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玲 孫 瑛
【摘要】人文性與科學性一直是語文中的一對矛盾,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語文的人文性受到了壓抑。在新課改形勢下,語文的人文性內容得到了突現(xiàn)與加強,語文美的特質得以顯現(xiàn)。本文論述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美。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教學 審美
對于語文的感情,我想是在我的小學語文老師的熏陶下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那時,語文課上,老師總是選一些讀起來很美聽起來也很美的文章讀給我們聽,老師很陶醉的讀著,剛開始下面還有一些小聲的嘰喳聲,慢慢的,我們也開始很陶醉的聽了。于是,我的心里就有了一種很深刻的認識:語文,是很美的東西。
“一部現(xiàn)代語言學史是漢語的人文精神與漢語的科學主義矛盾、困擾的歷史?!鄙晷↓垺墩Z文闡釋》中的這句話高度概括了中國現(xiàn)代語言史永恒的爭論主題。人文與科學仿佛永遠是語文的兩大話題,二者之間仿佛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好像很難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描寫中探求光學與角度的有關問題,也不可能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中知曉地理的有關知識。語文就是美的感覺,就是語言的美,生命的美,自然地美。這種美,不是僅靠知識或科學就能感受得到的,它需要的是一顆心,一顆善感的心,還有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
然而,這種美不知何時已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當“雪化了是春天”被改成“雪化了是水”的時候,當“小河在水里”的想象被無端訓斥一番的時候,當從小學開始學習修改病句、做成語選擇的時候,語文就已成為一種模式,一種工具。作為它的傳授者和學習者,就再也感受不到美了。學生已被訓練成了做題的機器,他們面對的只是一張接一張的試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樣機械的、高負荷的訓練模式下,又怎會有美的容身之處呢?
幸之又幸的是,2008年我們迎來了素質教育的春風,雖然說素質教育已是老生常談,但一直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而這次的改革讓我們感受到了領導者的決心和信心。于是,我們斗志高昂的舉起素質教育的大旗,希望把語文從新引領到美的天堂。
然而,這條路卻是荊棘密布,崎嶇坎坷。
有人認為,人文語文與科學語文之爭的最大“成效”也許莫過于舍“美”而取“考試”。但語文不是簡單的文字,也不僅僅是文章,她是一門博大精神的學問,她深刻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無不在提醒我們她是厚重的。語文的學習也好,考試也罷,都應該讓學生們感受到語文那種獨特的魅力,語文蘊含著五千年文明的永不枯竭的底蘊。
然而環(huán)顧一下我們的周圍,到處充斥著考試的魅影,仿佛我們生下來就是為了考試。當我們在課堂上感慨的讀著“長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時候,總忘不了加上一句“這是考試的重點,一定要掌握”;當我們引導學生去感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時,總會聽到下面有一些質疑聲音:考試會考嗎?無形之中總有一根線在牽引著我們,永遠擺脫不了。我們的學生就像戴著鐐銬的舞者,一面想要跳出最美的舞蹈,一面卻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看著那鐐銬,生怕出現(xiàn)什么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語文還是那個婀娜多姿的女子,學生卻再也激發(fā)不了審美的沖動,感受不到美的愉悅。探究其中的原因,也許只能作以下假設推斷:(1)審美判斷媒介缺失。(2)審美環(huán)境導引偏差造成審美判斷偏差。(3)審美概念不健全等等。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語文學習的大環(huán)境問題。什么時候語文的教學不再僅僅圍繞考試的指揮棒轉了,或什么時候我們的考試能涉及到語文的核心了,真正的語文才能回到我們身邊,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那么美好、那么神奇的語文。
大環(huán)境固然限制了語文教學的發(fā)揮,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小課堂,又能帶給學生多少對美的感悟和體會呢?劃分文章段落,歸納段落大意,分析句子或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這樣的語文是支離破碎的,何來美感?要想語文恢復到原來美的狀態(tài),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
第一、語文的教學應該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語文是小生活,生活就是大語文?!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生活!可是,我們語文的學習空間卻越來越狹窄,越來越遠離時代、社會、家庭、學校等這些補充和強化課堂習得的“豐富而廣闊的智力背景”,也越來越疏離語文的本質特性,語文成為“強化訓練”,成為“適應性訓練”,成為干癟、枯燥、僵化的閉門造車。什么清風朗月,什么月明星稀,什么落花流水,在學生的眼中無非就是一件件物體,他們會考慮天文、地理等各種原因,但是不會想到語文,更不會想到美。要想讓語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讓語文的美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內心,那么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引領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那他們那僵硬的心靈變得柔軟起來,善感起來。學會觀察,學會欣賞,學會感恩,那時語文課堂會活躍起來,我們的學生也會活起來。
第二、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的涌動著和諧情感的課堂。在高中語文課堂,我們經(jīng)常見到的景象是:老師在講臺上大講特講,而底下的學生早已經(jīng)懨懨欲睡了。不是我們老師講的不好,即使講的再精彩,也很少有人買賬。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扼殺了學生發(fā)言的欲望。當自己的答案被一次次否定時,當自己苦思冥想的結果只換來一頓取笑時,我想無論是誰也會失去繼續(xù)發(fā)言的欲望。另外,現(xiàn)在急功近利的教學模式也讓我們有意無意的獨占了講臺。一面是扼殺,一面是霸占,兩條大棒下去,自然是萬馬齊喑了?,F(xiàn)在,我們煙臺市提出了“和諧高效、思維對話”的課堂模式,我想,這正是針對目前的這種課堂氛圍提出的一種改革方案。讓學生做課堂的主宰者,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我們的課堂成為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講壇,成為各種思維的集散地,而我們教師只做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從散亂的、模糊的思維走向整齊的、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第三、語文的課堂應該是欣賞的課堂、快樂的課堂。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不是字、詞、句的分析,也不是適應性練習、階段性練習。語文的課堂應該是讓學生感到享受與快樂的課堂。只有快樂的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語文的美,才會讓他們的思想在快樂的滋養(yǎng)下甘于去探索美,發(fā)現(xiàn)美。所以,僅限于教材、練習題的課堂顯然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視野,再給他們一片廣袤的天地,任由他們馳騁。也許,他們會發(fā)現(xiàn)鮮花溪流、陽光雨露;也許,他們會走過荊棘坎坷、叢林溝壑。但不管怎樣,他們在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探索的路上會有所收獲,盡管這收獲可能是喜悅的笑臉,也可能是痛苦的眼淚。不管是什么,他們都經(jīng)歷過了,思考過了,對語文和美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這比我們揮舞著教鞭苦口婆心的講解要管用的多。
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是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個學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和良好的思維品質,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歡樂,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獲和提高。當我們把美的教學當做語文教學的要務時,當學生們用快樂的心來學習語文時,我想,我們所期望的百花齊放的春天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作者簡介:孫雪玲,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教師;孫瑛,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