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摘要]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方法有多大的認知程度(包括認同度),從學生視角如何達到英文電影教學的最大實施效度,是實施英文電影教學和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性問題。本文采用問卷調查分析方法,分析了高校英文電影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度,探討了提高英文電影教學實施效度的關鍵問題,提出了英文電影教學的組織實施路徑。
[關鍵詞]高校教學;英文電影教學;實施路徑
教學方法改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專任教師而言,對教學方法的科學把握和熟練應用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在眾多教學方法中,英文電影教學無疑是常采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但現(xiàn)實中,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方法有多大的認知程度(包括認同度),從學生視角如何達到英文電影教學的最大實施效度,是實施英文電影教學和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性問題。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法,探討高校英文電影教學過程中大學生的認知度與實施效度問題。我們對山東工商學院經(jīng)濟類本科專業(yè)05和06級各兩個班,07級一個班,共計五個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137份,收回問卷115份。收回問卷中,男生40人,女生75人。
一、學生對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法的認同度分析
由于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現(xiàn)實中,高校英語教學大多數(shù)還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傳授知識為中心,以知識再現(xiàn)能力為目標,以課堂灌輸為基本方法。也就是說,教師、書本和知識傳授成為傳統(tǒng)英語教學的“三要素”,學生成為英語教學的附屬物。對于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法的認同度如何?問卷結果顯示,“滿堂灌”式教學方法不被學生認同。115份問卷中,認為“滿堂灌”式教學方法“不好”的同學有92人,占總問卷的80%;認為“好”的9人,僅占8%;回答“無所謂”14人,占12%。改革現(xiàn)有的課堂以老師為主體、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我國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做法不普遍。比較而言,提高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迫切性更強但難度更大些。那么,作為英語教學主體之一的學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課堂角色?在問卷中,當問及學生在英語教學中應承擔的角色時,83人認為應是“參與者”,占總數(shù)的73%;認為應為“受眾者”的14人,占13%;回答“不好說”的18人,占14%。從結果看,大部分同學把“學生課堂角色”定位為“參與者”,這與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方向和理論主張是一致的。
與學生課堂角色定位一致,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好的教學方法應吸收學生參與”,持有這一觀點的學生比例高達85%;認為“不對”的僅占4%;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占11%。在問卷中羅列的幾種教學方法中,學生最喜歡的教學方法,是“英文電影教學法”,學生人數(shù)占32%;其他方法依次是“情景參與體驗式”,占22%;啟發(fā)式,占18%;“老師主講式”,占13%;“課堂討論式”,占10%;“問題導向式”,占5%。對于具體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男生和女生有一定差異。毋庸置疑,“英文電影教學法”是男女生共同的“最愛”。但男生對其他教學方法的選擇次序是,情景參與體驗式、課堂討論式、啟發(fā)式和老師主講式(并列)、問題導向式;女生其他教學方法的選擇次序是,情景參與體驗式、啟發(fā)式、老師主講式、問題導向式、課堂討論式。說明男生較之于女生更喜歡課堂討論式,可能由于男生相對更大膽些,喜歡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二、高校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的認知度分析
(一)高校英文電影教學的普及程度
為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英文電影教學方法的具體情況,問卷設計了“以前所上過的英語公共課中,采用過英文電影教學的比例大約有多大”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53%的被調查對象選擇了“三分之一以下”選項,27%選擇了“三分之一以上”選項,只有14.8%選擇了“三分之二以上”選項,5.2%選擇了“80%以上”選項。由此可見,近80%的學生認為,現(xiàn)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英文電影教學并不是一個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普及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大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的認知度
英文電影教學方法的采用應建立在學生的廣泛認知和較高認同的基礎之上?,F(xiàn)實情況又如何?我們設計了五個方面的相關問題,全面了解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方法的認知情況。
1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的認同度
(1)對英文電影教學“十分了解”和“基本了解”的學生比例分占14.8%和77.4%,兩項合計93.2%;而對英文電影教學“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學生比例分占0.8%和7%。說明學生都對英文電影教學方法具有較高的了解程度,這為實施英文電影教學打下良好的前提基礎。
(2)學生普遍認為英文電影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其中,高達84.3%的學生認為英文電影教學是一種“很好”形式,認為“不好”的僅占1.7%。而持“一般”和“無所謂”態(tài)度的分別占14.8%和零。因此,學生普遍對英文電影教學形式高度認同。
2.英文電影教學使學習變化情況
