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文提供的課例體現(xiàn)了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積極互動,多元對話,共同創(chuàng)造,不斷生成的課堂閱讀有效教學。
一、“對話”是一種教育情境,能喚醒學生的潛能與智慧
課程標準用“對話”界定閱讀教學,意味著人格對等基礎上的靈魂交融,意味著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欣賞?!捌降葘υ挕辈坏珣蔀榻逃煌囊环N手段,更應成為一種和諧的教育情境。閱讀教學中的對話不僅需要清晰的表達,還需要專注的傾聽,它是雙方共同在場、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互動過程。請看特級教師薛法根執(zhí)教《雪兒》的導入片段:
師:每個人都有姓名。我姓薛名法根,叫“薛法根”(書寫在黑板上)。念念老師的姓名,有什么感覺?
生:念起來有點拗口。
生:好像很生硬。
生:我覺得不好聽,怪怪的。
師:看起來,大家都不喜歡我的名字,但我很喜歡,因為是父母給我起的,包含著他們對我的愛。我不但喜歡,而且還很自豪!說說你的姓名。
生:劉詩穎。
師:一個悅耳的名字。
生:金陽。
師:多么響亮的名字!
生:晏陽天。
師:“艷陽天”?充滿詩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艷陽天”。其實,每個名字后面都包含著父母親人對你們的殷切期望、美好的祝福、無限的關(guān)愛。再來念念這個名字,你又有什么樣的感受?(板書:雪兒)
民主與平等,正是對話的土壤和空氣。在以上教學片段中,薛老師首先把自己的姓名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品頭論足,這個頗具“親民”色彩的情境,大受學生歡迎。接著,讓大家各自說說自己的姓名,教師及時風趣點評,發(fā)現(xiàn)每個名字里都包含著期望、祝福、關(guān)愛。課堂洋溢著“零距離”的平等、和諧氛圍,對話的空氣多新鮮哪!同時,那一句“再來念念這個名字(雪兒),你又有什么樣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文本,與《雪兒》的精神“對話”的展開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順暢多了。
二、“對話”是一種交流平臺,能促進學生主動閱讀與品味
文本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是師生都必須認真對待的認識對象和對話伙伴。但師生不是被動地感知、接受文本,而是通過自主、深入地閱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文本融為一體,把作者在文本中反映的思想進行系統(tǒng)歸納整理后內(nèi)化為自己的認識,而后通過“對話”的方式與人交流。請看筆者執(zhí)教《鳥島》的兩個片段:
片段一
師:(板畫稀稀拉拉的鳥窩)老師這樣畫鳥窩行嗎?請你先認真讀一讀課文,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覺得這樣畫不行,因為書上說鳥窩是“一個挨著一個”的,不是離得那么遠的。
師:你讀書真細心,鳥窩“一個挨著一個”,那該怎么改呢?請你來試一試。
(學生改畫。)
師:鳥窩一個挨著一個,真多呀!再讀一讀課文,誰來接著評?
生:我覺得這幅畫還得改,那些鳥窩雖然已經(jīng)挨在一起啦,可還不能表現(xiàn)多,書上還說鳥窩是“密密麻麻”呢!
師:“密密麻麻”,就是好多好多的鳥窩,我再添一些吧。(教師添畫)這樣可以了嗎?
生:差不多了。
師:這里一堆,那里一堆,隨外可見大大小小的鳥窩,真是“密密麻麻”。
師:(指圖)看,這就是密密麻麻、一個挨一個的鳥窩,真是鳥島的一大奇觀。讓我們連起來讀一讀“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
片段二:
師:鳥島上有鳥兒、有鳥窩,當然還會有鳥蛋!鳥蛋該怎么畫呢?要想畫得準確,就必須用心地讀一讀這一句話。(學生認真讀句子:“窩里窩外,到處是玉白色、青綠色的鳥蛋?!?
師:準備好了嗎?誰來試一試?
(學生按自己的理解自由畫鳥蛋。)
師:(即興采訪)請問這位小畫家,你為什么畫這么多鳥蛋呀?
