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果
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是指漢語的古代書面語言系統(tǒng)中的一個系統(tǒng)。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緒論中指出“文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拔难晕摹币簿褪怯霉糯臅嬲Z言即“文言”寫成的文章,包括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摹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詞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文言是我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形式。中學語文教材收錄了大量的文言文作品,有唐詩、宋詞、先秦諸子散文,還有各朝各代名家名作,這些詩篇佳作膾炙人口,傳唱千古,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學習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識,具備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chǎn),還能夠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的理解,提高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但是,文言文遠離我們的時代,學習文言文的困難很多:詞句古奧難懂;詞語意義、語法特征感到陌生;記載歷史文化典章制度我們又不熟悉。那么我們怎樣學習它呢?下面筆者就談一談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一、做好預讀
文言文的預讀,比其他任何一類文章的預讀都更為重要。文言文預讀的基本要求是依靠注釋、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nèi)容梗概,這是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前提。即使這樣只通讀一兩遍全文,要把握有四十七處注釋的《出師表》,有三十七處注釋的《答司馬諫議書》的內(nèi)容梗概,往往也是做不到的。這是因為有些詞語沒有注釋,有注釋的我們看一看也未必就明白。同時,還得有與文章內(nèi)容相關的歷史社會知識,比如學習《出師表》和《答司馬諫議書》這樣的文章就必須有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才可能理解它們的內(nèi)容。因此,把握內(nèi)容梗概時需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利用課文注釋。課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釋,學習時要充分利用文中注釋,有時不僅要閱讀,還要抄寫在筆記本上,加深印象,但不要依靠參考書,特別是不要預先看譯文或文白對照之類的書。這樣不利于調動我們主動學習的主觀性,不利于我們的積極思考。第二,使用工具書。學習文言文,必須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文言文中,總會有些詞語不認識或不理解,查工具書既能解決疑難,又能節(jié)省學習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往往有一些使初學者按照現(xiàn)代漢語去理解文言文的某些語句,自己以為懂了,其實并不懂。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我們多會以為是現(xiàn)代漢語的“見”,而不會讀成“現(xiàn)”?!按苏\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如果不查工具書,也可能會誤解。因此學習文言文利用工具書,以求得切實的理解,是必要而又重要的。供學習文言文用的工具書有許多種類,從中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辭海》最為實用。尤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做為必備工具書經(jīng)常使用。第三,通讀全文。通過通讀,把握全文梗概,了解文言文中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huán)境、故事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初步弄懂課文大意,還可
以找出需要掌握的課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詞語,尤其是課后練習中所涉及的詞語。這樣可以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二、深究學習
所謂“深究”就是指認識正確、清楚,并非指系統(tǒng)地深入研究。深究學習是學習文言文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最重要的是切實辨明詞語、語句的含義和作用、領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主要途徑是一邊解釋詞語語句,一邊深究思想內(nèi)容,達到思想與古語言雙重理解的目的。
第一,語言的深究
語言的深究主要是指對詞句含義和作用的深究。(1)—(3)以《鴻門宴》為例進行說明。
(1)把握詞句的含義,主要認清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的問題。一詞多義指一個詞有多種含義和用法。下列句中“復”的含義和用法各不相同:
樊噲復其盾于地上。
壯士能復飲乎?
于是項伯復夜去。
古今異義指一個詞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含義和用法完全不一樣。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是”古義:“這”的意思,是代詞;今義:表示判斷的詞。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巴觥惫帕x:通“無”表示沒有;今義:死亡。
(2)要確定虛詞在句中的意思。如虛詞“之”,其具體含義各不相同,應分別認清楚。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到)
沛公之參,樊噲者也。(的)
吾得兄事之。(他)
拔劍撞而破之。(它)
從句子結構中去理解虛詞,肯定其在句中的意思。
(3)要認清特殊句式。課文中常見的是省略句和倒裝句。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句子的某個或幾個成分省去不說,這樣的句子叫省略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項王則受璧,置之(于)坐上。
倒裝句是指說話或寫文章時為適應某種客觀情況或達到某種修辭目的,有意識地把句子成分的一般次序顛倒過來,成分之間的關系并未改變。
(4)要認清重要詞語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如《答司馬諫議書》中“名”與“實”這兩個對立性的詞是王安石和司馬光論爭的實質所在。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等詞又是論爭的幾個焦點,無不關系全文,無不關系對立雙方的觀點和立場,所以必須著重領會其含義和作用。
(5)做到口譯和筆譯??谧g是學習文言文特有的方法,筆譯是另一種特有的方法,學習文言文必須做到口譯和筆譯,這樣才能促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課文,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文言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利于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還要注意哪些詞語句必須明確譯出,哪些詞語句是重點譯,哪些詞語句是直接反映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內(nèi)容等。
第二,內(nèi)容的深究
文言文內(nèi)容的深究,主要是對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文章的主題和思想、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圖及其時代、社會關系等的深究。
(1)對文中人物,事件的意義和作用進行深究。作品的主題思想是通過人物、事件表現(xiàn)出來的,要把握文言文的主題思想,就要深究人物的性格。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出現(xiàn)秦王和唐雎各自的什么性格?作者對比著寫,起著怎樣的表達作用?對《荊軻刺秦王》中荊軻刺秦王的行動應該怎樣評價?
