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棟
【摘要】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動機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祝?!分械南榱稚┑膭訖C是卑微的,她的動機又是以需要為前提的。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對祥林嫂的動機進行微觀分析,發(fā)現(xiàn)她的需要是低層次的,極其卑微的,而結(jié)局是極其悲慘的。卑微的動機與悲慘的結(jié)局,即是祥林嫂命運的全部。
【關(guān)鍵詞】動機 需要 需要層次 悲慘結(jié)局
人的意志行動,一般說來,總是由一定的動機激發(fā),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nèi)在原因,而目的則是動機的所指對象,是期望在行動中取得的結(jié)果。
《辭海》說:動機①使人或動物發(fā)動和維持其行動的一種內(nèi)部狀態(tài)。②與滿足個體需要有關(guān)的活動目的或出發(fā)點。是人對他的需要的一種體驗。它總是指向那些能夠滿足個體需要的某種事物或行動。③在哲學(xué)上與“效果”相對,組成辯證法的一對范疇。
人的動機的產(chǎn)生又是以需要為前提的。
馬斯洛(A·H·Maslow)把人的動機與七種層次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①生理的需要:饑餓、口渴等;②安全的需要:脫離危險,保障生命安全、財產(chǎn)安全等;③相屬關(guān)系和愛的需要:愛別人,得別人愛,成立家庭等;④尊重的需要:自尊、自重,取得別人的贊揚和承認等;⑤認知的需要:求知、理解、探究等;⑥美的需要:對稱、整齊、美的欣賞與創(chuàng)作等;⑦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勝任自己的工作,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等。
動機和效果、結(jié)局之間的關(guān)系實際上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魯迅小說《祝?!飞羁痰亟沂境龇饨ㄖ髁x、封建禮制最殘酷的本質(zhì):對被壓迫人民不僅造成物質(zhì)上的極度貧困和肉體上的種種痛苦,而且又在精神上加以嚴重的摧殘,使被迫害者受到極其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
祥林嫂是一個勤勞、質(zhì)樸的農(nóng)村婦女。與中國廣大農(nóng)村婦女一樣,她對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層次上。但是這種卑微的要求,也被封建禮教和冷漠的社會所拒絕。如同魯迅所說,想做奴隸而不得。
有人說,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我贊成這一說法。請看祥林嫂的悲慘命運的發(fā)展過程:1.麗春之日,丈夫早亡——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新年才過,她就被婆婆抓走了;3.暮春之日,痛失愛子——春天快完了,村里倒反來了狼;4.迎春之日,一命歸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聲中。冷酷的社會沒有給祥林嫂溫暖的春天,春天蘊含一定的象征意義,由此封建社會的反動本質(zhì)昭然若揭。
心理學(xué)告訴我們,動機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祥林嫂的動機是卑微的,而結(jié)局是悲慘的。因為動機又是以需要為前提的,姑且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來分析祥林嫂卑微的動機與悲慘的結(jié)局。
祥林嫂第一次出現(xiàn)在魯鎮(zhèn),是在她死了第一個丈夫,“嚴厲的婆婆”要賣掉她的時候,她不得不逃出來才到魯鎮(zhèn)的,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分析祥林嫂的動機,她是為了擺脫被婆家賣掉的危險,相信能憑自己的雙手獲得勞動成果,能夠獨立,能夠自由。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應(yīng)屬于第二層次——“安全的需要”。
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做工,其情形是這樣的:試工期間,她整天的做,似乎閑著就無聊,又有力,簡直抵得過一個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錢五百文。日子很快的過去了,她的做工卻沒有懈,食物不論,力氣是不惜的?!侥甑?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這是兩段極其平常的細節(jié)描寫,它一下子就接觸到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深處。祥林嫂的勞動是多么的繁重,她的回報卻是如此的可憐。這本來是極不公平的,可是祥林嫂卻滿足了,她的動機是多么卑微啊!初到魯四老爺家,祥林嫂還帶著剛死去丈夫的悲哀,現(xiàn)在呢,“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她所需要的,原來是這樣一種不公平的生活。這就是魯迅所說,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祥林嫂的動機應(yīng)屬于第三層次——“相屬關(guān)系和愛的需要”。
這么低微、這么不公平的生活,在封建族權(quán)、夫權(quán)的壓迫摧殘下,卻像曇花一現(xiàn)。祥林嫂被婆婆派來的人抓走了,她曾經(jīng)為此而抗爭,一再反抗別人強加的命運,甚至撞得頭破血流。請看:
可是祥林嫂真出格,聽說那時實在是鬧得厲害,大家都說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呢。……直到七手八腳的將她和男人關(guān)在新房里,還是罵,阿呀呀,這真是……,這是她思想上追求的“自重”。
祥林嫂為了名節(jié)以死抗爭,雖然她的動機是愚昧的,需要是悲劇性的,但按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分析,這屬于“尊重的需要”。
后來當她發(fā)現(xiàn)可以和自己的新丈夫賀老六,依靠自己辛勤勞動活下去的時候,她也就感到滿足,長胖了。不久又生了兒子阿毛,這就是衛(wèi)老婆子的所謂交了“好運”。
