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遠
循著王之渙“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千古絕唱,我來到了玉門關(guān)。沒來之前,腦海里浮現(xiàn)出的玉門關(guān),是高遠和冷清的古城堡;來到之后,才知道真實的玉門關(guān)是比我想像的還要衰敗和荒涼的四面殘墻!但是,因為這里的名氣太大了,這里的歷史太厚重了,這周邊的地貌太奇特了,所以絕沒有“不看遺憾,看了更遺憾”的感覺,總算了卻多年的心愿,的確不虛此行。
玉門關(guān)位于敦煌城西北約90公里處,因古時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經(jīng)此輸入中原而得名。漢代為玉門都尉的治所,是出塞入關(guān)的咽喉,常年有強兵勁旅把守。玉門關(guān)和陽關(guān)成犄角之勢,遙相呼應(yīng),就象西域交通線上的一對雄獅,扼踞要塞,護衛(wèi)往來,鉗制動亂,歷來為東西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必經(jīng)之路,又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還是詩人們謳歌不絕的絲綢古道上的巍峨雄關(guān)。它以疏勒河為屏,長城為線,西至鹽澤,北達伊吾,南接陽關(guān),虎視眈眈,氣度非凡。這里曾經(jīng)是河水清澈、林豐草美、蘆葦叢生、牛肥馬壯的地方,還是車輪滾滾、駝鈴悠悠、商隊絡(luò)繹、使者往來的地方。為了爭疆掠土,這里又曾經(jīng)有多少戰(zhàn)馬的嘶鳴,多少將士的拼殺,多少酷烈的戰(zhàn)爭。玉門關(guān)傲然屹立在大漠戈壁之上,守衛(wèi)著祖國的門戶,見證著歷史的滄桑,為西陲地區(qū)的和平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祖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古人曾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城幾萬里,歡度玉門關(guān)。”這是一種喜慶的氣氛,這是在盛贊玉門關(guān)的無限風光。
然而,由于海上交通的興起和陸路交通的北移,隨著世遠年湮,流水沖擊,風蝕而浸,玉門關(guān)逐漸衰落,加之周邊環(huán)境惡劣,曾經(jīng)的輝煌一掃而光,形成了“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荒涼景象。大漠蒼茫,沙礫遍地,冷清寂寞,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孤零零地矗立著關(guān)城墻垣,象一頭死獅的骨架橫臥在沙漠上,悲壯凄涼?,F(xiàn)存玉門關(guān)墻垣高約十米,大體呈方形,四面墻的長度各約二十五米左右,西、北兩面有門,城北坡下有東西走向的一條大車道。我和同伴乘出租車來到這里,落寞的關(guān)城只有一名中年婦女,蓬頭垢面,牽著一匹溫順的老馬,正應(yīng)了“古道西風瘦馬”,但絕無“小橋流水人家”。見我們來到此處,便以為來了生意,先是讓我們分別乘馬繞城墻一周,付過費后,又給我們推銷起她收藏的古董來。拿出一只青銅酒杯,神神秘秘地說是漢代的,我問她怎么知道是漢代的呢,她回答說是聽婆婆說的,我又問她你婆婆又不是文物專家,她怎么知道是哪個朝代的呢,她不再正面回答,只是說家里生活困難,讓我們給一百元錢買下酒杯。我們一看是鐵皮做的,看在她生活困難的份上給了一百元錢不要酒杯,但她非要給我們,說這才叫買賣,而且是她一天做的第一筆買賣,可能也是唯一的一筆買賣。
從玉門關(guān)往西走不遠,就可以看到漢長城。這里的長城和秦始皇的萬里長城風格迥異,秦長城主要修在綿延起伏的山峰上,漢長城卻修在地勢比較平緩的戈壁灘上,為蘆葦、紅柳、胡楊和羅布麻等夾沙礫層夯筑而成,城墻低矮,但粘結(jié)非常牢固,它巧妙地利用了敵騎無法逾越的沼澤,作為軍事屏障,像一條蜿蜒曲折的巨龍守護著祖國的邊陲。那些蘆葦?shù)戎参镏两裢旰萌绯?沒有一點腐爛。長城現(xiàn)在雖僅為斷壁殘墻,可是在二千年前的古代,在人煙稀少的大漠中,在缺土少料的條件下,修筑這項浩大的工程,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再往西走,就是玉門關(guān)雅丹魔鬼城,狂風呼嘯,飛沙走石,人在此站立都很困難。據(jù)介紹,魔鬼城東西長二十多公里,南北寬約五公里,其整體規(guī)模之大、形態(tài)之異,舉世罕見。這是大自然的杰作,鬼斧神工,奇妙無比。風沙制作的雕塑,有的像威武將軍,有的像艦隊遠航,有的像絲路駝隊,有的像中流砥柱……,低的有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長寬有十幾米到幾百米不等,奇形怪狀,千姿百態(tài),令人目不暇接,驚嘆不已,整個就像一座中世紀的古城,真是難得一見的自然景觀,難以想像的蒼涼冷寞。
玉門關(guān),多少年多少代了,仍然是“春風不度”。盡管人們付出大量勞動,企圖引度春風,改善環(huán)境,看來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當然,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再經(jīng)過若干年的努力,這里的環(huán)境,肯定會有明顯變化的,春風總是要度過玉門關(guān)的。
