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英
聽課是教研活動和教師培訓的常見形式,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樣的課,不同的聽課者受益不同,有的教師聽課時專注于記錄教學流程、板書設計,甚至把師生的對話一一做了記錄,聽課成了做課堂實錄,這樣聽課收益不會大。怎樣更有效地聽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要達到高效聽課,需唱好課前、課堂、課后“三部曲”。
一、課前有準備
教師聽課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與借鑒。我們聽的課主要有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課、參賽選手的競賽課、同年級的研究課和隨堂課等,這些課雖然層次不一,但都可以學到許多東西。作為聽課者,不論聽什么課,首先要有準備地去聽課,盡可能事先了解授課教師情況和教學內(nèi)容,并自我進行初步的教學構想:教學目標定位是什么,我會怎樣引入,大體分哪些環(huán)節(jié),我將如何突破難點,我會怎樣設計板書,對教學的場景、角色、過程、效果,都做預設,做到先“備課”再聽課,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對所要聽的課心懷期待。如我在聽邱學華、吳正憲等知名教育專家的課之前,事先拜讀他們的教育論著,這樣在聽他們的課時,不但可以欣賞到他們嫻熟的教學技巧,還可以學到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如何體現(xiàn)在課堂中,這對自己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技能的提高就幫助很大。競賽課是選手(甚至許多教師)心血的結晶,聽課前有必要自己先認真分析教材,研究同一知識點在不同版本教材里是如何安排和處理的。對不同選手執(zhí)教同一內(nèi)容,自己不妨也做不同的設想,聽課時注意不同選手是如何突破難點達成目標的。對于交流課、隨堂課,也應對教材、班組、教師個性有所了解,聽課時學習如何組織教學、隨機應變、夯實基礎、面向全體等,這樣課后便于與授課教師交流學習。有準備地去聽課,使聽課有針對性,“看熱鬧”的成分少了,看“門道”的成分多了,聽課實效性增強了。
二、課堂有思考
在聽課的過程中,除了做必要的流程記錄,更多的要動腦思考。將所聽的課與自己的事先構想進行比較,不斷給自己“照鏡子”,會發(fā)現(xiàn)別人對教材的理解更深刻,設計思路更好,語言更有特色等許多自己所欠缺的方面,把值得學習借鑒的東西迅速記錄下來。有時發(fā)現(xiàn)有的地方處理不如自己預設的好,也作簡單記錄。課堂教學是動態(tài)的,會出現(xiàn)不可預測的“節(jié)外生枝”,聽課時學習執(zhí)教者是如何處理課堂生成的。更多的時候把自己置于執(zhí)教角色思考:這個問題我會怎樣處理?我會如何變“問題”為“寶貴資源”?有時把自己定位為學生,期望執(zhí)教教師能怎樣關注我、鼓勵我。如有一次聽課,我發(fā)現(xiàn)坐在后面的一位男生凡教師提問他都舉手,但教師一直沒有讓他回答,有幾次他激動得都站了起來,但又都失望地坐了下來。看著他,我的心竟也很急:“老師,讓他回答一次吧!”為此我們一直在思考:課堂教學如何關注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機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聽課可以讓自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自己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了的問題,多角度去思考問題。
三、課后有反思
不少教師聽課結束合上聽課本就完成任務,即使參與評課,也多是一些淺層次的點評。筆者認為聽課中得到許多啟示,有了許多想法、思考、困惑,都是寶貴的財富,是反思的素材、提高的基石,那些課堂上只能隨手記下的東西,需要課后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反思。反思才能消化,才能從中吸取養(yǎng)分。
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用聽課前自己的教學構想對比所聽的課,或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得意之作原來如此“幼稚”或“還可取”,不妨把二者“合二為一”,取長補短,對自己的教學構想進行整理,對別人的教學設計提出實實在在的意見。
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聽好的課,是一種享受,聽課之后慢慢去“嚼”、去“品”,每次品味,可以吸收好多東西,都能獲益,如同補充“維生素”。如果所聽之課不夠理想,也能吸取一些教訓,如同“打預防針”,避免自己走彎路。
作者單位
云南省玉溪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劉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