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在遙遠的古希臘,偉大的哲人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詳細說出了詩歌與歷史之間的差異。他說“因此,詩比歷史更具哲學性,意義重大,因為詩所陳述的事具有普遍性,而歷史則陳述特殊的事?!比欢谘蜃拥拈L詩《汶川的深度》中,做出那樣的區(qū)分實在是強人所難,也沒有必要。羊子的詩歌以描繪家鄉(xiāng)秀麗的河山和民族悠久的歷史為顯著特征,兩者水乳交融,涇渭難分。但從歷史源流的角度去探究整個民族的變遷,祈望民族的振興是羊子寫詩時的著眼點,也是他詩歌最動人心魄的地方。尋此思路,《汶川的深度》是一首長詩,但它要表現(xiàn)的這一主題和多數(shù)意象早已經在詩集《一只鳳凰飛起來》中突顯,只是更多地融入了家鄉(xiāng)當下的遭遇,在整合的意義上多出一份厚重的力量。
羊子的故鄉(xiāng)就是幾個月前以“5·12”大地震出名的地方——汶川。羊子是土生土長的汶川人,除了短暫的求學和異地的工作之外,如該詩第一章標題所示,一直依偎在微笑群山的懷抱當中。汶川是羌人聚居的地方,羊子是羌族人。因此,對于這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直面與回顧,對于地震所帶來的毀滅性打擊無疑比很多人更具有發(fā)言權。作為詩人,筆自然是他最親密的戰(zhàn)友。他要在《序曲或儀式》里“告白天地”,“以詩歌的名義,或者權利/駐足汶川這片意韻深長的土地/世界與我將同時看見/什么是苦難,什么是幸福”,為此他祈求蒼天和先祖賜予他能量與光輝,喚醒他的性靈與使命,以靈魂的方式抵達“我們”共同的未來。我們知道,儀式是將人與神聯(lián)系起來,互相溝通的一套典禮規(guī)范。開篇如此寫來,不僅向我們道出寫這部長詩的目的,而且將這種目的與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連接起來,預示著《汶川的深度》的立足和將要展現(xiàn)給我們的風格。
羊子對于本民族歷史的書寫幾乎是與渴望世人了解汶川、了解羌族的愿望同步的。在詩篇每一章前,他都要加一個簡短的概述,也可以視作為引言。第一章《群山微笑》,詩人介紹了汶川歷史從四十六億年前地球的形成肇始,山川風物,生化繁衍不息,歷經風霜雨雪、歲月變遷,一直到1950年汶川縣政府的成立,古老的羌族人民獲得了新生并開始飛速發(fā)展。第二章《釋比神鼓》,羊子以羊圖騰、釋比和神鼓作為羌族文化的象征,渲染出獨特而神秘的氣氛。第三章《地震穿心》呈現(xiàn)了八級地震予以汶川的重創(chuàng)和羌族人民堅強自救,書寫出這個民族旺盛的斗志和蓬勃的生命力。第四章《真愛林立》再現(xiàn)的是地震后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子弟兵和全國人民對汶川的人道主義關懷和無私援助。第五章《超越今生》,羊子從春秋代序,日月輪回中思考著羌族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悟出生命的意義依托于超越現(xiàn)狀,通向無限的精神。這些都是羊子在每一章動筆寫詩之前介紹給大家的,即使我們是外族人,即使我們不了解汶川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和文化,讀完羊子的概述或引言,心中都會對所要表達的詩歌內容有一個輪廓性的勾勒和簡單的知識儲備。由此觀之,羊子急切地想將汶川介紹給兄弟民族和世界人民,試圖使更多的人來了解羌民族的偉大與苦難。這不失為讓“一只鳳凰飛起來”的一個途徑,也體現(xiàn)了作為民族文化人的羊子孜孜不倦的追求。
