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英
[摘要] 目的:對我院2008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進行分析,了解我院2008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情況,以提高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2008年共收到報告35份,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藥物為抗菌藥,占總報告數(shù)的48.6%,其中,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占抗菌藥的52.9%;中成藥占總報告數(shù)的31.4%。我院2008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以住院患者為主,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藥物以抗菌藥、中成藥為主,沒有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事件,大部分可以治愈,絕大部分對原疾病的治療影響不大,不良反應主要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主要不良反應癥狀以皮疹多見,藥品不良反應關聯(lián)性評價以“很可能”為主。結論:必須加強醫(yī)務人員有關藥品不良反應知識的培訓,對抗菌藥、中成藥的使用進行重點監(jiān)測,對年齡、給藥方式、遺傳等易感因素足夠重視,提高門診患者的報告率及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水平。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8(b)-112-02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1]。藥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遺作用、變態(tài)反應、繼發(fā)反應、特異質反應、藥物依賴性、致癌、致突變、致畸作用等[2]。它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已日益受到醫(yī)務工作者的重視,并成為當今藥物流行病學研究的重要內容[3]。為做好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工作,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情況,本文收集2008年1~12月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各科室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共35例。
1.2 方法
按照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網(wǎng)提供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表的項目設置,對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民族)、報告科室、過敏史、用藥情況、程度、轉歸、對原疾病治療的影響、主要不良反應癥狀、關聯(lián)性評價等項目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
2.1.1 科別只有1份報告來自門診患者,其他均為住院患者。
2.1.2 性別比藥品不良反應的男女患者比例為15∶20。
2.1.3 年齡分布1~18歲10例,19~40歲9例,41~60歲5例,60歲以上11例。
2.1.4 民族漢族34例,壯族1例。
2.1.5 家族過敏史有家族史的2例,無家族史的13例,家族史不詳?shù)?0例。
2.1.6 個人過敏史有過敏史的4例,無過敏史的19例,過敏史不詳?shù)?2例。
2.1.7 狀態(tài)新的6例,一般的29例。
2.1.8 轉歸治愈31例,好轉4例。
2.1.9 對原疾病治療的影響不明顯的34例,病程延長的1例。
2.2 藥物情況
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藥物中,抗菌藥17例,占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總數(shù)的48.6%,其中,頭孢菌素類9例,氟喹諾酮類4例,林可霉素類2例,阿奇霉素1例,氯霉素1例。另外,中成藥類11例,占31.4%;生物制品(肽類)類3例,占8.6%;其他化學藥品4例,占11.4%。
2.2.1 給藥途徑引起不良反應的藥品有3例是口服給藥,其他32例為靜脈滴注給藥。
2.2.2 主要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2例,皮疹兼胃腸道反應1例,過敏樣反應2例,寒戰(zhàn)1例,先高熱后寒戰(zhàn)3例,暈厥1例,發(fā)熱2例。
2.2.3 并用藥物有7例有并用藥物,有1例懷疑為多種藥物聯(lián)用。
2.2.4 關聯(lián)性評價肯定4例,很可能18例,可能13例。
3 討論
我院雖超額完成市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所交給的任務(市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規(guī)定的任務為25例,我院共上報35例,完成率為132%),但作為一家綜合性二甲醫(yī)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例數(shù)仍偏低,說明臨床上醫(yī)務人員對藥品不良反應重視不夠,必須加強其有關藥品不良反應知識的培訓,提高醫(yī)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水平。
引起藥品不良反應的藥物中,抗菌藥占報告總數(shù)的48.6%,與魏祖珊等[4]報道基本一致。其中,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占抗菌藥的52.9%,中成藥占總報告數(shù)的31.4%。在我國,抗菌藥物和中藥注射劑大量出現(xiàn),這兩類藥物的使用日益廣泛。由于生物和中藥制劑組方上的復雜性,以及有效成分多為大分子物質,在臨床應用時往往易產生過敏反應,甚至發(fā)生過敏性休克、死亡[5-6]。因此,有必要提醒醫(yī)務人員和患者提高警惕,認識到生物和中藥注射劑不但可以致敏,而且出現(xiàn)率不低,在使用時要重點監(jiān)測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從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科別可以看出,門診的報告比較少,但并不等于沒有,這與門診患者流動性大有關。門診患者就診完便離開了,服藥后發(fā)生的藥品不良反應若輕微、可忍受,就不會到醫(yī)院;嚴重者雖到醫(yī)院,但因各種信息特別是藥品信息如藥名、批號等不易收集,從而造成報告困難。所以藥房在發(fā)藥時應將易發(fā)生藥品不良反應的藥品信息特別交待患者,服藥后若有不適,應及時帶上所服的藥物到醫(yī)院就診,以便及時處理和上報。
從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年齡分布上看,0~18歲和60歲以上的患者占60%;給藥途徑以靜脈滴注為主;聯(lián)合用藥與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也有一定關系;有家族、個人過敏史的患者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梢娝幤凡涣挤磻c諸多因素如年齡、給藥方式、遺傳等易感因素有關。我院藥品主要不良反應癥狀以皮疹為多見,其他反應有高熱、寒戰(zhàn)、發(fā)熱、胃腸道反應、過敏樣反應、暈厥等,但程度較輕,沒有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發(fā)生,且在抗過敏和對癥治療后,88.6%的患者能治愈,11.4%的好轉。對原疾病的影響方面只有1例患者延長原疾病的病程。在藥品不良反應關聯(lián)性評價方面,判定為“很可能”的占一半。
總之,必須加強醫(yī)務人員有關藥品不良反應知識的培訓,臨床上應對抗菌藥、中成藥進行重點監(jiān)測,對年齡、給藥方式、遺傳等易感因素引起足夠重視,提高門診患者的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率,提高醫(yī)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水平。在臨床用藥過程中,對引發(fā) ADR的危險因素,如特異性體質、藥物過敏史、過敏性疾病、肝臟疾病、藥物特點、藥物間的交叉過敏與多價過敏、藥物的雜質、給藥途徑、用藥劑量、溶媒選擇及溶媒用量等,應認真進行了解,以合理用藥,盡量避免 ADR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楊秋敏.抗生素藥品不良反應[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12):107-109.
[2]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32.
[3]申國慶.從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談臨床用藥監(jiān)護的重要性[J].江蘇藥學與臨床研究,2006,4(1):49-50.
[4]魏祖珊,羅衛(wèi)國,吳志堅.我院164例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報告分析[J].抗感染藥學,2006,3(1):40-41.
[5]蘇世奇,段虞珍.中藥不良反應文獻調查分析[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2,12(17):72-73.
[6]滿瑩,許貴軍,隋金婷.常用中成藥的不良反應[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7):93,6.
(收稿日期: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