輸與接受、一元與多樣等重要關系,確實是“灌輸論”必須直面并積極回應的時代難題。惟有如此,“灌輸論”才能永葆其理論魅力、體現其當代價值。
對待“灌輸論”的正確態(tài)度
前文梳理了當前學術界關于“灌輸論”的幾大爭論,事實上,有關爭論遠不止于此??梢哉f,自列寧系統(tǒng)闡發(fā)“灌輸論”以來,就一直存在各種爭論。從歷史上看,發(fā)生了由20世紀初期俄國經濟派挑起的關于“灌輸論”是不是“唯意志論”的爭論,以柯爾施為代表發(fā)起的“灌輸”是否會導致教條主義的爭論;[34 ]就當前而言,在關于“內引”與“外灌”的關系、“灌輸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系等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看法。毫無疑問,這些爭論都需要我們去梳理和澄清。
縱觀各種論爭,就學術研究范疇而言,毫無疑問,出現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們對“灌輸論”的全面把握,從而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但同時也給人們的理解增加了困難,讓一般人無所適從,并因此影響其對“灌輸論”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判斷。當下,在“灌輸論”研究上,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灌輸論”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加以豐富發(fā)展的理論判斷,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它的教條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它名下的錯誤觀點,十分緊要。筆者認為,要做好這一工作,至少應該遵循如下基本路徑:
其一,堅持歷史方法與辯證方法的統(tǒng)一。對“灌輸論”當中那些在一定條件下所作的具體論述,應該進行歷史地和辯證地分析。就列寧《怎么辦?》而言,該文對工人運動自覺性的作用論述得比較詳細,而對自發(fā)性的作用論述得不夠。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歷史條件造成的。當時列寧的主要任務是反對經濟派對自發(fā)性的迷戀,要“把經濟派弄彎了的棍子直過來”,因而“使用的是后來常常被引用的矯枉過正的說法”。對此,列寧自己說得很清楚:“《怎么辦?》是用論戰(zhàn)方式來糾正‘經濟主義,因此離開小冊子的這個任務來看它的內容是不對的?!盵35 ]即便如此,《怎么辦?》關于“灌輸論”的系統(tǒng)概括仍然是科學的,整體精神仍然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因為其個別具體論述的局限性,而忽視乃至否定其總的內容和整個精神的科學性。
其二,堅持文獻研究與現實關注的統(tǒng)一?!肮噍斦摗笔墙浀渥骷业乃枷?文獻研究是“灌輸論”研究的基礎,因此,系統(tǒng)梳理有關文獻,依據文獻做出合理結論,是研究的基本路徑。在當前研究中,存在諸如文獻依據單一、文獻理解片面、甚至脫離文獻搞主觀臆斷的傾向,并由此造成一些毫無必要的爭論。今后的研究無疑應竭力避免和克服上述傾向。與此同時,“灌輸論”研究應該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重點關注當前理論灌輸的現實境遇,直面實踐難題,不能一味引經據典地搞考據,從而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本質。
其三,堅持理論繼承與實踐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在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對廣大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一個重大歷史課題?!肮噍斦摗辈皇且膊豢赡苁墙鉀Q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但它所闡明的革命理論與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意義,所揭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傳播的一般規(guī)律,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當前,國際形勢更加錯綜復雜,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任務艱巨,同時,思想意識多樣化、價值取向多元化、認識時空多維化不斷發(fā)展,這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歷史要求。堅持“灌輸論”的基本原理,結合新的實際做出新的創(chuàng)造,根據時代要求賦予其新的內涵、新的話語、新的形式,當是我們對待“灌輸論”的正確態(tài)度。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馬克思主義‘灌輸論的當代視界”(NCET-08-042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德薩米,黃建華等譯. 公有法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98.
[2] 孫代堯.“灌輸”論探源. 江西社會科學,1989(6).
[3] 宋迎法. 灌輸論思想發(fā)展脈絡及現實意義. 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0(3).
[4][22]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98.
[5]孫來斌.列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90.
[6]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6.
[7]王學東. 略談考茨基“灌輸論”思想的形成過程. 國際共運史研究,1988(4).
[8]王啟文.“灌輸論”是誰最早提出來的.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1988(2).
[9]王建華. 試析關于“灌輸論”首創(chuàng)者的幾種觀點——兼論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形成. 思想教育研究,1994(5).
[10][13]劉衛(wèi)星. 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存在的問題及增強其有效性的思考. 廣州大學學報,2001(7).
[11]孫來斌.“灌輸論”思想源流考察. 武漢大學學報,2004(1).
[12] 劉世保. 重新認識理論灌輸的科學性. 理論探索,2003(6).
[14] 吳君. 關于“灌輸”的本質定位和實踐走向的思考. 探索,2000(2).
[15]鐘藝華. 新時期對灌輸教育的再認識. 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2).
[16]黎元江、于幼軍. 從《社會主義四百年》說起. 紅旗,1986(24).
[17] 陳岸然. 對政治教育“灌輸”問題的再思考.軍隊政工理論研究,1999(1).
[18] 羅佳. 道德灌輸的改良.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7(2).
[19] 孟志中. 不同語境下“灌輸”的含義與屬性.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1).
[20]李義民. 試論社會主義灌輸教育的非強制性及其現實意義. 理論月刊,2002(12).
[21]列寧全集(第6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23]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24]列寧全集(第3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22.
[25]列寧全集(第3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5.
[26]郭法奇. 灌輸式教育:從懷疑、批判到否定——20世紀西方教育的最大變化. 比較教育研究,2004(11).
[27]楊新宇. 西方學校道德教育的灌輸特征及啟示.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1).
[28]劉梅. 西方“道德灌輸批判”的意義及啟示. 理論探討,2000(5).
[29]陳長欣. 思想政治教育揚棄“灌輸”原則芻議. 西安航空技術高等??茖W校學報,2006(2).
[30]王汝秀. 從蘇共垮臺看“灌輸”理論的現實意義. 煙臺師范學院學報,2006(1).
[31]張鴻雁. 對高校思想政治“灌輸”教育的再認識.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10).
[32]楊芷英. 淺談新時期灌輸客體的變化與灌輸理念的更新. 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3).
[33]許光中. 網絡時代的“灌輸”教育. 青海師專學報,2004(1).
[34]孫來斌.“灌輸論”是指導思想理論教育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3).
[35]列寧全集(第16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99-100.
編輯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