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歡 吳 婷
摘要: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的作品并不算多,只有六部長篇小說,一些短篇小說和散文,另外,還有一本文學評論集《小說面面觀》。在福斯特早期創(chuàng)作的兩部與意大利有關(guān)的小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s to Tread)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中,作者以他獨特的文化身份、文化先見和旅游經(jīng)歷為基礎(chǔ),依靠他對英國中產(chǎn)階級典型形象獨特而細致的觀察,在英國和意大利的文化沖突中,關(guān)照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困境,并積極探索改變英國中產(chǎn)階級現(xiàn)狀的途徑。
關(guān)鍵詞:福斯特;意大利小說;注視者;他者
第一部分: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簡介
福斯特出生于英格蘭的一個標準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少年進入坦布里奇公學學習,對他影響較大。后來福斯特進入劍橋大學英王學院(King`s college)學習,攻讀歷史和希臘文學,劍橋有著自由的學術(shù)空氣,福斯特與新實在論哲學家穆爾I和古典學者狄金遜II兩位好友常常自由地交流,這對福斯特的人文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1901年,他前往希臘、意大利旅行,幾乎將這兩個美麗國度的主要城市走遍,這對于作者熟悉意大利的風土人情,從而為日后創(chuàng)作以意大利為背景的小說積累了素材和感性認識,1903年他回到英國,開始創(chuàng)作《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意大利部分,雖說這篇小說發(fā)表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之后,但事實上,它的前半部分是福斯特的處女作,創(chuàng)作時間早于《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當時的英國剛剛進入“愛德華時代”,作為知識分子,福斯特不得不面對新舊兩種勢力的沖突:維多利亞時代的即將過去,現(xiàn)代社會正在來臨。福斯特對于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桎梏、基督教信仰等都有很多不滿和批判。這些在他的意大利小說中都有所體現(xiàn)。
第二部分:
一、“布魯姆斯伯里”學派與“意大利形象”
提到福斯特不能回避他所從屬的“布魯姆斯伯里”學派,這是一個由英國文化圈中的精英知識分子們構(gòu)成的群體。這批‘超高級知識分子從沒有發(fā)表過什么‘綱領(lǐng),只不過像作家摩爾所總結(jié)出來的,他們有一個大致相似的信念,即‘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愛,是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學的經(jīng)驗,是不斷追求知識”。這些思想在福斯特的小說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在兩部小說中,意大利是主人公美妙愛情的發(fā)生地,無論是莉麗亞,菲利普,卡羅琳還是露西,他們只有在踏上了意大利的土地后,才能徹底擺脫英國社會中傳統(tǒng)習俗的偏見,跳出英國中產(chǎn)階級死氣沉沉的生活圈。“
二 、宗教信仰與“意大利形象”
福斯特不信仰基督教,但是他并非沒有信仰,他始終堅持的是藝術(shù)的、審美的、對藝術(shù)美與愛的信仰,堅持人道主義的宗教精神。正是由于這些原因,福斯特在塑造意大利時,特別推崇它寬松自由的宗教氛圍,血脈中流淌的異教精神,他試圖“以亦善亦惡的道德觀取代非善即惡的道德觀”,即是對善惡分明的傳統(tǒng)宗教道德觀的反撥。這種人性化的宗教精神體在文本中體現(xiàn)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意大利人吉諾身上,他雖然信仰天主教但卻從不去教堂,他身上有很多與宗教道德規(guī)范相悖的“惡習”,但是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迸發(fā)出的所有美好感情:對孩子的愛,對生命的虔敬,對生活的期待與熱愛,都是對宗教精神最深層、最完美的詮釋??梢哉f福斯特把自己的信仰投射到了文本中的意大利人吉諾身上,通過藝術(shù)的呈現(xiàn)表達出他對真正宗教精神的獨立思索:即真正的宗教并不反對自然的欲望,也不苛求人性的完美無缺。一個人只要內(nèi)心保有對愛與善的虔敬,他就是能夠獲得拯救的。
三、 福斯特對古典文化的偏愛與“意大利形象”
