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瑩
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情,意中境。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遵”作者之思路,“入”作者之胸境,才有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建構和語言體驗。在教學中,根據(jù)情境的不同功能可以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和想象情境。
1. 直觀情境的設計
直觀情境就是直接把教學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迅速感知教材,把教學內容變?yōu)榫唧w的、可感的東西,迅速喚醒學生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理解課文內容。直觀情境的設計一般有三種:
(1)實物展示
[案例]五年級下冊《威尼斯的小艇》教學實錄片斷
師:下面,再請一位同學讀直接寫小艇特點的部分,全班同學讀打比方的部分。
(生讀)
師:能告訴我你腦海中的小艇是什么樣的嗎?
生:想不清楚,這里沒有具體寫出船多長,像什么。
師:在描寫事物時一定要寫具體,還應作一些恰當?shù)谋扔?這樣才能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們明白嗎?讓我們再一次朗讀,體會作者的寫法。
(生齊讀課文第二節(jié))
師:真好。那就讓你們一睹小艇的真面目吧!(出示小艇模型)現(xiàn)在我們可不可以不看書,把小艇的特點回憶出來。
(學生邊看模型演示,邊試背課文。)
在這個片斷里,教師先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言,展開想象,認識威尼斯小艇的樣子??墒怯捎趯W生的認知經驗里缺乏威尼斯小艇的表象,因此,還不能真正感受到小艇樣子的精致巧妙。但是,認識小艇的樣子會直接影響學生進一步感知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關系。這個時候,教師出示威尼斯小艇的模型,直觀地展現(xiàn)了小艇的樣子,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圖畫顯示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幾乎每一篇課文都配有精美的圖畫。這些圖畫,有卡通的,有水墨的,有油畫的,有照片的,本身就是藝術的精品。同時,這些圖畫把課文用語言描寫的意境生動、具體、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為創(chuàng)設與課文內容相接近的教學情境提供了最好的憑借。
[案例] 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導入
課始,教師出示一幅意境悠遠的水墨畫,有感情地說: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們就到廣西去,欣賞桂林的山水。你們看,遠處的山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像翠綠的屏障……近處的水綠如翡翠,平如寶鏡,清如透明……山水相依,再加上山間點綴的綠樹紅花,空中的云霧迷蒙,江上的竹筏小舟,多美的一幅畫卷啊!
看著這幅圖,加上教師有感情的范讀全文,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慢慢地被帶到了桂林,帶到了漓江上,仿佛也蕩著一葉扁舟,觀賞這美景。
除了課文上的配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運用簡筆畫、掛圖、投影片、錄像等手段啟發(fā)學生想象。
(3)表演活動
表演活動也是一種直觀情境。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表演,可再現(xiàn)課文情境,幫助學生體驗文本表現(xiàn)的意境。也可以通過表演,運用語言,描繪情景,進行語言訓練,促進語言內化。
2. 問題情境的設計
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情境應建構在認知經驗的基礎上
[案例]三年級下冊《爭吵》教學片斷
師:像“爭吵”這樣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常發(fā)生,人物都似曾相識,聯(lián)系我們的經歷,這一堂課我們就來評價一下課文中的主要人物,看一看,文中是怎樣寫“我”和克萊蒂的,“我”和克萊蒂是怎樣的人。
生:寫克萊蒂的有語言如“我不是故意的,……”有神態(tài)如“微笑、氣紅了臉……”有動作如“撥、舉、縮……”從中看出,克萊蒂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
生:在“我”的心理活動中,也有寫克萊蒂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好人。
師:那么“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寫“我”是從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幾個方面來寫的。如“我也等著你!”“拿、舉、碰”“心想:‘哼,得了獎,有什么了不起!”等等,這些地方看出“我”是一個知道錯誤又沒有勇氣承認的一個人。
師:說得很好。那么,日常生活中,同學之間、朋友之間,總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矛盾,關鍵是怎樣處理??戳宋闹械囊粚ε笥延蔂幊车胶秃玫慕洑v,我們有什么想法?聯(lián)系我們的生活經歷來談。
在這個教學片斷里,教師把文本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融合起來,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架起了生活經驗與文本意義之間的橋梁。
(2)把握“憤悱”之機
“憤悱”是學生學習中遇到疑惑不解的問題而欲求解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有效的問題情境在于把握這一關鍵之機,提出問題,幫助學生體會語言建構知識。
特級教師竇桂梅執(zhí)教《秋天的懷念》,有這么一個片斷:學生通過反復地朗讀課文已經能夠初步體會出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地懷念之情。可是,為什么作者如此懷念自己的母親呢?到底作者的母親是個怎么樣的人呢?學生獨立閱讀,難以深刻地理解。在此,教師抓住“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這句話作為貫穿整個課堂的主線,在問題情境中品味語言,體會感情,解開了學生的困惑。
3. 想象情境的設計
(1)語言描述
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是開啟學生想象之門的金鑰匙。比如,教學《小小的船》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小朋友,晴朗的夜晚,在藍藍的天空上,掛著一個彎彎的月亮,在月亮旁邊,還有一些小星星在快活地眨著眼睛,多美啊!難怪小朋友們都喜歡看月亮。葉圣陶爺爺也喜歡看月亮,還寫了一首有趣的小詩,就是《小小的船》。為什么說月亮是小小的船呢?你們想知道嗎?”教師精心設計的這段導語,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模仿了小朋友說話的語氣,親切感人。通過這樣繪聲繪色地描述,就把學生帶到了特定的情境中,初步體會月空的美。
(2)音樂渲染
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和文學結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效果。比如《月光曲》寫的是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教學時,教師伴著《月光曲》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在樂曲聲中,學生也隨之產生聯(lián)想,陶醉在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接著風起浪涌,大海掀起巨浪的情境之中。
(3)文本補白
英伽登在《文學的藝術作品》中提到,文學作品中包含著許多“空白”,有待于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予以填空和具體化?!疤羁铡薄熬唧w化”就是指讀者聯(lián)想、想象、再創(chuàng)造。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把觀察、思維和各種實踐活動聯(lián)系起來,去填補藝術的空白,體驗語言、遷移運用,從而促進語言的“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