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樹科
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過去提出過工具性說,現(xiàn)在又提出了人文性的觀點?!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指出:“近幾年關于語文課程性質的討論中,‘人文性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第63頁)
工具性與人文性這兩種觀點到底誰是誰非,至今了無定論,所以,語文課程標準里也只是折中地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在本人看來,人文性的提法,同筆者在《語文之工具性質疑》一文中對工具性的看法一樣,都是很值得懷疑的。本文試就此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人文性觀點的提出
人文性觀點的提出可能要追溯到80年代。1987年,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申小龍先生在該年《讀書》雜志第8期上發(fā)表了《漢語的人文性與中國文化語言學》一文,首先提出了漢語人文性問題。這就是隱含了對語文的人文性的認識,只是沒有直接界定為是語文的人文性。
真正明確提出語文的人文性則是在90年代。1993年1月,韓軍在上?!墩Z文學習》上發(fā)表《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主義精神》一文,首先在語文教育界倡導人文精神。同年6月王曉明教授等人聯(lián)合在《上海文學》上發(fā)表《曠野上的呼喚》一文,從此才引發(fā)持續(xù)幾年的文學文化界的人文精神大討論。由此引發(fā)了20世紀90年代語文教育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大討論。論爭的結果是在2000年版語文教學大綱和2001年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中對語文性質進行了重新界定。
2000年版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边@里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指出了語文具有人文性的重要性質。200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也這樣闡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逼鋵θ宋男缘恼撌雠c大綱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大綱只是對人文性作了詮釋,是比較隱性地暗示,而課標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直接地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明確揭示了語文具有人文性這個重要性質。只不過似乎是為了避開工具性與人文性孰輕孰重的爭論,才特地用“統(tǒng)一”一詞來調節(jié),作個折中的了結。由此可見,雖然不能說人文性的觀點戰(zhàn)勝了工具性,但也可算是在語文學科性質的席位中爭得了半壁江山。
二、對人文性含義的理解
大綱和課標中關于語文科人文性的論述,人們對其理解。比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以下四種:一是人文性就是因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人文性是指語文科里承載了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三是認為人文性是指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四是人文性就是文學性。以下分別予以闡述和分析。
(一)人文性=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字面上看,大綱和課標把語文的人文性界定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非常明確具體的了。但事實上,這句話還是很含糊的,并沒有十分的清楚明了。因為從邏輯學的角度看,這句話應該還包括以下幾層意思:①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非重要即次要的組成部分。②只有語文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他的學科,如政治、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則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次要的組成部分。這就是說相比其他學科而言,語文顯得最為重要。③語文同其他學科,如政治、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學、音樂、美術、體育等一樣,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人文性”是語文同其他所有學科的共性,是說語文同其他學科一樣,都很重要,不可缺少。④語文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其他的學科則不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⑤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非人類”即“物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幾種含義到底是哪一種,好像是難以確定的。
從第一種含意看,即是說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非重要即次要的組成部分。這說明語文在人類文化內容中的重要地位,語文教學很重要,不可忽視。這話看似沒錯,但沒有什么實在意義:重要如何?不重要又如何?這無非是要求人們要重視語文的教學,除此之外,恐怕就再也找不到對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的其他解釋了。
