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琴
[摘要]莫扎特是18世紀著名的奧地利音樂家。他的音樂明朗、歡快,好像處處是陽光燦爛,但是,他的音樂還具有更深層的內(nèi)涵。在現(xiàn)實世界和多艱的人生中,他處處要求得到平衡。莫扎特在其一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處處體現(xiàn)著樂觀,豁達態(tài)度,闡述了莫扎特音樂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與中國音樂文化的相似性。
[關鍵詞]莫扎特 人文精神 平衡
一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是人們所熟知的奧地利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是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生于1756年1月27日,不幸的是在35歲時就去世了(1751年12月5日),他短短的一生是在緊張的創(chuàng)作中度過,譜寫出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莫扎特是他那個時代音樂文化進步成就的最高表現(xiàn),他采用了當時所有體裁的音樂形式,這種多方面的才能使人驚嘆。
這位偉大的天才音樂家,在不到四歲時就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莫扎特不僅具有杰出的音樂才能,而且還生長在一個極好的音樂環(huán)境中,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就接受了最嚴格、最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莫扎特的生活充滿了艱難困苦,但他的音樂卻充滿了歡樂,愛與美的光輝,“莫扎特的音樂不像他的生活,而像他的靈魂?!?/p>
莫扎特的音樂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其多變的創(chuàng)作手法,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一直是人們研究和追逐的對象。莫扎特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給了人們一個廣闊的空間,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時代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其音樂只是華麗而膚淺的吟唱,然而,很多人誤以為莫扎特創(chuàng)作時從來不假思索,毫無理性可言,因而也就談不上高遠和深邃。自負的瓦格納曾以輕蔑的口吻說,莫扎特一輩子不脫稚氣,與藝術的偉大使命無緣。殊不知,以這樣的角度認識莫扎特,莫扎特藝術中那種貌似渾然天成、其實內(nèi)藏“機關”的奧秘,就在無意間被遮蔽。而筆者則認為他的音樂是對人類精神世界深層的探究。
二
莫扎特所處的歷史時期,正值歐洲資產(chǎn)階級啟蒙運動蓬勃興起。18世紀70年代德國發(fā)生了席卷全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這場運動“滲透了反抗當時整個德國社會的叛逆的精神?!蹦厥?8世紀啟蒙運動的產(chǎn)物。
作為音樂家,莫扎特較早達到藝術的成熟,在各個領域不斷有新的開拓和更高成就。多次環(huán)歐旅行演出,后又以“自由藝術家”身份生活在維也納,對現(xiàn)實有深切的感受,對深層的問題有獨到的思考。莫扎特的一生是很悲慘的,但他的作品確實溫暖、開朗、熱情、樂觀的,常常被稱為陽光般的音樂,但在陽光般的光輝燦爛的創(chuàng)作中也充滿了戲劇性,甚至悲劇性的因素。莫扎特的音樂既有輝煌震撼的一面,又有悲戚哀傷的一面。
如著名的鋼琴家傅聰所說,“莫扎特在音樂中熱情起來比任何人都熱情,傷感起來比任何人都悲哀,然而他把這些平衡起來,永遠使人有美感”。
莫扎特深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以其自然、率真的天性,追求著藝術的真實,表現(xiàn)著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從莫扎特的音樂中感受到無限的愛和崇高的音樂境界中獲得無窮的樂趣。