上善若水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水是萬類生靈之母,太陽是萬類生靈之父?!弊畛醯纳际菑乃呎Q生的,然后依仗水博大的母性,滋養(yǎng)繁衍,生生不息。人類最早也是依水而居的,像古埃及的尼羅河、印度的恒河、中國的黃河、中東的幼發(fā)拉底河等流域,就是人類最早居住的地方,是人類文明的發(fā)祥地。人類探索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生命,也首先是探索有沒有水資源,否則,生命無從談起。
水也是文學之源。“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開篇第一首詩,也是起源于水。水,是永恒的第一張詩箋。古往今來,有多少詩人文豪熱情洋溢地謳歌了水,寫水的詩詞歌賦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寫凄美悲壯的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寫豪情萬丈的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寫憂傷失意的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胸懷寬闊的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寫驚警權(quán)勢的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寫尋覓知音的有“高山流水”,寫真摯友誼的有“君子之交淡如水”……
道家哲學的具體象征就是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边@是在闡述情操高尚的標準。真正有道德的人,就象水一樣滋養(yǎng)著萬物而又不與他們相爭,處于眾人所厭惡的低洼之地而又毫無怨言,因此而接近于道的境界。道家哲學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人生應(yīng)該象水一樣,無論置身何處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既能象清淺的山溪一樣歡快流暢,又能象凝聚的深淵一樣波瀾不驚,多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去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用愛心和誠意與人相處,積極進取,把握機遇,順勢而為,努力構(gòu)建和諧社會。
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智慧的人象水一樣靈動,仁慈的人象山一樣厚重。但是,我又覺得山與水、智與仁不好截然分開,智慧的人未必不仁慈,樂水的人未必不樂山。細細想來,哪有不樂山樂水的人呢?山中的水,水中的山,山水相依更迷人,“水繞青山山繞水,山浮綠水水浮山”,山因水而鐘靈毓秀,水因山而嫵媚動人,有好山好水才是好地方。我不是什么仁者智者,但我樂山更樂水。我的故鄉(xiāng)屬湖洼地帶,曾經(jīng)是水鄉(xiāng)澤國,湖泊相連,河道縱橫,缺的是山,蜀山湖中唯一的小石頭山后來也被挖成了大坑。我從小與水打交道,漂泊出沒于水中,略識一些水性,與水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其實,親水之情人皆有之。一百多年前的麥爾維曽說過:“假如,你在鄉(xiāng)下,在湖泊分布的高地上,不管你隨性走哪條路,十次有九次,你會沿路走下溪谷,走到溪流停貯的潭畔,這件事真有不可思議的魔力。只要那個地區(qū)有水,你就是找個沉浸夢境而精神最恍惚的人,叫他站著,開步走,他也會把你一路帶到水邊,一點也錯不了。……玄思冥想一向和水結(jié)了不解緣,這是人人都知道的。”
水是柔弱的。無形無影,無色無香,居高向低,平靜隨和,你把它放在任何容器里,它都隨著容器變幻出各種形狀,遇方則方,遇圓則圓,任人擺布、引導(dǎo)、利用。它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物產(chǎn),奉獻著發(fā)電、灌溉、行船等多種便利,同時它又以寬大的胸懷包孕萬物,亙古不變而又深刻無語,愈深邃愈安寧。你把手伸進水中,就會有一種光滑柔嫩、溫潤細膩、清爽潔麗、質(zhì)如綢緞的感覺。當你來到小橋流水旁,聽著叮叮咚咚的溪水歡唱,看著活潑頑皮的溪水嬉戲,掬一捧清新甘冽的溪水入口,能不由衷地感到水的可親可愛嗎?然而,水又是剛烈的。人們常把“洪水猛獸”相提并論,其實,發(fā)起脾氣的洪水比猛獸不知要兇狠多少萬倍,如果掀起狂濤巨浪,可以排山倒海,無堅不摧,任何貌似強大的生命在它的面前都只不過是一片敗葉,微不足道,它摧枯拉朽的氣勢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即使是一滴水,誰也無法掂出它的分量。滴水藏海。只要它成年累月的堅持下去,再堅硬的頑石也會被它擊穿。俠骨柔腸,剛?cè)岵?這就是水的品格。
上善若水。我們應(yīng)該永遠學習水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委)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