羌族的歷史是古老的,老到距今五十萬到兩百萬年的猿人階段,老到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接踵而至的甘青一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馬廠文化等息息相關(黃奮生《藏族史略》)?!扒妍悾褶D,波光粼粼/是新石器時代的鳥鳴”,用之以通感,前一句是對秀麗風景印象式的把握,后一句交代了時間,分明在說,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岷江文明就踏上了歷史的征程。接下來,對于原始人生活描述是必不可少的——野豬呼嘯,浣熊襲人的處境常使人心驚膽顫,不寒而栗,然而家的溫暖足以驅散繚繞的云霧,足以安撫畏懼的心靈,“月色鋪下來,一天的歸宿/讓火塘的熱情,芬芳/偎依在柔和的干草/大地的力量躬耕激情飛揚/一小塊翡翠臥進一方虎皮/默默傾訴而水乳交融/攥緊手心,說,永遠,啊”?!按簼?,擦著煙云的裙裾飛流而下/甘甜了夏天果酒的醇?!保飺Q星移幾度秋,岷江文明悄無聲息地演進著,發(fā)展著。千百年后,“年輕的禹踏著父親濺血的足跡/懷揣信念與希望的火種/在風雨修飾山河的一個日子/揮手告別石紐山的囑托/迎著岷江滔天的風浪/緊緊攥住涂山女嬌的愛/一手牽著岷江滾滾的怨/闖過生生死死無窮無盡的機關/蕩去盆地澤國的霧瘴,斷開三峽/把雄心勃勃的洪水交給東海/以鼎立九州的神功,告慰上蒼”。大禹治愈泛難成災的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國已是耳熟能詳?!睹献印防镉涊d著“禹生石組,夷人也”的文字。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羌人更是引以為豪。石紐山是傳說中大禹的故鄉(xiāng),“坪上的石刻是雷打不動的記憶”,這里流傳著當年大禹的事跡。禹是古代圣人的象征,是后人難以企及的典范,所以孔子才在典籍中稱“禹是天上的太陽,照亮心扉/禹是十五的月亮,華貴而圓滿”;“受了宮刑的司馬遷誠惶誠恐/面朝南窗,手握巨椽/久久地,對著大禹的故土/不敢輕易落墨”。群山孕育了禹坦蕩的心胸和博大的襟懷,禹給群山增添了無比的威嚴與永世光輝。在今后漫長的歲月當中,雖然群山的微笑和威儀不知吸引了多少遠道而來的足跡和崇拜嘆服的目光,但它的深處卻有著一如既往的世外桃源般的寧靜與安詳,“山的懷抱里都是些可愛的村莊啊”:布谷鳥歡快的歌聲,水浪一般的梯田,多如雨點的牛羊,奔放的羌繡,跳動不息的火塘,永遠年輕的祖母,使人聽之、觀之、感之別有一番美味在心頭?!耙怀垭u天下白”(毛澤東《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汶川上空高高飄揚,汶川走進了社會主義大家庭?!叭荷娇匆娏俗约旱膲櫬洹?,山的大門次第打開。經濟體系發(fā)生巨大變化,“集體勞動,按勞分配/合作社的哨聲撩開生活的面紗之后/是電影,把山外的世界拉近了許多”;意識價值也變了,“熄滅了,火塘里的火焰/出走了堂屋中供奉千年的神位/八仙桌上的上首席也失蹤了/釋比手中響徹天地的鼓聲也寂靜了/房頂上,白石神光也消退了”。羌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迎接他們的是來自東方的~縷又一縷曙光?!搬航吷希粭l嶄新的國道寬闊而平坦”;“蛛絲一樣的電線/網絡了整個的天空和山梁”;“迪斯科與流行歌曲/鍛煉著村莊的筋骨和活力”;“圖書室,活動室,遠程教學點/孵化出新的思維和思路”。山外的世界走近汶川的同時,汶川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像山上裸露的石頭一樣坦蕩著胸襟,實現(xiàn)著與外界的交流,“水蜜桃牽著甜櫻桃的小手/出入市場”;“迎送過往的鳥鳴和陽光/等待盤山而上的專業(yè)鏡頭/和文字需要”;“村莊以光與影的和諧和美好/登上報刊雜志的版面”;“傳說的羌笛在探索中發(fā)現(xiàn)/羊皮鼓聲在釋比手中一一醒來/故事傳說復活在書刊-的心里/蘭香的羌繡,終于走出愛情界限/獨一的美好讓世界愛不釋手/失蹤的云云鞋