(2)對主題思想及其意義進行深究。對主題思想及其意義深究,目的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思考《送東陽馬生序》的主題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是什么?《阿房宮賦》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其諷刺意義在哪里?
(3)對文章的時代背景深究。文言文是歷史的產(chǎn)物,學習它,特別是學習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文言文,必須對其背景有所了解,如《鴻門宴》、《馮婉貞》、《左忠毅公逸事》等文章,這樣才能較好地理解課文。
(4)對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和時代社會的關系深究。作者的思想、態(tài)度是受時代和社會的制約的,文言文中反映的作者對待事物的思想和態(tài)度未必是我們所贊同的,因此也得深究。如《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忠君思想和時代及個人經(jīng)歷的關系,你怎么看?經(jīng)過歷史的變遷,有的文言文不僅具有肯定的因素,還有否定的因素,所以對待文言文不但有繼承的一面,還要有批判的一面。
三、多朗讀,多背誦
朗讀能夠培養(yǎng)語感,我們的文言文課文大都具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采,而且篇幅短小,特別適于朗讀。朗讀能夠培養(yǎng)語感,我們要在初步理解詞語句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一篇篇課文,使之流利上口,一直到讀熟,這樣做有助于詞語的學習和記憶。古人也提倡吟誦,韓愈曾說:“口不絕于六藝之文……”朗讀的目的正是在于提高我們對文章的感受力,通過吟詠融入情感,感受會更深刻?!皶x百遍,其義自見”說明通過反復吟詠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對文章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閱讀文言文時應注意:第一,讀準字音。如通假字、古今異讀字等。第二,正確的停頓,即讀準句讀。句首的語氣詞和關聯(lián)詞后要停頓,如“夫”、“若夫”、“至”、“蓋”、“唯”、“故”等。第三,正確的語氣。思想情感、深遠意境,與語氣有關。要重視對文章的理解感悟,注意語氣、情感的變化。隨著閱讀的加深,要讀出抑、揚、頓、挫的感情。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學習文言文,通過背誦把整篇文章記熟了,其中的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也就都記住了,記得越多越能夠觸類旁通。要注意的是背誦應是經(jīng)過多遍朗讀,邊體會邊記憶的自然結果,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還可以采取默寫的方法,達到積累語言材料的目的。
四、注意多積累
通過勤做練習,掌握常用文言詞和句式的歸納對比,以及準確規(guī)范的翻譯。如實詞要找規(guī)律,一詞多義有引申義的存在,多積累一些詞的引申義,實詞就會記牢;通假字的本字和假字,不是音近就是形近;虛詞靈活多變,記住常見虛詞的常見用法;句式重理解,掌握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賓語前置句等特殊句式的規(guī)律。多積累常用文言詞和特殊句式包括難句的翻譯,逐漸熟悉文言詞句的特點和一般用法,領會它的規(guī)律性和靈活性,從而獲得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五、多寫
多寫是指寫讀后感和學寫文言文。寫讀后感是深化理解和發(fā)揮想象的好方法。讀后感不要求寫成意思完整的感想文,一般以寫片段的感想為宜。我們要挖掘教材尋找寫點,如由文章內(nèi)容產(chǎn)生的感想;由語言技巧產(chǎn)生的感想;由作者產(chǎn)生的感想;由歷史背景產(chǎn)生的感想;由現(xiàn)實意義產(chǎn)生的感想等,但不論哪種感想都是讀后的自然流露。例如,擴寫《扁鵲見蔡桓公》,恒公死前的悔恨,被痛病折磨的情形,扁鵲出逃后的情況等。還可以學寫一些文言文,有意識地練一練,可以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和文言水平,偶爾為之也是增加我們一種興趣的愛好。如高考滿分的獲得者所寫的《赤兔之死》。文言文作品篇篇文質兼美,有豐富的教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是中華古代精英文化的結晶,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我們要用足、用實、用好它。
總之,只要我們下功夫,認真熟讀每一篇課文,掌握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并且學習一些有關的文言的基礎知識,就一定能夠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