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嬋娟
摘 要:教學情境設計是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之中。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出良好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教學情境設計 營造氛圍 激發(fā)學習興趣 提升綜合素質
新一輪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變化,要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出良好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下面結合實例,淺談數學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的一些方法。
一、改變學生角色教學情境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基本上是灌輸式的講授法,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聽講、模仿、記憶、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因此,這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強化儲存的過程,學生的角色是被動的學習者。對于抽象程度很高的數學學習來說,這樣一種數學教學活動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抑制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使學生覺得數學枯燥無味,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心理,認為學數學就是做題,沒有什么用處。
例:《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學情境設計:
這節(jié)課的內容極為抽象,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知識,并真正提高應用能力,我通過改變學生的角色,讓兩名學生參加一項活動:我給學生甲一個物品的價格數據(單位:元,取整數),并在課堂上宣布了物品的價格范圍100~200元,讓學生乙猜出該物品的價格,直到猜對為止,要求學生乙報猜的次數越少越好,并讓全班學生喊出學生乙報猜的次數。其過程是學生乙先說出自己的估計,學生甲提示他的回答與正確答案相比是“高了”還是“低了”,然后學生乙繼續(xù)估計,學生甲再提示,直到學生乙猜對為止。
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導入新課內容,改變了學生作為被動學習者這一角色,把枯燥死板的數學學習過程變?yōu)橹鲃拥膶W習過程。
二、問題教學情境
問題教學情境,是指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設置問題,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教學情境。課堂上,教師設計問題情境,能使學生通過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積極的心理滿足,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
例:《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的教學情境設計:
提出問題:甲、乙、丙三人分別參與三個不同的投資方案,甲每天得到回報是40元;乙第一天得到回報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報10元;丙第一天得到回報0.4元,以后每天的回報比前一天翻一番。投資一個月,猜想一下,誰得到的總回報最多?
由于問題富有趣味性,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憑自己的直覺猜測結論。我及時點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通過設計問題情境導入新課,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一開始就對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自覺地啟動積極的思維,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直線上升”和“指數爆炸”的含義。
三、開放式教學情境
教材中有些概念和例題內涵非常豐富,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內容設計開放式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
例:講完“已知正三角形ABC的邊長為a,那么三角形ABC的平面直觀圖三角形A1B1C1的面積是多少?”這道題目之后的教學情境設計:
我給出示范,把題目稍改了一下,變成:已知三角形ABC的平面直觀圖三角形A1B1C1是邊長為a的正三角形,那么原三角形ABC的面積是多少?然后啟發(fā)學生根據這道題目的特征,從各個不同側面分析、觀察,改變條件或結論,引申出新的題目。學生積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
學生甲:正三角形與它的平面直觀圖面積之比為多少?
學生乙:正方形ABCD邊長為a,那么正方形ABCD的平面直觀圖A1B1C1D1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丙:四邊形ABCD的平面直觀圖A1B1C1D1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那么四邊形ABCD的面積是多少?
……
通過設計開放式教學情境,不僅能彌補學生習題發(fā)散訓練的不足,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四、合作學習教學情境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例:《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分布》課后習題教學情境設計:
這節(jié)課的課后習題大多數是提供了幾十個樣本數據,要求學生作出樣本的頻率分布表、頻率分布直方圖、頻率分布折線圖等。由于數據多,完成工作量大,且頻率分布表的組數確定會因組距確定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答案。如果教師按照傳統(tǒng)習題的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做題,然后校對答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不能很好發(fā)揮,而且完成這樣的一道題目單靠一個人去做要耗費20分鐘左右,課堂教學效果非常不明顯。
教學情境設計:以同桌3人為一組,要求小組在10分鐘之內完成規(guī)定的題目,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情境。學生頓時投入到緊張的合作解題中,連平時不愛學習的學生也活躍起來,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和小組其他同學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須為學生作咨詢和指導。10分鐘過后,讓一個小組主動到黑板板書答案,其他同學檢查板書答案。板書完成后,由一個小組對板書答案進行校對、分析,提出意見。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情境真正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尊嚴,使之產生“我要學”的強烈愿望。
當然,設計教學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教師能認真鉆研教材,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一定能設計出許多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逐步讓學生形成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逐漸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從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本領,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嚴土健,張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2004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劉紹學.《數學①必修A版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聞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