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鑒賞是語文高考的一項重要考察內容,但由于教師的教學不得法及學生的學習不到位等原因,詩歌鑒賞成為限制學生成績提高的”瓶頸“,本文對學生在鑒賞詩歌過程中的諸多障礙進行了細致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策略。
【關鍵詞】中學語文 詩歌鑒賞 困境 策略
詩歌鑒賞是近年高考必考的內容,也是中學生學得最吃力的知識點,雖然老師平時在指導上都花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學生們始終對詩歌鑒賞感到煩惱。為什么他們走不出詩歌鑒賞的困境呢?我認為除了老師指導不得法以及學生對詩歌的意象、表達技巧等把握不準外,學生自身也還存在著一些鑒賞障礙:
一、先入為主,機械套用
鑒賞詩歌不僅要動腦思考、勇于質疑,更要打破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常,偉大的詩人大都形成了自己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風格,如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曉暢,李商隱的朦朧,蘇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約。學生也學過他們的代表作,對這些風格都較為熟悉,但是,學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懂得每位詩人的詩風又不是千篇一律的,李白也有他的傷感,杜甫也有他的愉悅,蘇軾也有他的柔腸,清照亦有她的爽利,不一而足。學生在欣賞詩歌時,常常是受其主要風格的影響,先入為主,機械套用,因而出現了理解的錯誤。如杜甫《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開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寫杜甫定居草堂后,經過他們的一番經營,草堂園畝擴展,樹木栽多了,水亭旁邊還添了專供垂釣、眺望的水檻。詩人經過了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后,現在得到了安身的處所,面對旖旎的風光,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首歌詠自然景物的小詩,字里行間蘊含的是詩人悠游閑適的心情和對大自然春天的熱愛。而有些同學卻把“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理解成此地戰(zhàn)后蕭條,人煙稀少,錯誤地認為此詩句正是作者憂國憂民思想的集中體現。這顯然是受杜甫沉郁詩風的影響,先入為主、機械套用而作出的錯誤理解。
二、死守語法,不顧語境
古詩詞講究平仄、對仗、押韻,有時為了適應格律的要求,或者為了取得特殊的表達效果,詞序和語序要發(fā)生變化,這給鑒賞帶來了麻煩。在鑒賞時,學生常常會按現代漢語正常的語序去理解詩句,死守常規(guī)語序,不會靈活變通,因而出現了理解的障礙。比如蘇軾《浣溪沙》中的“簌簌衣巾落棗花”,學生對這句詩感到迷惑:衣巾怎會落下棗花呢?其實,“棗花”應是主語,“落”是謂語,“衣巾”是“落”的補語,“簌簌”在句中應是狀語,這句詩的順序應是:“棗花簌簌落衣巾?!边@樣的倒裝例子很多,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其正確的語序應為“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其順序應為“何日遣馮唐持節(jié)(到)云中”;等等,這些倒裝的句子往往會成為學生理解、鑒賞的障礙,影響了他們對詩句的領會。
再有,在古詩詞中,有的語句需要聯系上下句來分析,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要理解好此聯,關鍵在“坐”字,而要正確理解“坐”字的意思,就不能不看語境。一些同學就是不會聯系上下語境,把“坐”字理解成動詞,因而上下句的邏輯關系就很難弄清楚了。其實,“坐”字應理解為連詞“因為”。詩人就是因為在登山的路上驚喜地發(fā)現了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之景,滿山楓葉,比江南二月之春花還要火紅,所以,他熱愛這楓林晚景。也正是因為這種熱愛之情,驅使他停車而望,陶醉其中。
三、只重詩句,忽視詩題
詩題對詩的內容有很明顯的提示、總領功效,因而許多詩的內容和情感基調通過詩題即可略知一二。詩題中的一些諸如“喜”、“怨”、“哀”、“恨”、“送”、“別”、“憶”、“贈”、“答”、“吟”、“懷”等字眼就有明顯的點睛作用。例如陸游的《書憤》就可以品味出作者抒發(fā)的是感慨與憂憤之情。但有些同學在鑒賞詩歌時卻常常只注意具體的詩句,而忽視了詩歌的題目,以致理解過于膚淺或錯誤。例如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對這首詩的賞析,部分同學認為這只是一首寫閨意的詩。紅燭高照,一位初嫁的少婦黎明起來化妝,準備到堂前去拜見公婆,她擔心自己畫眉畫得不漂亮,輕聲問丈夫:“你看我畫的眉濃淡款式夠時髦嗎?”這樣從字面上理解詩句,雖也有生活氣息,但有失膚淺,未能真正理解此詩的本意。只有結合詩題,我們才能理解到作者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并以此向張籍打聽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主考的要求的真正用意,這樣理解才能真正品味到作為一名應試舉人,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四、不明歷史,脫離時代