第二種含意,即認為只有語文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他的學科如政治、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學、音樂、美術、體育等,則不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是“次要”的組成部分。好像不是這么回事。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他學科,尤其是社會科學的學科,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許是其他學科不在意或者沒有意識到其中之深意,否則的話,如果一旦較起真來的話,無疑會引起一場場打不完的官司,也指不定誰贏誰輸,甚至是沒完沒了,最后只好不了了之。更何況即便語文就是一個真李遣,恐怕還是難敵十個假李遣的。
第三種含意,即是說語文同其它學科,如政治、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學、音樂、美術、體育等一樣,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人文性”是語文同其他所有學科的共性,即是說,語文同其他學科一樣,都很重要,不可缺少。這有點像是對“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語文無用論或不重要論的觀點反駁。這樣一來似乎是不會引起什么官司糾紛了——因為與其他學科的地位平等了,雖有不服氣的,也不過是理雖直氣卻不壯了,就是要爭的也只是少數(shù),也不會有多少官司可打,似乎是一團和氣,國泰民安了。但這樣一來,豈不是說語文與其他學科毫無差別了嗎?也就是用不著分科了嗎?因為大家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說法只是揭示語文與非語文學科的共性,沒有揭示語文學科的本質,因為這沒有揭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根本就沒有把語文與其他學科區(qū)別開來,說了也同沒說有什么兩樣。更何況如果真如此的話,那就還得在“重要組成部分”后面再加上個“之一”,其表達才不會讓人產(chǎn)生別的誤解。
第四種含義,即認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其他的學科則不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更是明顯的大錯特錯了。因為人類文化的內容是十分的廣泛的,其他學科至少是所有的社會科學的學科,都是人類文化,都包含有豐富的人類文化內容,故而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一種,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非人類”即“物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含義似乎更好笑一些?!叭祟悺蔽幕且粋€十分寬泛的
概念。凡是人類的一切生產(chǎn)和生活活動、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等都可以歸為人類文化。語文豈能都全部包括進去?更何況這個“人類”不止是中國人,恐怕還包括外國人吧,不光是現(xiàn)代人,還有古代的人。甚至還包括原始人類吧。是不是語文就都包括進去了呢?而如果都包括了,那就在中學里開設語文這一門學科得了,還用得著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錢去開設英語、日語等課程呢。即使是在中國,有的地方也還在開設一些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教育的課程呢?所以,如論為準確起見,最好還是把“人類”一詞換成“中華”或“中國漢語言”的為好。再則,中小學是基礎教育,即使僅就漢語言文化而言,作為中學學科之一的語文科的內容也不可能包含其所有內容,就是想包也還包不了呢。所以,其對“人類”一詞的使用未免太不準確了。
因此,我們認為,認定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表達上很欠準確具體。很大程度上有如問一個人是哪里的,答日“地球上的”,這雖然沒錯,但范圍太寬了,說了也同沒說有什么兩樣——誰不知道你是地球上的人呢?難道會是外星人?
綜上所述,可以明顯地看出,雖然不能認定語文的人文性就是指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含義具體應該指其所包含的以上五種理解的哪一種,但還是可以斷定,不管是哪一種,都說明了這種解釋是很令人費解的。
(二)人文性=人類文化內容?
對語文人文性的含義的理解還有這樣一種解釋,就是認為語文這門學科承載了人類文化太多的內容,比如大自然的存在與演變、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等,幾乎是關于人類的方方面面的東西,語文都涉及和包括到了,教語文就是教人類的文化,學語文就是學人類的文化。江蘇馬智強在《中學語文教學》(1996.4)發(fā)表了《語文教學的世紀性思考》,作者認為:“思想性、人文性是語文的本質屬性”,“傳播道德和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同年(1994年)9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尚文老師的專著《語文教育學導論》。王老師認為:語文教學應該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最重要的課堂。例如,課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編著,人教社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里面的第四單元的課文《云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泥人張·好嘴楊巴》就都是記錄民俗文化的,內容總起來看是不多,但也反映了編者是這樣理解語文的人文性特征的。
這個含義大有這樣的意味,就是把語文學科同普通的文化學科等同對待,認為語文學就是文化學。這種含義,錯處也是不十分的隱蔽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語文就干脆叫文化得了,干嗎還得叫語文呢?語文就是語文,而不該是別的,這是非常淺顯明白的道理。語文里有一些人類文化的內容這是不假的,但其他學科里就沒有人類文化的內容了嗎?而且,有人類的文化內容也并不等于說這就是人文性。比如說,人身上有許多細胞吧,這就能因此認為人具有細胞性嗎?人身上穿有許多衣服,就能說人具有衣服性嗎?
