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武
左腳,右腳。感謝父母給了我健全的雙腳,一樣長短,一樣粗細,走起路來,一樣著力,在對稱中得以平衡,在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有了它,我這輩子才天南海北轉(zhuǎn)了一大圈,有了它,喜歡爬山的我,才有緣參拜中外百余座名山。
然而,大凡年輕時喜歡走路,喜歡爬山的人,到了晚年,腿腳都不大利索。比如徐霞客,54歲時雙腳就不能下地,是云南麗江的木府土司派人用擔架把他送回江蘇江陰老家的。比如唐玄奘,晚年躲在小寺廟里潛心譯經(jīng),卻因門外一條小水溝跨不過去,摔倒后沒幾天就圓寂了。聽說,就連年輕時到處攀懸崖采草藥的李時珍,暮年也只能望山而興嘆。
我呢,還算幸運,65歲才開始雙膝發(fā)軟,雙腳發(fā)麻,奉醫(yī)生之命,拄起了拐杖。到了66歲,雖有拐杖助步的我,卻還是在家里摔了兩次跤,且每次摔倒的方向,都和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句一樣:“向左,向左……”到了醫(yī)院,剛把褲管捋上膝蓋,醫(yī)生就發(fā)現(xiàn)我左腳不如右腳粗壯,用醫(yī)學(xué)術(shù)語來說,那就是左下肢開始肌肉萎縮,出現(xiàn)肌無力的癥候……
人,總是在失去某些東西之后,方知它的可貴。比如,我雙腳之間的對稱與平衡。這種對稱,這種平衡,與生俱來,天經(jīng)地義,我平時對此毫不在意,只有到了今天,這才痛切地感受到:平衡,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
當然,左右腳之間的平衡,僅僅只是一種生理平衡,比這更重要的,還有心理平衡。何以別人健步如飛,我獨步履維艱?倘若對此想不開,放不下,終日耿耿于懷,悶悶不樂,郁郁寡歡,忿忿不平,那么,不但康復(fù)無望,更兇險的病魔也就不請而自來了……
記得前些年,溫家寶總理到醫(yī)院看望季羨林時,季老就曾建議說:“和諧社會,除了講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還應(yīng)該講人的自我和諧?!?/p>
按照我的理解,所謂和諧,就是平衡;所謂自我和諧,就是肉體與靈魂,生理和心理的自我調(diào)適,自我平衡。如今,我的左右腳雖然不大對稱,但我的心靈卻再也不能失衡。對待病痛,我應(yīng)該保持一種從容而又平靜,積極而又健康的心態(tài),就像毛澤東所說的那樣,“既來之,則安之”;就像臺灣圣嚴法師所說的那樣,“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我想,這種心態(tài),大概就是自我和諧吧!一個人,對待疾病應(yīng)該如此,對待一切得不到,或得到了又失去的東西,如青春與美貌,名利與地位等等,不也應(yīng)該如此嗎!惟有自我和諧,才能走向與社會、與自然之間更大的和諧。而和諧,不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