在他最偉大的作品《魔笛》和《費加羅的婚禮》中,莫扎特喚醒了人們內(nèi)心最普遍最復雜的音樂意識。他在音樂中運用歌劇中從未有過的自然性與人類共鳴性,傳達的是人類情感中最精神微妙的成分——愛情、嫉妒、責任和智慧。《安魂曲》和《第四十一“朱庇特”交響曲》,都是用音樂表達的人生根本性問題的觀念的認識?!栋不昵分袑Α八馈钡挠^念是莫扎特畢生創(chuàng)作、思考的結果。莫扎特創(chuàng)作于1787年的歌劇《唐?璜》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它充分顯示了德、奧資產(chǎn)階級民族意識和階級意識的覺醒。產(chǎn)生在特定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的歌劇《唐璜》不僅是一部運用音樂這個手段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優(yōu)秀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學內(nèi)含的歌劇。它標志著莫扎特運用音樂手段來表達他的啟蒙思想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更高的成就。
三
從某種意義上講,莫扎特的音樂所反映的其實就是中國文化。我們中國文化就是脫卻了一切認為的痕跡,清新、質(zhì)樸、富有詩意、平和、渾然天成,清雅高妙。這是中國高層次的文化藝術,也是莫扎特藝術與中國文化相似之處。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一個“力”字,莫扎特的音樂精髓則是一個“和”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特別推崇“和”字。培養(yǎng)、鑄造和諧的人格和人生是莫扎特音樂最大的倫理功能。莫扎特是一位懂得平衡的藝術大師。在現(xiàn)實世界和多艱的人生中,他處處要求得到平衡。他經(jīng)常得不到,于是只好一個人跑到音樂創(chuàng)作中去求得,用自己的手和腦去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世界。他的音樂就是要平衡,平和,中庸。
莫扎特的音樂與中國文化相似之處在于天真、樸素而有富有詩意。筆者認為,莫扎特的音樂之所以偉大不在于它的技巧艱深難彈,炫人耳目,而在于它單純、返樸歸真,但其中有蘊涵著挖掘不盡的樂意。中國音樂所說的“大樂必易”、“大音希聲”,都是表達這種意思。莫扎特的音樂與中國文化的相似之處,還不止于雙方所追求的樸素、天真、詩意、平和的境界,而在于那種天生的樂天知命的氣質(zhì),那就是,永遠以樂觀、豁達的態(tài)度來面對生命中的種種不幸和挫折。
鋼琴家傅聰曾說過:“中國人靈魂里本來就是莫扎特。”“莫扎特的音樂注重客觀與主觀的平衡,在平衡中灌注了豐富、深刻的內(nèi)容。莫扎特的音樂中每一個重音都要求是圓的,不能直接打上去,要求有所約束;莫扎特的音樂中的音階和琶音充滿了虛和實的變化?!倍N種這些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平衡給人帶來的美感,正與中國古代倡導的所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美學觀相一致。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是和諧、簡單、平衡的,它平易近人、纖細而又充滿著種種復雜的感情。莫扎特一生貧困潦倒,自己得不到撫慰,卻用音樂去撫慰別人;現(xiàn)實中得不到幸福,卻在他的音樂中表現(xiàn)了視患難如無物、超越于一切考驗之上的積極的人生觀。他的鋼琴奏鳴曲旋律優(yōu)美、純真,渾然天成,無斧鑿痕,達到了中國藝術所希望的最高境界——清明高遠、大音希聲。
聆聽莫扎特的作品,不管是其革命性還是寬恕的思想內(nèi)涵,或是充滿希望的旋律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寬容和諧的社會才是人類共同的理想。
綜上所述,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依托于當時的歐洲文化,他崇尚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其音樂充滿著對人類的愛,充滿著生命的活力。他用音樂撫慰著人們的心靈,喚起了人們對和諧世界的追求。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值得我們?nèi)ド钌钏妓?、細細研究。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莫扎特用美妙的音樂來表現(xiàn)社會、表現(xiàn)人、表現(xiàn)自然。他用心靈去創(chuàng)作,用音樂中透露出來的人性的純真去表現(xiàn)平凡的世態(tài),去追求音樂形象的生命,因而引起不同時代的人們的共鳴。
參考文獻:
[1]王達亮.莫扎特音樂的探究.黑龍江科技信息.文化教育.
[2]連瑩.淺析莫扎特音樂的惆悵美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5,(1).
[3]安德魯?莫拉維茨克,思莫扎特著,關林譯.美國新聞周刊,2006-1-30.
[4]傅雷. 與傅聰談音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