(三)人文性=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
從人文性的提出來看,語文的人文性應該就是特指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即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第一個提出人文性觀點的是韓軍,1993年1月,他在《語文學習》上發(fā)表《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主義精神》一文。指出:“語文教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玫恼Z文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種癡迷如醉、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從中體悟語言妙處,學會語言本領?!@是語文教學成功的根本?!痹谒磥恚Z文的人文性就是特指語文教學應該以人文主義為指導。在語文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向上、個性獲得充分展現(xiàn)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性?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也這樣指出:漢語里“人文性”一詞來源于日文,日文里的“人文主義”是對英文hu-manism的意譯,英語里的這個詞源自于拉丁語。含有“人性、人情、教養(yǎng)”之類的意義。古羅馬先哲用這個詞時表達了一種教育理想:通過“教育、教化”使人類獲得全面、豐富、完美的人性。這當中體現(xiàn)了對人和人的問題的目標關懷、價值關懷。“人文”一詞在后世的使用中含義幾經(jīng)演變。
近百年來,“人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同“科學”并立的意義上使用、流傳的。20世紀上半葉。在歐美又掀起了一次關注“人文”的高潮。20世紀的科學新成就、兩斑世界大戰(zhàn)、自然和社會的變化狀況,促使人們認真思考如何應對科技高速發(fā)展帶來的新問題。認真思考關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終極關懷的問題。(第63頁)
在此基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進一步明確指出:
今天我們討論“人文性”,關注的是:人與環(huán)境、文化互動的關系、特性。討論“人文性”的內涵。一是要揭示其中所含的要素。二是要分析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第62頁)
提出“人文性”的用意有兩個方面:一是要讓語言課程充分發(fā)揮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與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功能;……(第63頁)這些論述都充分說明,就人文性這種觀點提出的原始意圖而言,確實就是認定人文性就指的是人文主義或人文精神。
大綱和課標里也有這樣的具體闡釋和要求。
2000年版語文教學大綱教學目的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愛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p>
200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边@些內容也有意或無意地讓一些人感覺到這是對語文人文性的詮釋,以為人文性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文精神。
郭根福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也很認同這種理解:“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xiàn)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10—11頁)“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11頁)
這樣看來,語文的人文性觀點,其實就是對過去要求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把語文教育搞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翻版。李震在《一場重
要的討論——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爭鳴綜述》文中指出:“語文教育界越來越關注人文性或人文精神,是有著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背景的”,“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商品大潮的沖擊。社會上出現(xiàn)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三位一體的消極現(xiàn)象。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販毒販黃、見利忘義等現(xiàn)象毒化了社會風氣。以‘文化工業(yè)為主要標志的‘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以不可抵御的態(tài)勢滲透到了我們的文化、人文學術和精神的各個領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一些知識分子也棄學從商,離開了自己依戀的學術陣地。在這種背景下,人們熱切地尋找著擺脫危機的辦法,真誠地呼喚著人文精神的復歸,營造嶄新的心理環(huán)境。于是,語言學界首先張揚起‘人文精神的大旗”。只不過過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強調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共性,而現(xiàn)在的人文教育則是側重在強調培養(yǎng)和張揚學生的個性。