回到了深愛的山路/感情興奮點上,山歌撲朔迷離”;“2006年,國家的眼睛終于看見/這個名叫布瓦的黃土群碉”。汶川的歷史源遠流長,像一曲悠遠的羌笛,從古到今,從未停歇,而此刻羌笛的清音正逐漸擴散開去,和外界的樂曲聲融為一體,而澤被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是五音繁匯的聽覺盛宴。
柏拉圖告訴我們,感官是不能把握真理的,靈魂中的理性才是把握對象本質的惟一途徑。因此,且把我們的聽覺收回和羊子一起去領略羌民族文化的內核——釋比文化。延續(xù)至今的釋比文化是羌文化的核心,它通過“釋比”這類人來繼承和發(fā)展。釋比做法事時需要誦經,《釋比唱經》分為上堂經、中堂經、下堂經(上堂是神事,中堂是人事,下堂是鬼事),以古羌語的方式,記載了羌的發(fā)展變遷和文化積淀?!斑诉诉?、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心跳一樣強烈的鼓聲響徹天地的胸膛”。一聲聲神鼓聲——凈化羌民的心靈,溫暖他們的心胸,照亮他們的生活——是生生不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一聲聲神鼓聲——姜維城、成都平原、岷江,時而猛浪若奔,時而溫柔嫵媚——是岷江水亙古不變的性靈;一聲聲神鼓聲——陶罐、玉佩、石錛石斧——是恍若隔世記憶中岷江最早的文明:一聲聲神鼓聲——虎皮,果實,羚羊和人參、神靈——是古老的群山深處琵琶掩面的萬種風情。咚咚咚,咚咚咚,春夏秋冬。咚咚咚,咚咚咚,金色玉米和雪白大豆,超然峻拔的羌碉屹立在群山的懷抱當中。咚咚咚,咚咚咚,火塘、神龕、白石神靈傳承不斷,有始有終。人類通過智慧和汗水創(chuàng)造了思想價值、工藝技術、信仰及行為模式等文化,文化影響著個體和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是一個社會對周圍環(huán)境適應的方式?!叭耍枪穆暤囊环N延續(xù)”,“人,是鼓聲的一種氣息”。關于釋比神鼓的由來,羌人是這樣傳說的:天帝阿爸木比塔的三女兒木姐珠下嫁凡人斗安珠,回家省親時告訴父親人間妖魔橫行,好人遭殃。天帝以慈悲為懷,于是派遣天上的神釋比阿爸木拉下凡,專為羌人驅邪治病。阿爸木拉路過雪山時睡了一場奢侈覺,醒來已是萬年過去,神鼓靠地的一面早已毀壞,所以現(xiàn)在釋比用的都是單面鼓。至于釋比以金絲猴頭為頭飾,跳神時要摹仿猴子跳躍的原因,這就牽涉到當?shù)亓硪粋€民間傳說:仗義疏財,驅鬼治病的“許”在松林里救了一只被獵人繩索套住的猴子。感恩的猴子送給他一本驅除妖魔的經書和一顆紅顏色的珠子,告訴他危難之際就對著珠子呼喊,猴子會應聲而到。年輕人背著經書,在草地上睡著了,一覺起來,發(fā)現(xiàn)經書被山羊吃了,大哭中找來猴子,猴子讓年輕人把山羊皮剝下來繃成一面鼓,驅邪時敲一下鼓,頌一句經書就可以了。過了三年,“許”上山幫老人砍柴,不小心摔下去掛在懸崖的一顆松上,又是神猴救了他,并告訴他在它升天之后,用它留在人間的皮做一頂帽子,尾巴截成三截鑲在帽子上就可以助他驅除妖魔。神話和傳說是羌族人民苦難生活在虛擬世界的折射,體現(xiàn)他們在生產力不夠發(fā)達時渴望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鼓聲是凝固而飛動的歷史,它雕刻著一個古老民族遙遠的記憶:“無窮的鼓聲是一面浩大的鏡子/照見那遙遠的,牧羊青海高地的歲月”,“寧靜如玉的家園,轉眼滅亡/無憂無慮的生活隨即打破/干干凈凈的靈魂,四處飄蕩”,“落腳群山環(huán)繞的土地/安居一樓是圈,二樓是堂/三樓是頂?shù)氖摇?。簡潔的語言精當?shù)馗爬ǔ銮甲灏l(fā)展的歷程,意蘊卻無限。在這里,誰說羊子不是用飽含深情的筆蘸著民族豪放奔騰的血液在回顧歷史呢?羌人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傳說周天子五路大兵討伐商紂就有兩路是羌人組成的軍隊。歷史也是無情的,隨著他們與異族角逐的失敗,逐漸退出中原舞臺,在一方土地中悄然生息。著名的史詩《羌戈大戰(zhàn)》敘述的就是羌人祖先從西北草原遷徙到岷江河谷,打敗當?shù)氐母昊?,從游牧轉向農耕,在此生息繁衍的故事。