學生不僅對英文電影教學形式高度認同,同時認為英文電影教學可以使學習“更有趣”,持有這種觀點的學生比例達80%;另外,選擇“更輕松”的學生比例為9.6%,兩者合計近90%。進一步說明,學生樂意接受英文電影教學方法.并可以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興趣。值得注意的是,英文電影教學也使近7%的學生產(chǎn)生壓力,男生與女生相比,有壓力感的人數(shù)比例高,為7.5%。這可能與男生表達能力和模仿能力比女生差的原因有關(見表1)。
3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適應程度的自我評價
學生對開展英文電影教學充滿信心,認為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知識和能力狀況,能適應英文電影教學。從總體樣本看,有14.8%的學生選擇“完全適應”選項.64.3%的學生選擇“適應”,17.4%的學生選擇“能完成教學過程”,但也有3.5%的學生選擇“完全不適應”。
4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的主觀效應評價
(1)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普遍抱有較高的主觀效應,當問及“英文電影教學對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是否有幫助”時。學生普遍認為“很有幫助”和“有一定幫助”,選擇比例分別為44.3%和52.1%,兩者共計96.4%;而選擇“沒有太大幫助”和“不好說”的分別占到1.7%和0.9%。
(2)學生對英文電影教學普遍抱有較高主觀效應評價的原因,可能是英文電影教學法本身可以起到激勵學生學習的功效。在問及“英文電影教學法起到的作用”時,“激勵”“督促”“檢查”“反饋”四個選項選擇比例分別是54.8%、9.6%、17.4%和18.2%。英文電影教學方法在對學生學習起到激勵的同時,還可以檢查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知識的情況。
5英文電影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偏好情況
(1)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一直是困擾高校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題。英文電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學生積極
參與課堂教學過程,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問卷調查顯示,選擇“積極參與”和“主動參與”的學生人數(shù)分別為24.3%和67%,兩項合計91.3%,而選擇“被迫參與”和“強迫參與”的學生人數(shù)分別只有7%和1.7%。
(2)雖然,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英文電影教學可以更好地促使其積極學習,但實施英文電影教學活動還存在一定的障礙,主要障礙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高”,占學生總數(shù)的49.6%;其他選項的人數(shù)比例相近,分別為“學生學習習慣障礙”占14.8%;“缺乏足夠的課外學習時間”占17.4%,“英語基礎不夠”占18.2%。其中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是英文電影教學實施過程中的最大障礙。
三、英文電影教學的組織實施路徑
1師生角色的轉變
英文電影教學法并不是簡單地放電影并對電影內容進行說明,它需要提供一個環(huán)境。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思考,掌握所需英語語言知識,并能理解電影的背景,提高分析問題和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這需要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突破原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主導教學的角色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一方面,英文電影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角色,并不是說教師的作用弱化了或不提教師的作用。實際上,英文電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取得英文電影教學的理想效果,需要教師科學引導和點睛總結。需要教師事前做好充分準備,精心選擇,合理設計。另一方面,學生也應從接受性向探討式學習、從封閉型學習向合作性學習轉變,需要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樹立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實現(xiàn)從配角到主角的轉化。
2電影教學素材的選擇
大部分學生偏好于既有娛樂性又難易適度的電影。但英文電影教學的難題,是學生人數(shù)眾多,興趣各異,英文水平差異較大,需要教師事前做大量工作收集相關電影素材,并進行層次分類。一般而言,應首先確立教學目標的層次性,以便合理選擇電影素材。對于大學低年級學生,英文電影教學的目標應定為改善學生的語音和語調.激發(fā)對英語口語的興趣,在教學中所選擇的就應該是有著優(yōu)美語音語調、輕松有趣、難度適中的對話的影片。如《獅子王》《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在更高階段的教學時如果教學目標是中外文化比較,教師就可以選擇主題為中外文化沖突類的電影,例如,《喜福會》《推手》;也可以選擇一些反映中外文化差異的電影,如《達·芬奇的密碼》《指環(huán)王》等;也可以選擇中外同類電影進行比較,破解深藏其中的文化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問題,如可以選擇國產(chǎn)的戰(zhàn)爭片《集結號》和國外的《拯救大兵瑞恩》等進行比較分析。
3英文電影教學的組織實施
觀看電影之前,要向學生介紹故事發(fā)生的背景、主要人物,有針對地設計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看電影。以《撞車》為例,教師可先向學生說明故事發(fā)生地是“種族的大熔爐”——美國,影片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9·11事件”之后,主題圍繞種族沖突以及人際交往問題展開。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聯(lián)系和回顧歷史上美國在種族問題上發(fā)生的若干重要事件,調動起學生對種族歧視現(xiàn)象的“批判情緒”和“思考狀態(tài)”,然后引導他們逐漸融入電影的情節(jié)當中去。這些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電影教學的興趣以及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促使學生進一步關注電影中人物的對白,也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語言。觀看中,受到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可以找出經(jīng)典片段或精彩對白分片段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