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了中國,隋唐時漸盛。在安史之亂后, 唐帝國已是內(nèi)憂外患, 滿目瘡痍,一時間消極悲觀的情緒彌漫于士林, 于是佛教很自然地成為逃避退讓的最佳借口。大歷時代的詩人幾乎無人不與佛教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當(dāng)然宋朝江休復(fù)在《江鄰幾雜志》中稱作 “大歷十才子”之一的皇甫曾也不例外。
皇甫曾,字孝常?;矢θ降牡艿?。天寶十二載登進士第。唐姚合《極玄集》卷下,謂:“天寶十二載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短撇抛觽鳌肪矶矢υ饕卜Q:“天寶十二年楊儇榜進士”。生年不詳。安史亂后,流寓江南。大歷中以事貶舒州司馬。秩滿,逢兄喪,故未及時遷轉(zhuǎn)。晚年任陽翟令,卒于貞元元年。
皇甫曾善詩,出王維之門。與兄名望相亞,當(dāng)時以比張氏景陽、孟陽。協(xié)居上品,載處下流,侍御補闕,文詞亦然。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稱其詩“體制清潔,華不勝文”、“為士林所尚”。有詩一卷傳于世。皇甫曾詩,《新唐書·藝文志》無著錄。《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皇甫曾集》一卷;傳世之《二皇甫曾集》錄其詩一卷?!度圃姟肪矶?一,亦編為一卷。
下面我們根據(jù)皇甫曾的詩作討論他與佛教的關(guān)系, 并作進一步研究。
一
首先我們從皇甫曾所游覽的寺廟、與眾多僧人的交往來初步考察他與佛教的接觸情況。
(一)游覽的寺廟:
1、鶴林寺。按皇甫曾有《奉陪韋中丞使君游鶴林寺》。鶴林寺在浙江潤州丹徒縣黃鶴山上,舊名竹林寺。劉宋高祖微時嘗獨臥講堂上,有五色龍章,及登基,改鶴林寺名。見《明一統(tǒng)志》卷十一、《乾隆一統(tǒng)志》卷六十三?!度莆摹肪砣?李華有《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文?!度圃姟肪砦逡灰粡堨镉小额}潤州鶴林寺》詩,其中之寺當(dāng)即此寺。此地正是道融創(chuàng)立牛頭宗的地方。由此可得出皇甫曾對禪宗是有所了解的。
2、華嚴(yán)寺。按嚴(yán)維有《奉和皇甫大夫夏日游華嚴(yán)寺》。從嚴(yán)維和皇甫曾的生平史料可以看出兩人屬于同一時代,都是大歷時期著名詩人,并且都與靈澈關(guān)系很好。詩題中的皇甫大夫應(yīng)為皇甫曾,蓋當(dāng)時二人同游此寺。另外嚴(yán)維是越州人,長久生活于越州,《全唐文》卷二六二又有李邕的《越州華嚴(yán)寺碑銘并序》文,據(jù)此,詩題中的華嚴(yán)寺應(yīng)在越州。
(二)交游的僧人:
1、釋普門。按皇甫曾有《送普上人還陽羨》,普上人即普門,他為天臺九祖荊溪湛然大師的弟子, 謁荊溪學(xué)《止觀》、《法華》,深有造詣。善屬文, 尚古意, 荊溪待以友道(《佛祖統(tǒng)記》卷十)另外梁肅《送鑒虛上人還野序》也提到普門:“東南高僧有普門、元誥,予甚深之友也”。皇甫冉、嚴(yán)維、劉長卿均與之有交。
2、釋神邕。按皇甫曾有《題贈吳門邕上人》。邕上人即神邕,神邕為天臺八祖左溪玄朗的弟子?!端胃呱畟鳌肪硎摺短圃街萁股酱髿v寺神邕傳》載“ (神邕)又從左溪玄朗師習(xí)天臺止觀、禪門、法華玄疏、梵網(wǎng)經(jīng)等”,“ 弟子智昂、靈澈、進明、慧照等咸露鋒穎, 禪律互傳”。邕修念之外,時綴文句,有集十卷,皇甫曾還為神邕的集子作序。
3、釋少微。按皇甫曾有《送少微上人東南游》。少微為襄陽僧(皎然《酬別襄陽詩僧少微》),與文人唱和不少,當(dāng)時少微上人發(fā)自京師,南赴天臺。途經(jīng)常州時,諸人會送,獨孤及作序,劉長卿(《贈微上人》《送少微上人游天臺》)、皇甫曾(《送少微上人東南游》)都有詩。
4、釋靈一。靈一為法慎弟子,據(jù)《宋高僧傳》卷十五《義宣傳》云:“初揚州法慎傳于舊章,淮甸之間推為碩匠。天寶初,宣斂衽摳衣……與會稽曇一、閩州懷一、慶云靈一同門為朋也?!?法慎兼修禪宗和天臺宗,靈一是法慎高足,也可能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靈一有不少與文士唱和的作品,其中就有《贈別皇甫曾》,皇甫曾也作有《寄靈一上人初還云門》。而且辛文房在《唐才子傳》指出冉、曾昆季為靈一詩友。可見二人交往甚深。
5、契上人。按皇甫曾作有《秋夕寄懷契上人》。按劉長卿有《初到碧澗招明契上人》詩,契上人疑即明契。又按皎然有《送契上人游揚州》詩。詩云:“西陵古江口,遠(yuǎn)見東揚州”,蓋亦一越州僧。