生:因為鳥島上的鳥蛋很多很多。
師: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書上不是說“到處是鳥蛋嗎”?我畫的還遠遠不夠呢!
師:不錯,讀得好、說得好、畫得好!再請問這位小畫家,你怎么把鳥蛋畫在地上了呀?
生:因為書上說“窩里窩外”都有鳥蛋。我想,肯定就是鳥蛋太多了,窩里都放不下了。
師:體會得真不錯。再請問這位小畫家,你怎么會想到用綠色的粉筆畫鳥蛋呀?
生:我……我隨便拿了一支筆……
師:是這樣呀!其他同學有什么看法?我們一起讀讀句子,找找答案。
生:哦,我明白了,鳥蛋有的是玉白色的,有的是青綠色的。
師:終于讀懂了,不容易??磥磉@位同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鳥蛋的世界。(齊讀:“窩里窩外,到處是玉白色、青綠色的鳥蛋?!?
“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著一個。”
“窩里窩外,到處是玉白色、青綠色的鳥蛋?!?/p>
多簡單的兩個句子,多有趣的兩次繪畫,多有深意的師生文本對話,多有個性的詞語解讀,這就是人文的課堂,這就是有效的對話式學習。為了讓學生讀懂“鳥窩多”,教師故意畫出了稀稀拉拉的鳥窩,引導學生讀書評畫,就在讀讀評評的過程中,學生感悟到“密密麻麻”“一個挨著一個”這樣生動形象的描寫。為了體會“鳥蛋的多”,教師鼓勵學生先默讀文本,再外化為自由涂鴉,而后即興采訪道出真諦,對“到處”“窩里窩外”“玉白色、青綠色”等詞的理解品味也就融入其中,學生在讀讀、畫畫、說說的過程中輕輕松松讀懂了鳥蛋的色彩及不計其數(shù)。教學中的兩次繪畫,學生經(jīng)歷了獨立閱讀文本、自主思考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多次與教師、文本進行有效對話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多次對話,咬文嚼字、品詞析句,既感悟到了文本語言的獨特魅力,又感受到了文本內(nèi)容的豐富多彩及作者的思想情緒。
三、“對話”是一種激活方式,能引領(lǐng)學生不斷超越與創(chuàng)新
葉瀾教授說過,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變成生命的涌動。要想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就必須經(jīng)歷多元“對話”,共同體驗感悟、理解、超越和創(chuàng)新的愉悅。在參與“對話”的過程中,教師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寬容,給學生一個自我發(fā)展、自我提升的空間;學生“潛心會文本”,靜心閱讀,積極探究,敢于創(chuàng)新,放飛自己的想象,舒展自己的靈性。請看筆者執(zhí)教《雨鈴鐺》的片段。
師:小雨點除了招呼小燕子,還會招呼誰呢?
(出示桃樹、小草、青蛙等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表演。表演中,相機引導學生說出春天的特點,感受春意融融的景象。)
師:在表演中,有些同學說出了詩一般的語言。看來,寫詩一點也不難哦!請你也來當小詩人,仿寫詩句“它在招呼……”
生:它在招呼小草,快快長出新葉。
師:不錯!老師幫你換幾個字,讀起來是否更順口:它在招呼小草兒,快快發(fā)芽長嫩葉。
生:它在招呼小草兒,快快發(fā)芽長嫩葉。嗯,好像更有詩的味道了!老師,謝謝您!
生: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出來和我玩。
師:青蛙原來在冬眠,現(xiàn)在被春雨喚醒了,該干什么呢?你再想想,怎樣說得更有趣一些?
生:(略作思考,高興地說)它在招呼小青蛙,快快醒來捉害蟲。
生:它在招呼桃樹,快快開花結(jié)桃子。
師:都想吃桃子了,可沒那么快吧!桃樹開花了,粉紅一片,像什么呀?試著改改。
生:老師,我來幫他改。它在招呼大桃樹,快快開花露笑臉。
(師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這一教學片段,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將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溝通,將呆板的句式訓練融于生動有趣的對話情境,巧妙實現(xiàn)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轉(zhuǎn)換和對文本的超越。在充滿濃郁的創(chuàng)新氣息的課堂上,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劉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