對古詩的鑒賞,要做到知人論世。不僅要了解詩人的一些人生遭遇、志向品格、作品風格,而且要對詩中抒寫的對象所處的時代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正確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唐代,由“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整個唐王朝海內升平,社會富庶,國勢強盛;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戰(zhàn)亂不斷。到了北宋,北方經常受到遼和西夏的威脅。南宋時期,金兵入侵中原,統(tǒng)治者抵抗不力,以致大片領土淪陷。了解這段歷史,可以說是賞析唐宋詩詞的基礎,但有些同學對此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體會到盛唐詩人如李白等那種樂觀、豪邁、昂揚的精神風貌,也不能品味出唐末詩人如杜甫等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更難體驗到宋朝詞人如辛棄疾等的希望殺敵報國、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例如對杜荀鶴《山中寡婦》的賞析,部分同學把“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兩句詩理解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徭役是逃脫不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唐末的一位關心民生疾苦的詩人,不了解唐末藩鎮(zhèn)割據時節(jié)度使們?yōu)榱藬U大自己的勢力而連年征戰(zhàn)、加重徭役的那段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現實。其實,作者在此表達的是對山中寡婦的深切同情和對殘酷的剝削、繁重的賦稅徭役的憎恨。
五、不懂物候,不識時令
中國的詩歌大多涉及物候,正所謂不見一“春”而春意盎然,不著一“秋”而盡顯秋韻。因此,在賞析詩歌時懂點物候、知點時令,才能正確體會詩歌的意境。然而,有些學生平時不注意季節(jié)的交替、景物的變化,對物候知之甚少,以致不知燕子銜泥是初春的標志,杜鵑啼叫乃初夏之暗示,更不知紅楓滿山乃秋之已深,梅花傲雪乃冬之正寒。
鑒賞詩歌如果不懂得這些物候、時令知識,往往會出差錯。例如宋之問《題大瘐嶺北驛》:
陽日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詩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襯情,使情景交融。那么詩人以何時之景襯怎樣之情呢?學生竟然答為:用夏日傍晚之景襯托悲苦的思鄉(xiāng)之情??梢妼W生對秋天雁南飛這一物候以及梅花開放之時令并不了解,并且誤把“陽日”當“夏日”了。
當然,造成學生鑒賞錯誤的原因不僅僅是這幾方面,還涉及對表達技巧是否熟悉、對主旨思考是否深入、對形象的把握是否準確等問題。但以上幾方面卻常常是中學生的鑒賞障礙,使他們難于走出詩歌鑒賞的困境。那么,中學生怎樣才能跨越障礙,走出困境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尋求突破: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鑒賞時,雖然說經驗很重要,但不能單憑經驗而隨意臆斷,應避免機械套用。對于每一首詩,我們在欣賞時都要持認真的態(tài)度,盡力去尋找此詩與我們所學過的詩歌之間的不同點,結合作者當時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經歷,細細品味詩人的情感。
(2)要有全局的觀念。要把握好一首詩的主要內容,我們不能忽視這首詩的每個字、詞,要有局部深入細致的分析,又要通觀全篇,不能忽視詩歌的題目、作者乃至詩中的注釋等,在解答詩歌鑒賞題時,還要注意題干給我們的暗示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全面地理解詩意。
(3)根據詩歌的特點,有意識地積累經驗。詩歌的語言具有跳躍性,并且受到平仄押韻的限制,因而詩句的倒裝是常有的,我們在理解詩句時,必須從句意上整體把握,不能拘泥于語法邏輯,要根據上下句意進行合理的詞語調整。又因為詩歌語言具有洗練性、濃縮性,所以我們必須理解好詩中的每一個意象,在平時的鑒賞中認真領會意象所蘊含的情感,不斷積累物候知識,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例如語文與歷史、生物、地理等學科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貫通詩意。
總之,要走出詩歌鑒賞的困境,既要有老師的得法指導,又要有學生的經驗積累,既要掌握傳統(tǒng)的技法,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能做好這幾方面,我想,鑒賞詩歌將成為一件樂事了。
★作者簡介:陳日平,廣東省高州市第二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