6、凈虛上人。按皇甫曾有《寄凈虛上人初至云門》.凈虛也作靜虛,按獨孤及《一公塔銘》(《全唐文》卷三九0)云:“初舍于會稽南山之南懸溜寺焉,與禪宗之達(dá)者釋隱空、虔印、靜虛相與討十二部經(jīng)第一義諦之旨”??芍獌籼搶儆诙U宗高僧。
7、霈禪師。按皇甫曾有《贈霈禪師》。霈禪師,越州僧。《宋高僧傳》卷五《唐代州五臺山清涼寺澄觀傳》云:“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yīng)天山)霈禪師出家”。
8、鑒真。按皇甫曾有《贈鑒上人》。據(jù)日本學(xué)者藏中進考證,此詩題中的“鑒上人”即著名的東渡和尚鑒真。
此外,皇甫曾與釋明川(《錫杖歌,送明川上人歸佛川》)、釋皎然(《建安寺夜會對雨懷皇甫侍御曾聯(lián)句》)等僧人也有交往。
由以上內(nèi)容可知皇甫曾所交往的僧人中天臺宗最多,如:普門、神邕。靈一也受到其師法慎禪宗和天臺宗的雙重影響,鑒真更是一律宗名僧,這都反映了皇甫曾與僧人的接觸有不拘宗派的特點。從他所接觸的僧人的居住地可以看出有越州僧,如:霈禪師、契上人,也有游方僧人少微,說明他對交往僧人的居住地也是沒有限制的。這其實都反映了大歷詩人對僧人交往的普遍情形。
二
下面我們從皇甫曾詩作的具體內(nèi)容中來簡要分析一下他對佛教的態(tài)度。
從皇甫曾的生平事跡中我們看不到他幼年時期與佛教的任何關(guān)聯(lián),想必成年后尤其是混跡于士大夫階層才開始接觸佛教,這明顯與劉禹錫等人童年就與佛教有勝緣不同。從“殘雪入林路,暮山歸寺僧。日光依嫩草,泉響滴春冰”(《送普上人還陽羨》)中,我們看到作者對寺院美好景色的贊美,對僧人超凡脫俗的出世生活的向往?!凹?xì)泉松徑里,返景竹林西。晚與門人別,依依出虎溪?!保ā额}贈吳門邕上人》)則道出由于天色已晚與好友神邕的依依惜別之情。“真僧出世心無事,靜夜名香手自焚。窗臨絕澗聞流水,客至孤峰掃白云?!保ā肚锵膽哑跎先恕罚┩嘎蹲髡邔Α罢嫔弊栽谟崎e、盡情享受自然的羨慕之情。而從皇甫曾寫下的《贈鑒上人》中,可感受到他對已經(jīng)66歲高齡且雙目失明的鑒真依然要進行第六次東渡的深深感動之情。
不管是向往、羨慕還是感動,也都僅此而已。皇甫曾并沒有因此對佛教產(chǎn)生信仰,盡管屢次被貶,他還依然放不下嘈雜的塵世、做著他的官事。寺院景色的幽靜美好、僧人生活的悠閑自在也只是在皇甫曾紛繁塵世生活中起到暫時調(diào)節(jié)的作用。其實這也是大歷年間文人對佛教的普遍態(tài)度。
總之,由于社會風(fēng)氣的影響,皇甫曾廣泛地接觸了佛教并對他有了一些認(rèn)識,但沒有因此而對佛教產(chǎn)生信仰。
參考文獻(xiàn):
[1][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清]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高仲武,中興間氣集,四庫叢刊初編[M].上海:上海書店,1989.
[4]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95.
[7]贊寧.宋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7.
[8][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0]李芳民.唐五代佛寺輯考[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11]蔣寅.大歷詩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7.
[12]郜林濤.略論大歷詩僧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與文人的交往[J].名作欣賞.2008(4).
[13]王勇.唐詩中的鑒真[J].唐都學(xué)刊.2007年第23卷第4期.
[14]郜林濤.佛教與劉長卿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01年第24卷第6期.
(作者簡介:薛如佳(1985.3—)女,漢族,河北省雞澤縣人,四川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佛教語言文學(xué)及古典文獻(xiàn)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