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是西方中世紀以來歷久不衰的詩體之一,是西方抒情詩的重要形式,它在意大利、英國、法國等國家都曾成為風靡一時的詩歌形式,并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對中國新時期以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將分析最初確立意大利十四行詩規(guī)范的詩人彼特拉克的詩歌創(chuàng)作,結(jié)合其十四行詩的代表作《歌集》(Song Book)進行研究。
弗蘭齊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
)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被公認為是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史稱文藝復興第一人。彼特拉克熱愛古希臘、羅馬文化,他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開創(chuàng)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風,因而被稱為第一位人文主義者;在詩歌寫作上亦成就卓著,是當時意大利甚至全歐洲最杰出的詩人。[1]
彼特拉克在十四行詩方面成就尤高,他使這種詩體臻于成熟與完美,因而意大利十四行詩(Italian Sonnet)又被稱為“彼特拉克體”或“彼特拉克十四行詩”(Petrarchan Sonnet),曾因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而在羅馬與巴黎獲得“桂冠詩人”的榮譽,并被稱為“意大利詩歌之父”。他的詩謳歌愛情,渴求現(xiàn)世幸福,贊美大自然,表現(xiàn)人在肉體與精神方面的雙重幸福,音韻典雅,結(jié)構(gòu)嚴謹,語言優(yōu)美,韻味雋永,在內(nèi)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意大利乃至歐洲抒情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英語中十四行詩為sonnet,來源于意大利語sonetto,而sonetto又來源于普羅旺斯語sonet,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十四行詩的起源。十四行詩最早產(chǎn)生于意大利,它是13、14世紀意大利最流行的一種抒情詩體。隨后但丁(Dante Alighieri)在詩集《歌集》中,采用了十四行詩的藝術(shù)形式,描寫對貝亞特里奇的愛情,情感真摯,風格高雅,音調(diào)鏗鏘,豪放中見婉約。
彼克拉克是最早的著名十四行詩人,《歌集》是他的代表作,《歌集》包括詩歌366首,其中317首是十四行詩,主要表現(xiàn)詩人對勞拉的愛。1927年4月6日,23歲的彼特拉克在法國南部阿維尼翁(當時教皇所在地)的圣克萊爾教堂遇到一位名叫勞拉的美麗少婦,她是一位騎士的妻子。她的圣潔與仁愛,使詩人感到了有生以來“第一次甜蜜的憂郁”,對她一見傾心。赤誠之愛從此成為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動力,他開始寫詩贊頌勞拉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表現(xiàn)自己對她的繾綣深情。1348年4月6日,橫掃歐洲的大瘟疫(黑死病)奪去了勞拉的生命,詩人聞訊后不勝悲慟,無限的哀悼凝結(jié)成一首首凄婉的詩歌,四十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后來匯集成《歌集》。
彼特拉克在《歌集》中采用的主要詩歌形式是十四行詩,他的十四行詩組詩《歌集》(Song Book)奠定了意大利十四行詩的基本形式和題材。彼特拉克少年時代曾旅居法國南部普洛斯旺多年,深受當?shù)仳T士抒情詩歌和民間文學傳統(tǒng)的熏陶。當?shù)卦娙擞纸行幸髟娙?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篇,為的是要伴以樂器到群眾中演唱,所以對音律、韻律、節(jié)律要求比較嚴謹。這對彼特拉克在創(chuàng)作十四行詩體時有很大影響。彼特拉克創(chuàng)作的十四行詩語句整齊,短小精悍,格律嚴謹,極富音樂性。形式上一般分為一個8行詩(octave)和一個6行詩(sestet)兩個部分,每行為十一個音節(jié)。前八行的押韻格式為abbaabba,這種韻式(abba)稱為吻韻(kissing rhyme),即一、四、五、八行押a韻,韻腳相同;二、三、六、七行押b韻,韻腳相同,使這八行詩節(jié)形成統(tǒng)一的節(jié)奏,在第四行末尾有短暫的停頓,在第八行末尾有明顯的停頓,詩的思想和節(jié)奏此時都達到高潮,然后漸漸回落。后六行押韻格式較多,常見的有三種:cdccdc 、cdcdcd 、cdedce,這種韻也稱為鏈式韻(chained rhyme)。詩歌的兩節(jié)主題往往形成對照,最后兩部分趨于統(tǒng)一,魅力由此而生。前八行多用來提出問題并論述提出的問題,在第八節(jié)或第九節(jié)陡然一轉(zhuǎn),后六節(jié)便對提出的問題或反駁,或回答,或澄清事實并總結(jié)主題。彼特拉克很好地利用了意大利語元音豐富且元音結(jié)尾單詞多的特點,以及排布縝密的韻腳(最多只用5個韻腳),來表達細膩的感情。他的詩音韻典雅嚴謹,韻味雋永,為意大利乃至歐洲抒情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4]