祭祀是羌族傳統(tǒng)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分為祭神和祭祖。他們不塑造具體的神像,白石泛指各種神靈,神龕、火塘是他們請神用餐的桌子?!胺宽敿{薩供奉的三尊白石神/是始祖木姐珠從天上拋下的大雪山/是英雄燃比娃從天庭盜火的藏火石/是族群打敗戈基人的最好武器”。他們的祭神虔誠而莊重,儀式周全,“頂禮膜拜的羊頭-Z,_k/披掛一匹羌紅,熱血一樣沸騰/盡善盡美,火光一樣赤誠/一個民族穿過歷史煙云/把這崇高的心意敬獻,綿傳下來”。古代的羌民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他們崇拜的神靈多種多樣。其中阿爸木比塔是最高的神靈,相當于漢民族的天帝,擁有無尚的權威和無邊法力,掌管世間萬事萬物;木姐珠是木比塔的三女兒,與野人斗安珠結婚生子,繁衍出羌人:雪隆包神象征著祖先,用來紀念民族大遷徙;此外,羌族神譜中還有著各種自然神,地盤業(yè)主神等。事實上,釋比文化和萬靈論不僅幫助族人詮釋著未知世界,減輕他們的苦難,而且提高了族群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加強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團結。羌族一一個在陣陣鼓聲中繁衍的東方大族——在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正從遠古向我們走來。咚咚咚,咚咚咚。轟隆隆,轟隆隆。古老的神鼓聲怎掩埋得了大地撕裂的巨響?!坝|,電一般席卷而來/洞開地獄之門/將一切吞進深淵/天空,逃得無影無蹤”,“家園顛簸在劇烈的篩動之中”。危險一個連著一個:天旋地轉,滾石雷動,群山下沉;慘象一幕接著一幕:房屋倒塌,老少被埋,血流成河。羊子接著用蒙太奇的手法為我們一一呈現(xiàn)出當時的境遇:焦急的母親冒著生命危險跑回家挽救自己的孩子;驚恐的牧羊人在飛石中自救與回村救人;臨危不亂的老師組織學生逃走,舍命保護學生;堅強勇敢的學生義無反顧拯救同學?!坝晔潜瘹g離合,雨是一生過錯”(海子《我請求:雨》)。滂沱的大雨仿佛是地震的幫兇,試圖掩蓋著滿目瘡痍的慘狀。它沖刷著搖落得破碎的山體,正如沖刷著簡易棚下一家家人破碎的心。姜維城——th民江口升起第一縷炊煙的地方,“西蜀輝煌最堅實的支撐”倒下了。文明的摧毀使詩人痛心疾首,“深深地跪下去/我把一腔熱血,一生勤勉/跪給布滿群山的祖先心愿/跪給山河重生的明天/跪給鳳凰涅桀的汶川”。震中映秀死了,農夫死了,少先隊員死了,小鳥死了,梯田死了,青春的夢想死了,等待與呼喚死了……雨不停地下著,余震不斷,“任何的庇護都被捏碎/所有殘忍一起登場/潮水一般的狂囂/從靈魂身上碾過來,碾過去/啃嚙著絕望/黑色獠牙發(fā)出攫取之光”,此情此景怎一個“恐怖”了得?!耙粋€個具體的家死了”,想象在這里得到極大的擴充,羊子不僅將抽象的語詞感官化,而且不忘呈現(xiàn)具象,情態(tài)逼真地為我們描繪了當時的狀況?!疤烊粲星樘煲嗬?,人間正道是滄?!?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汶川城鎮(zhèn)痛苦倒地的同時,良知與道義立刻站了起來,民眾之間的患難真情閃耀著熠熠的人性光輝。中共汶川縣委和人民政府挺身而出,立即啟動一級應急預案,成立汶川縣抗震救災指揮部。他們分頭疏導、搜救、搶險,“讓汶川每一塊孤島/不孤立,不死亡,不沉淪”。即使大地讓余震控制,群山被魔鬼
