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華
現代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能暴露出學生的種種疑問、困惑與矛盾,更能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與創(chuàng)新成果。也正因此,新課程改革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知識的灌輸,教師填鴨式的滿堂灌,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動力,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難以適應新世紀的需要。現代教學理論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并掌握其規(guī)律,達到學會學習、終身學習的目的。古人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參與、發(fā)現、探究知識,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樹立探究式教學的觀念是必要的。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在構建創(chuàng)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過程中,通過發(fā)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嘗試新的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激活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能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促進學生良好發(fā)展的目的。這也是符合中學政治課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理念?!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币虼?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師已不能再把學生簡單看成是一個等待用事實填充的容器。
探究模式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的一種學習方式。與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將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參與性、實踐性與開放性。教學方式上最突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親身參與、體驗,并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學生在互助合作的探索中,相互啟發(fā)、相互幫助,培養(yǎng)團結協作精神。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努力營造學習者參與的、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幫助學生走進自主探究的天地,是當代教師的主要任務。
政治課采用探究模式,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適應素質教育要求,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趨勢,適合學生口味,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及思想方法的形成與改進,是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注重時事教學,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許多學生課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戰(zhàn)爭津津樂道,可是一旦上政治課就無精打采、哈欠連天。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以時事新聞生動事例提高學生的興趣。時事事例豐富生動和教材有一定聯系。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對國家大事非常關心,因此教師結合時事講政治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情境,樹立學生主體思想,增強學生參與意識
教學成效往往取決于能否增強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將外在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
為此,在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教材《我和父母》這一課時,就可以要求學生從兩個角度去討論我和父母發(fā)生“愛的沖突”的原因,一個是從父母的角度去討論,一個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去討論。不少學生或許就會在發(fā)言中提到:從父母的角度看,之所以會發(fā)生“愛的沖突”是因為,在他們眼里,我們依舊是不諳世事的孩子,我們的獨立行為往往會令父母憂心忡忡。父母斷定這些是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可笑的言行,必須嚴加管教,否則后果堪憂;從我們自己的角度看,之所以會發(fā)生“愛的沖突”,是因為我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擁有自己對事情的決策權,有時需要和父母保持一點距離,常常要想保守自己的一點秘密。學生經過熱烈的討論,很自然地便找出了與父母發(fā)生“愛的沖突”的原因,因而可以順理成章地讓他們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堂課的設計理念可以看出: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暢所欲言。這種方式的教學使學生感覺輕松愉快,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在《公民依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設置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外國人”。“未滿18周歲的人”、“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滿18周歲,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中國人”。讓其他同學斷定這些角色中,哪些具備選舉的資格。表演的學生積極性很高,其他的學生感到新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因勢利導開展“競選班長”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增強學生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提高實踐能力
理論聯系實際是政治教學的基本原則,貫徹理論聯系實際,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決定的,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客觀要求。在教學中精選案例,以例說法,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搜集相應事例,通過討論、質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綜合,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行統一是政治教學的又一個重要原則,它不僅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還要轉化到自身的實際行動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議一議”,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寫出報告,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提高實踐能力。
四、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實效
現代教育教學手段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次革命。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能把抽象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接受,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如教學中播放伊拉克戰(zhàn)爭的片段使學生對國家主權、領土、政權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時利用多媒體把相應的資料顯示在大屏幕上,增加課堂的容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從而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藝術化,以及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的高度統一。
但是,探究模式不是追求探究過程各環(huán)節(jié)的絕對完整,不是全盤否定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政治課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探究模式,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摸索不同的教學模式來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