所謂“好運”,也就是非常低微的生活需求,只要能夠像牛馬一樣活下去,房子又是自家的,解決了饑餓,這是一種多么可悲的觀念!這是最低層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祥林嫂再到魯鎮(zhèn),第二次在魯四老爺家里出現(xiàn)的時候,是賀老六病死,兒子阿毛被狼叼去之后。這是整個故事的高潮。亡夫喪子,采用間接描寫的方法,通過衛(wèi)老婆子之口,簡單交代了人物的遭遇。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祥林嫂倒背如流、幾乎一字不差地追述阿毛被狼叼走的情節(jié):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來,接著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再進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子里的五臟已經(jīng)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捏著那只小籃呢。……”
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在反復(fù)咀嚼自己的痛苦!她的痛苦和不幸,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薄,而是始終在折磨著她。她想得到同情和安慰,但她得到的卻是冷漠和嘲笑——她的悲哀經(jīng)過人們的玩味咀嚼之后,“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厭煩和唾棄”。祥林嫂的動機,按照“需要層次”則為“相屬關(guān)系和愛的需要”。
舊中國的普通勞動婦女,普遍受著政權(quán)、族權(quán)、夫權(quán)、神權(quán)的束縛。她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是死后還被威脅。有人說:在當時的社會里,圍繞在祥林嫂周圍的人,不管親的、疏的、懷有惡意的、并無惡意的,都在把她往死路上逼。請看傭人柳媽給祥林嫂的“靈丹妙藥”:
“你和你的第二個男人過活不到兩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將來到陰司去,那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爭,你給了誰好呢?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
她臉上就顯出恐怖的神色來,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當。你到土地廟里去捐一條門檻,當做你的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p>
祥林嫂如此本分、善良、孤單、可憐,她哪里有什么罪呢?但就因為她死過兩個男人,又死了一個兒子,她越是不幸,就越有罪,她反而成了罪人了。捐門檻有力地表現(xiàn)了祥林嫂悲劇的深刻性。
為生存而掙扎的祥林嫂,在不斷地為自己的命運而抗爭著。為了捐門檻,她默默地忍受著一切,把歷來積存的、用血汗換來的錢,換成12塊銀元,捐了一條門檻,讓千人踏,萬人跨,這理應(yīng)讓她安心走向正常軌道吧,但是在當時的社會里,這也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從馬斯洛的動機與七種層次分析,祥林嫂的動機是“尊重的需要”。
祭祀的時候,祥林嫂以為捐了門檻贖了罪,可以沾手祭祀活動了?!白雷臃旁谥醒?系上桌幃,她還記得照舊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p>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的說。
她訕訕的縮了手,又去取燭臺。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彼膵鸹琶Φ恼f。
她轉(zhuǎn)了幾個圓圈,終于沒有事情做,只得疑惑地走開。他在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過坐在灶下燒火。
祥林嫂后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她挨餓受凍?!八皇痔嶂窕@,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柱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遍L期的乞討,她受盡磨難,她外形窮困,精神愁苦,內(nèi)心凄苦,乞討無門,飲食無著,連最低層次的“饑餓、口渴”等生理需要也失去了。祥林嫂必死無疑了,可是此時作者對人物的心理作了獨特而深邃的探索。請看“我”與祥林嫂在河邊的對話: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是的?!?/p>
“這也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得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fā)光了。
“就是——”她走進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神秘似的切切的說,“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也許有罷,——我想?!蔽矣谑峭掏掏峦碌恼f。
“那么,也就是有地獄了?”
“啊!地獄?”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地獄?——論理,就該也有?!欢参幢?……誰來管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見面的?”
在封建迷信嚴重地毒害著人們的時候,相信人死后有魂靈,這幾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祥林嫂對此卻進行了質(zhì)疑。這反映了她在臨近死亡的前夕,終于對她一輩子迷信并為之恐怖不安的靈魂地獄的存在,發(fā)生了懷疑,實際上反映了她不甘心忍受別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的命運。她的動機,從“需要層次”分析,屬于“安全的需要”。
祥林嫂是魯迅深刻觀察了中國封建社會千千萬萬不幸的人們的命運而加以典型化的悲劇人物,同時也是中國勞動人民最悲慘的典型代表。
縱觀祥林嫂的命運動機,半生片段,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她的動機擺脫不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屬關(guān)系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低級層次。她不僅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受盡摧殘和壓榨,而且在精神上也受盡了盤剝和鄙視;不僅在生前哀告無門,而且懷著恐懼走向死亡。
一段悲慘生活的結(jié)束,往往是另一種悲慘生活的開始。這就是祥林嫂的命運。一句話,祥林嫂的命運是:卑微的動機與悲慘的結(jié)局。
★作者簡介:劉棟,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第二中學(xué)高級教師,教務(wù)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