彼特拉克的抒情詩集《歌集》分為“圣母勞拉之生”和“圣母勞拉之死”兩個部分,描寫對勞拉的愛,愛不再是一種空靈的縹緲的經(jīng)驗,詩人于清麗的語詞中寫出了相當生動的心理真實,彼特拉克描寫的已不再是柏拉圖式的愛情,而是世俗的愛情,洋溢著人文主義的精神,歌頌人性,歌頌世俗的美?!氨颂乩说摹陡杓冯m與但丁的《新生》相似,但寫的已不再是柏拉圖式的愛情,而是現(xiàn)世的愛情。他用十四行詩的形式寫內(nèi)心活動,進入心靈深處,發(fā)掘隱秘的情感,在一個主題中找出無窮微妙的變奏——這樣細致的內(nèi)心描寫和分析,是超越前人的。”[5]彼特拉克在其愛情詩集《歌集》中歌頌的美人勞拉盡管被描繪成理想化了的婦女形象,但其現(xiàn)世色彩要比但丁的《新生》濃厚得多。盡管詩人的戀人勞拉被理想化了,但詩人畢竟還是把她描繪成現(xiàn)實的人,有血有肉的人。[6]
《歌集》是一曲人間幸福的頌歌,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一個人為中心的愛情觀,塑造了十分完美的勞拉形象。詩人以豐富多彩的色調(diào),把人的精神美、女性的形體美和大自然的純真美糅合描繪,并融入自己的摯情篤愛,使勞拉既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美麗凡女,又成為理想中的美與道德的化身,充分表現(xiàn)了愛情的圣潔與崇高,并把她稱為人間最高雅最聰慧、最神圣最貞節(jié)、最可愛最美麗的女人”,“凡人的舌不配歌頌她那神圣的美”[7]。詩人熱切地傾訴相思之苦,大膽呼喊出自己的愛情:
既然我為愛情而死,雖死猶榮,
我又何必讓愛神將情帶解開或者剪斷,
雖然這免不了痛苦和死亡,但我卻心甘情愿。[8]
《歌集》無畏地挑戰(zhàn)了中世紀的禁欲主義,歌唱世俗的美好,不僅是對中世紀神學的駁斥,還展示出新的人文主義思想。勞拉和愛戀中的詩人,這兩個形象具有新時代的特點,“勞拉的平易單純、溫柔開朗和詩人的情真意切、直率熱烈成為意大利文學和西方文學中兩個最具有現(xiàn)代性格的典型”。[9]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在內(nèi)容上,抒寫愛情的主題,表達詩人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抒發(fā)對愛情的種種感受,甜蜜、痛苦、憧憬、思念、渴望等等,歌頌現(xiàn)世的愛情,高唱出飽含人文主義的愛的呼喊。在藝術(shù)形式上,全詩只有一個詩節(jié),共十四行,每行11個音節(jié),5個韻步,顯得短小精致;節(jié)奏采用抑揚格,舒緩優(yōu)美。十四行作為一種詩體,一個詩節(jié)形成一首詩,整體性強。十四行詩在押韻形式上不拘泥于一種,使詩歌的形式富于變化,顯得活潑、生動,從而避免了詩歌在形式上的呆板。正是由于意大利十四行詩在形式上的種種優(yōu)點,這種詩體后來被介紹進了英國,并被許多詩人競相模仿,成為英語文學中十四行詩體中的重要形式之一。[10]
16世紀,英國詩人托馬斯·懷特(Sir Thomas Wyatt)和薩利伯爵亨利·霍華德(Herry Howard, Earl of Surrey)開始把彼特拉克十四行詩翻譯引入英國,并根據(jù)英語詩歌的音韻特點對意大利十四行詩做了一些調(diào)整和完善。英語詩歌到了斯賓塞(Edmund Spenser)和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手中,發(fā)展到了頂峰,形式更加和諧完美,主題也更加寬泛,負載的內(nèi)容也越加深厚。
在20世紀初期,十四行詩由聞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詩人介紹到中國,馮至、朱湘等詩人寫作了大量十四行詩,十四行詩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它的中國化,并對新時期的新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聶珍釗:外國文學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
[2][8]聶珍釗:英語詩歌形式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tǒng)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
[4]方漢泉:《文藝復興與英詩——從王佐良先生的<英國詩史>說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5][6]彼特拉克:《歌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
[7]《意大利文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裴新彥,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