在歐洲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人們普遍認為意大利是最完好的保存了古希臘文明浪漫自由之精神的國家之一,同時作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fā)源與興盛地。在此文化先見之外,福斯特大學時代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就形成了深刻的人本主義精神。在1901年的旅行中,他又驚喜的發(fā)現(xiàn)這里的一切都與他的想象、書本中的描述相符合。于是他對意大利的描寫充滿了慷慨的贊嘆與驚喜,將他自身沉浸在藝術(shù)與美,自然與真誠中的體驗、情緒毫不掩飾的投射到文本中。他借《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菲利普的口說:“我確信,意大利能夠使所有投入它懷抱的人得到凈化,變得高尚?!本瓦@樣,傳統(tǒng)文化語境的影響,大學的學習研究經(jīng)歷和作為直接見證的旅行經(jīng)驗共同構(gòu)成了福斯特投向意大利目光中的先見,決定著小說中意大利作為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現(xiàn)性態(tài)。
第三部分:
一 “意大利小說”的創(chuàng)作動機
首先,在福斯特生活的愛德華時代,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知識分子對變革會產(chǎn)生心理投射,面臨著許多需要思考面對而又得不到解決的問題,福斯特也一樣;其次,在英國人越來越多的國際交往中,遇到了困境——無法與外國人和諧相處,這受到了越來越多知識分子的重視。這兩點,讓福斯特對國際題材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興趣,并希望探索出一條解決的途徑。
另外,在福斯特的一些散文作品中,以《關(guān)于英國人性格的說明》一篇為代表,他認為“正像英格蘭的心臟是中產(chǎn)階級,中產(chǎn)階級的心臟就是公學制度”,是公學教育造就了“帶著發(fā)達而健壯的軀體,良好訓練的思維和未能發(fā)育的心靈”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這種“未能發(fā)育的心靈”使得“并不是英國人不能感受——而是他害怕去感受”。正是這些認識,更加凸顯了意大利的熱情、自由、坦誠。加上前文說到的,在文化先見上,意大利的文化傳統(tǒng)也讓作者心馳神往,于是,作者筆下的“意大利形象”多是光明積極的,很多的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文化先見,是蕩滌英國人性格、情感上重重束縛的“樂土”,作者對意大利寄予了厚望:愛情是人類感情中最為強烈的,愛情的自由生長,便是醫(yī)治了英國人“未能發(fā)育的心靈”。
二、“意大利形象”的意義
我們看到,“意大利形象”在小說中的意義完全超越了單純的地緣意義而被賦予了廣泛的、積極的意義。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無拘無束、充滿了文化和美的國度是受過了屏蔽的,意大利社會中的苦難、貧窮與不公,意大利文化中的弊端以及意大利人民生活的苦處,并不能被作者這樣一位受過高等人文教育、身處精英知識分子群體,關(guān)注人際關(guān)系和情感的旅游者所看到,更不用說在小說中展現(xiàn)了。
而且,作者療救英國人“未能發(fā)育的心靈”的藥方,在現(xiàn)實中也難以真正實施。作者本人似乎也看到了這一點,且不說《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里面莉麗亞與孩子的死亡,讓人無法不正視文化差異的巨大威力,就是《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中露西最終勇敢地選擇了與喬治相愛,我們也有理由疑問和擔憂:為什么他們只有回到意大利才能實現(xiàn)這種幸福?這段愛情是否真的可以保持著這樣童話般的幸福結(jié)局走下去。
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福斯特的小說在出版之初并未產(chǎn)生巨大的社會影響,直到后來被拍成電影才被更多的受眾所知。而他的作品在文化界知識分子階層中一直大受歡迎,獲得了很高的社會評價:如文學評論家Lionel Trilling曾盛贊,“(福斯特)是一位可以反復閱讀的作家?!彪m然如此,福斯特在小說寫作中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對英國小說轉(zhuǎn)型起到的巨大作用,福斯特本人及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是不容抹殺的。
參考文獻:
[1]葉君健.一位盛名不衰的小說家——《印度之行》序,楊自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5。
[2](英) E·M·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林林、薛力敏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8.8。
[3]殷企平.英國小說批評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岳峰.福斯特意大利小說中文化身份的嬗變,名作欣賞,2006(4)。
[5]楊自儉.關(guān)于重印《印度之行》的幾個問題——重譯后記。
[6]E·M·福斯特.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巫漪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3。
[7]李建波.跨文化障礙的系統(tǒng)研究:福斯特國際小說的文化解讀,外國文學評論,2000(4)。
[8](英) E·M·福斯特.福斯特散文選,李輝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