附身,英雄們始終冒著槍林彈雨般的危險挺進。消毒、包扎、治療、輸液,醫(yī)療人員沒有一分一秒的停歇;轉移,安撫受傷的心靈,救護人員沒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在他們不遺余力的奮戰(zhàn)下,城區(qū)四萬人得到保衛(wèi)。“然而,巨大的損失/無可挽回地重創(chuàng)了汶川”,數(shù)以萬計的生命,數(shù)以千萬計的財產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停水、停電、停氣,交通阻塞,“汶川痛了/即使天空還要蔚藍/春天還會到來/汶川哭了/即使祖國的目光滿含深情/汶川痛了/即使海內外的愛心殷切綿長/漫長的三分鐘/揮之不去靈魂深處的痛”。但汶川人自有汶川人的性情。過去,在異族的逼迫下,羌人英勇的祖先從沒放棄任何生存的希望,多方輾轉,用智慧和心力在群山深處扎起一座座高碉。今天,他們英勇的兒孫在大災中直起的脊梁也會像地震中不倒的羌碉一樣挺拔。他們“邁著走過懸崖峭壁的腳步/爬上樹,將五月的櫻桃/從災難手中奪下來/迎著晨光,抖落傷痕/走進余震不斷的家園/翻動破碎的心血/請生活回家”。自從地球上有了人類以來,災難就沒有停止,人類與之的斗爭也沒有停歇過。災難是慘痛的,但它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生命力的試金石。不屈的精神滲透進曲折發(fā)展的人類歷史,我們相信汶川的明天會多出一份豐厚的內涵美和人文美。因為,美好的東西不會消逝,不久的將來,汶川冰一樣凝固的苦難歷史最終會像花一樣地重開。
不惜以羌族同胞的血淚為代價,災難之神還在威風八面,愛的女神健步如飛引領著億萬中國人民的關懷,火速增援,與余震、滑坡、堰塞湖展開殊死搏斗。汶川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黨、政、軍、民/手挽著手,目光炯炯/十三億顆中國心匯成一條河”。大地咆哮,大雨傾盆,岷江滾滾,然而自然的災難恐嚇不住血脈相連的同胞情誼,擋不住比地震更猛烈的眾志成城;擋不住比大雨更盛大的人間真情:擋不住比岷江水更泛濫的仁愛之心。年輕的軍人咬緊牙關第一時間趕到,“在統(tǒng)一的旗幟和口令之下/青春的血肉之軀/從流沙飛石的山河中/踩出一條秋千一樣晃蕩/意志一樣堅定的小路”,“在哀鴻凄厲的悲聲中/震后的映秀,垃圾場一樣/擠滿每一個中國軍人/遠道奔撲而來的熱血胸膛”;滿臉慈祥的溫家寶總理乘坐直升機降臨在廢墟之上,“每走一步,總理都殷殷切切/把祖國的關懷和黨的光芒/播撒在這片受難的土地/每看一眼,總理都滿含深情/把人間真愛和不屈的信念/種植在這塊滿目瘡痍的土地/在浪濤咆哮的岷江邊/溫家寶總理跨上震裂的斷橋/穩(wěn)穩(wěn)地走過去”;志愿者懷揣家鄉(xiāng)父老的囑托和勇敢的心來了,“闖過饕餮的江聲/踏過滾石翻飛的流坡/太陽一樣出現(xiàn)在雁門鄉(xiāng)白水寨/還未散去疲憊和汗水的溫度/稚嫩而赤誠的肩背上/早已安全著/羌族阿媽戰(zhàn)栗的身心”;敬愛的胡錦濤總書記在百忙之中心急如焚,“忘卻了個人安危,他來了/他帶著黨和國家的力量/他帶著中華民族堅貞的信念/從東方大地最神圣的地方走來/五千年燦爛文化盛開的偉大復興/向著余震繼續(xù)蹂躪汶川的方向/胡錦濤總書記十分揪心地來了/穿過驚濤駭浪的塌方路段/越過一座座臨時架設的便橋/闖過一道道張牙舞爪的幽幽隧洞/撕開滿山的塵土煙瘴/總書記堅強的身影抵達漩口鎮(zhèn)”;解放軍“擎天柱一樣,撐起廢墟的脊梁/這些十八九歲二十歲的鋼鐵意志/撐起了汶川最躁動的日日夜夜”,帳篷來了,安置點建成了,阻塞的山路打通了,牛奶餅干送來了;潘基文秘書長抱著人道主義情懷來了,“在深山中淚流滿面的映秀小鎮(zhèn)/代表聯(lián)合國的心愿/仁愛的秘書長深深地低下頭/為大自然殺戮人類而悲切/為一萬多遇難者默哀/向所有幸存的人祈禱,祝福/向英勇的中國人民獻上最崇高的敬意/為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而感動/為中國政府及時有效的救援而敬佩”。生命的孤島一次次出現(xiàn)生命的奇跡,一幕幕出現(xiàn)感人的場面。“在天安門親切的注視之下/四分五裂的山河開始凝結,團聚/新汶川在祖國溫暖中獲得孵化/火鳳凰一樣通紅,含夢高歌/徹底痛苦,決絕而輪回”。羊子的詩歌是寫實的,在這里,他毫不吝惜自己的筆墨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險象環(huán)生的畫面;羊子的詩歌也是抒情的,憂傷是他詩歌的一貫基調。