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摘要】山東“杜郎口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精神,符合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方向。本文對該教學模式的意義與效果進行了初步的論述。
【關鍵詞】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 教育模式
一、差生從哪里來的
為什么教學改革那么難?因為,人們都有思維定勢、行為定勢。老師以及老師的老師,都是被“滿堂灌”灌出來的,因為教師習慣了“講”,而且學生也習慣了被動地“聽”。耐力好,基礎好,悟性高的學生,還可以在“聽”中提高,而耐力差的學生,就要走神,就要厭學,就“成長”為差生了!
差生從哪里來?從天上掉下來的嗎?從他娘胎里就變差了嗎?大體上講,一部分差生是智力原因造成的,一部分是家庭原因造成的,那更多的差生,就來源于死磨硬纏、機械枯燥的教學。
其實,中學語文教學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論中悄然發(fā)生著改變,悄然向自身的本質回歸。上世紀八十年代,省級優(yōu)質課教師就像說書大師善田芳,整堂課就他一個人講,滴水不漏,真是只見講不見學,只見教師不見學生。今天,還有不讓學生多發(fā)言的教師嗎?沒有了。這就是進步。即使那些反對杜郎口教學模式的人,上課的時候也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了。
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能把二流的學生提升為一流的學生,而死磨硬纏的教學卻能把一流的學生弱化為二流學生,把資質二流的學生“培養(yǎng)”為差生。為人師,不可不慎。
二、只會照本宣科是可悲的
在課堂上切實推行素質教育,就一定能夠在應試中取勝。因為,高考題越來越“活”,越來越側重考查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基礎上的各種能力,僅僅死記硬背的學生一定考不出優(yōu)異成績。
追求升學率,不一定要實行題海戰(zhàn)術,不一定要加大課外作業(yè)量,教師不一定要大講特講。
學生預習不到位,而教師手捧教參“預習”了兩個小時,當然顯得教師無所不知,顯得學生一無所知了,學生每天在這樣的教學中,久而久之,就不相信自己的腦,只相信教師那如同懸河的嘴了,這樣出來的學生創(chuàng)造力(包括應考能力)必然大打折扣。
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何必講?學生學不會的,可以交流,何必講?學生自學,相互學,還不會的,教師怎么能不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懶教師勤學生”??偠灾?習,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讓學生自己吃,教師不要嚼了喂!只會照本宣科是可悲的。
自學,永遠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拐杖、扶手、領路人。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走路。教師的作用就是發(fā)動學生,調動學生,幫助學生,指導學生,組織學生。不會自學的學生,一定是三流的學生,不重視指導學生自學的教師很難成為一流的教師。
相信學生,才能解放教師自身;相信自己,才能大膽創(chuàng)新。
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太絕對,但,這句話重點在強調教師要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杜郎口教學模式的先進性
杜郎口教學與“洋思”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有一定的共性。杜郎口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精神,是非常先進的。近十年了,國家推行素質教育,就是在難以改變追求升學率的教育現狀的前提下,要盡量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僅面向尖子生),盡量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精神。杜郎口教學,符合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精神。
看了杜郎口課堂教學實錄,學生積極讀書,積極討論,積極發(fā)言,積極鞏固,知識在其中,能力在其中,素質在其中,這樣的教學,效果怎么能差呢?這樣的學生還怕考嗎?
杜郎口教學模式的尷尬:學生沒有課外活動,上課時間長,最大限度地追求升學率,教師只教書不讀書,等等,這不是杜郎口專有的尷尬,而是中國教育現狀的必然,因此不能因為杜郎口追求升學率就否認它教學改革的先進性。杜郎口已經在追求升學率的大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教學的品位,因為它把學生還原為學習的主人,因為它喚醒了學生,激勵了學生,成全了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要。
四、學習“杜郎口”是需要膽識的
任何改革,都需要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也需要改革者自身的勇氣和毅力。任何改革,才開始都要跌跌撞撞。
怕失敗,就不可能成功。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瞻前顧后,是不能成功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樣的心態(tài)是成不了大事的,這樣的心態(tài)只能讓工作按部就班,循規(guī)蹈矩,四平八穩(wěn),而不能提升工作。因此,學習“杜郎口”,需要一點魄力和勇氣。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殊性,任何模式都有它自身的缺陷,十全十美的教學模式只存在于人們的理想描述中。
照搬任何模式,都是危險的,但是,我們可以把杜郎口教學模式當作一面鏡子,照一照我們自己,就可以發(fā)現我們的教學中的不足。然后結合自己的實際,汲取人家合理和先進的因素。
開始的時候,學生會不習慣自主學習,然后向大家展示自學成果,發(fā)言的時候會亂發(fā)言,或不發(fā)言,不參與,或說閑話,或嘩眾取寵,這些都需要時間去調整,需要方法去引導,需要耐心去改善,因此,不能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
不能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就膽怯。不能因為一時月考成績下滑,就懷疑杜郎口原則。要挺得住,眼光要長遠。
附:
杜郎口中學的教學基本模式(“三三六”或“10+35”模式)
(1)指導思想: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發(fā)展學生
(2)課堂模式:“三三六”或“10+35”
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jié)奏
三個模塊:預習、展現、反饋
六個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認定目標;交流合作;展現啟示;交叉鞏固;達標測評
10:教師講解≤10(分鐘)
35:學生自主≥35(分鐘)
模式的基本解讀
(1)課堂解讀
①預習(或自學)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學生沒有預習的課不準上,學生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預習就是正課,自學就是正課。
②“先學后交,當堂達標”。
“先學后交”與“先學后教”音同字不同,“交”是更寬泛的“教”,體現了合作學習、交流學習、交叉學習。
教室都是方陣式排位,四桌8人一組,且平行分組,均衡搭配。
③目標性、目的性強。
有預設目標,有預習提綱。體現了目標教學的精髓。
④課堂評價直接實際,導向明確。
用學生每節(jié)課參與的人次數(參與度)來評價本節(jié)課!
⑤學生建立“一幫一”學習制度。
共同捆綁記分!形成“共同體”!從幫與被幫兩學生的成績、品質、行為、習慣等各方面的進步衡量。
(2)課堂感悟
黑板是學生的;講臺是學生的,甚至整個講解過程都是學生的;學習知識的初始權是學生的;疑難問題的發(fā)現權是學生的。
營造真正“三動”的課堂:動腦(預習階段)、動手(展示階段)、動口(交流階段)。
教師:糾偏、點評、總結、釋難。
★作者簡介:王濤,廣東省深圳市益田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