所以,其性質上,其實都是把當代的語文教育與獨立前的語文學科等同起來,倒退到讓語文又成為文史哲的附屬物,成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附屬品。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聯(lián)系,也應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向上的人文精神,這是不假。但這不是語文科的主要內容和主要任務,也就更不能因此認定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特性或本質屬性。其他學科,如政治、歷史、地理與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同樣也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的教育和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語文能同它們劃等號嗎?對此,葉圣陶老先生早就明確指出:“國文(即語文)教學,選材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也就足夠了,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的肩膀上,實在是不必的?!?教育科學出版社《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57頁。)言下之意,就等于是說,語文教育只要不違背人文主義的原則就行了,沒必要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直接點說,就是語文已經(jīng)從思想政治教育中獨立了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則成為政治學科教育的主要任務,它們之間本來就已經(jīng)明確分工了,再合起來,無異又倒退回去。
其實,人們所感嘆的所謂“假冒偽劣、坑蒙拐騙、販毒販黃、見利忘義等”“人文精神的失落”這樣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xiàn)象,其實是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所衍生出來的畸形兒,而不是語文教學淡化人文精神所造成的,而且這與語文教學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也不是單憑語文教學強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所能改變得了的。充其量,這也不是語文科的責任,而是思想政治課的責任。要說有連帶責任的話,那也是所有學科的事,而不能單提語文。
況且,韓軍在其文中所述的“張揚人文主義精神”,這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中學生作文中虛假內容太多而提的,是針對作文教學而提的,而不是針對語文而提的。作文只是語文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不是語文的全部內容。他后來又在《再談人文精神》一文中說:“我說‘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人的精神。人的真實精神、自由精神(應當包涵崇高精神),反對虛偽、反對禁錮??纯次覀兊暮⒆幼魑闹心敲炊嗉僭挕⑻自?、大話,從大背景上來說孩子的影響就是來自文革那樣的極‘左”,“我所說的‘張揚人文精神與‘反對偽圣化,其實就是一個意思,是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反對偽圣化,就是為了張揚人文精神,張揚人的真實精神、自由精神?!倍缶V和課標上所述的人文性則是針對語文而言的,這明顯就歪曲了提出者的本意。
所以,不論要求在語文教育教學中張揚人文精神的觀點是否合理,是否提出了在其教育實踐中張揚個性的具體方法,但就韓軍關于人文性的提法來看,“大綱”和“課標”中關于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闡述,其表述與之是有很大的出入的,確實很欠妥當。由此可見。如果大綱和課標關于語文人文性的提法是源自于韓軍等人所倡導的人文性的提法,那么,它們關于其人文性的解釋是顯得很為牽強的。在語文教育中張揚人文精神,并不就意味著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人文性=文學性?
除了上述三種觀點的理解以外,還有少數(shù)人把人文性解釋為文學性,這明顯是更離譜。很明顯,文學與人文是兩個差別很大的概念,而且文學也只是語文中的若干重要內容中的一個部分,不可能代表語文的根本性質。再則,文學也只是人類文化的若干組成部分的一種,人文的范疇遠遠大于文學的范疇。
葉圣陶說:“其實國文所包的范圍很廣。文學只是其中一個較小的范圍,文學之外,同樣包在國文的大范圍里頭的還有非文學的文章,就是普通文?!?教育科學出版社《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60頁。)
所以,這個觀點更是顯然站不住腳的。
總之,可以看出,2000年的大綱和2001年版的課標中關于語文人文性是指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提法和解釋,不論從哪一個方面去理解,其結果都是很令人費解的。對此,倪文錦、謝錫金主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批評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在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的語境中?!Z文科的性質實際上是問‘語文科應該是什么一不應該是什么。它是對肯定課程取向的維護,或者是對否定課程取向的揭露。涉及的是為改革意見和方案的正當性進行辯護。但是。由于對‘性質的種種探求習慣于脫離歷史語境而在兩極的框架里作語義推導,于是很自然地滑向語文科‘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思辨?!?第31頁)
其實,作為任何一門學科,總是與別的學科和與別的事物存在著或多或少的、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語文和語文教學由于歷史的局限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東西有待改進,但這并不能改變該門學科的性質。對一門學科性質的研究和界定,也不能單憑簡單的直觀感受,而應該立足于學科自身的特點和與別的學科之間的區(qū)別。語文就是語文,不是別的。語文教學有自己特有目的任務,不應該把別的東西強加于其上。從以上四種理解來看,其關于語文人文性的提法和解釋則是重在強調和夸大語文與別的東西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不太符合學科性質界定的基本規(guī)律,本身又存在明顯的邏輯思維的錯誤。因此,筆者認為,大綱和課標中關于語文之人文性是指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界定很欠妥當,還有待深入商榷的必要。
【主要參考資料】
1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倪文錦、謝錫金主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郭根福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山東省臨邑師范韓軍《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關于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思考》、《再談人文精神》來源:http://jlzx.k12.com.en/derup/page/user_.mode.php/hanjur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