此處,他深深地表達著對侵襲同胞生命的災難感到的痛苦和對英雄們無私援助的崇高敬意。因此,不用我們去刻意評價,現(xiàn)場感和血肉感使我們身臨其境。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居安思危,探索生命的意義是我們作為人所應該努力的方向。多少年以后,當那些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淡出我們的記憶,審視羊子的詩歌,我們一定能再次體會到自然、歷史、人性帶給我們的一份警戒與希望,厚重與積淀。
詩到最后,羊子仍不忘對羌族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作出自己的思考?!熬瓦@樣,堅決而別無選擇/我們被大自然所創(chuàng)造/磨礪,強大或淘汰/有生那一天就注定了堅強/龐大,選擇,適應/天人合一地輪回/生命在于過程/結局是另一形態(tài)的開始”?!疤烊撕弦坏妮喕亍保前。瑥墓诺浇?,人類都無一例外地處在自然的懷抱與掙脫這種束縛的矛盾中繁衍生息。自然不是外在于人類,與人類對立的,而是與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互為影響。在長期與自然相處之中,我們認識到自然規(guī)律,并認識到這種規(guī)律與人類社會是一體相通的,所以我們常對自然采取一種主動順應的態(tài)度,“所有物質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無所聞你死我活/所有的心血都流向明天/流向未來/流向夢想托舉的新世界”。然而,主動順應并不意味消極對待,“智慧創(chuàng)造人類世界/人的膽魄超越有限的時空”,人生的全部意義或許就在于不斷挑戰(zhàn)自我、超越現(xiàn)實、開拓創(chuàng)新,在歷史演進中實現(xiàn)個體的人和他所處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眰€體發(fā)展的過程如此,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也是這樣,“每前進一步,人類都帶著血傷/帶著一切生物所有的優(yōu)勢與宿命/每一次呼吸都飽經滄桑/每一次飛躍都高舉勝利的旗幟/強悍橫掃一切阻障/當海風梳理遠眺的目光/天地之間/微笑著一代代繼往開來的人生”。伽達默爾啟發(fā)我們,“歷史理解的真正對象不是事件,而是事件的‘意義?!睔v史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由斷裂的層面拼湊和組合起來的,它是連續(xù)性和非連續(xù)性的有機統(tǒng)一。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歷史長河的瞬間當中,瞬間不是一個固定的點,它繼往開來,不斷地超出自身。無可否認,“5·12”是一個巨大鴻溝,它給我們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成為人類災難史上揮之不去的陰霾,但是有一種雄奇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著我們,使我們不能過多沉浸于過去的苦痛,停止攀登的步伐,那就是通往無限的生命力,那就是永動的精神。希望是痛苦與幸福、黑暗與光明的轉換,所以一次希望就是一場不平靜的戰(zhàn)斗,康德這話說得多好,“是的,火焰中奮飛的鳳凰/與世界友愛,民族情感緊緊相連/與國家胸懷一起呼吸,共同發(fā)展/汶川精神煥然,走出悲傷/每一分每一秒都渴望奪目
璀璨/每一村每一鎮(zhèn)都釋放不凡的氣度/緊握時代脈搏/在文明的濤聲中/披掛揚帆,駛進碧海藍天?!便氪ㄔ跒暮箝_始重建,古老的山村又恢復了往日的樂觀。精神傳承,通往無限,這是人區(qū)別于一般動物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合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古往今來歷史的合一;只有這樣,靈魂才能在軀體的不斷腐朽中實現(xiàn)飛升和躍遷。這也許就是羌族英勇的祖先,乃至我們中華民族所有仁人志士努力思考,不懈追求的方向所在。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大禹治水,“族群的靈魂從未來的五千年/飛翔而來,越過心血溫暖的高度/帶著無限仰望的追思和尋覓/今生一樣飛進我的肉體/與我的靈魂合二為一”,羊子也于此自然而然得出他的結論:靈魂永生。
《汶川的深度》由五個章節(jié)組成,但它們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條內在的歷史線索貫穿。也就是說羊子詩歌的最大特色在于歷史性地為我們書寫著汶川發(fā)展變化的精神風貌。在歷史長河中,汶川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理風貌,而且孕育出豐富的人文內涵。詩歌的第一章可以視為羊子對汶川和羌民族歷史的闡述,第二章則是給我們介紹歷史的積淀——文化,第三章和第四章寫當下發(fā)生的震撼人心的大事,最后一章是為思索歷史,展望未來。值得注意的是,羊子對于歷史、文化發(fā)掘的敘述是詳略得當,張弛有度的。他以近期發(fā)生的“5·12”大地震為契機,上下求索——溯源歷史,思考未來。對遙遠歷史的陳述,他相對較多地述說了新石器時代岷江文明的肇始、英雄大禹的功績和新中國汶川方方面面的變化,至于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釋比文化展現(xiàn)給我們的則是崇尚“萬靈論”的羌族人民特殊的宗教儀式和一顆顆樸實而感恩的心。而對“5·12”地震的全程發(fā)展羊子專門用兩個章節(jié)進行重點描繪,想象性、選擇性地再現(xiàn)了從地震發(fā)生到援救工作展開的感人場面。不僅如此,他還運用多種手法,運用色彩鮮明的動詞和形容詞調動我們情感,在描繪災難造成的緊張場面和慘痛狀況的同時,插入人間的溫暖與真情,使緊張的氣氛得以舒緩,使慘痛的心靈得到撫慰。因此,詩到這里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紀實文學和詩歌抒情的有機融合。從歷史發(fā)展的大視域來看,一方面,“5·12”地震中汶川人民延續(xù)了羌族祖先與艱難困苦頑強斗爭,不輕言放棄的精神傳統(tǒng);另一方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同胞情誼告訴我們,各民族之間相互傾軋、損人利己的災難歲月早已宣告結束,我們有一個具有空前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社會,我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當下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繁榮富強。然而,人類發(fā)展的歷史畢竟不是一帆風順。應該通過什么途徑保障社會的進步,這當然需要有識之士不斷地思考,也需要有志之士永久地憧憬與追求。詩歌中展現(xiàn)的結論是繼承人類祖先永不屈服的靈魂和勇攀高峰的精神。從災難中超越出來,信心百倍地建造自己更加美好的家園,而我們的子孫又星火相傳地從我們的精神中汲取養(yǎng)分,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階段發(fā)展。以上觀之,《汶川的深度》終究是在書寫歷史,汶川的深度就是歷史的深度。伽達默爾認為,歷史研究的最高目標是追尋人存在的意義。這難道不可以視作對羊子詩篇蘊涵最精煉的概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