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衍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徐州工程學院2007年校級科研課題“《六十種曲》與明代社會關系的研究”(項目編號:XKY2007214)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馬衍(1964- ),男,漢,江蘇宜興人,南京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戲曲小說研究。
摘 要:戲曲作品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的某種折射和反映,《六十種曲》是明傳奇的經典選本之一,明傳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幾乎悉入其中。《六十種曲》的作者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jié)的編織傳遞出明代文人的心態(tài),即追求富貴以證明自己,重視個人的感情要求從而享受生活,歸隱山水信佛入道為了做個真實的自己,等等。總之,明代文人的心態(tài)表現(xiàn)了他們重感官享受輕精神追求的特點,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文人的理想人格有些距離,但更具有真實性。這是明代文人順從自己的內心要求的結果,也是他們在殘酷的現(xiàn)實社會中得以立足與揚名的明智而無奈的選擇。
關鍵詞:明代文人;重物質;輕精神;心態(tài);戲曲藝術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
明代著名的出版家、汲古閣主人毛晉編選的《六十種曲》是明代傳奇的選本,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其所選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明傳奇的代表作家?guī)缀跄依ㄆ渲?可以稱得上是經典選本之一,至今仍是研究明傳奇的重要資料。盡管這六十種作品直接反映明代政治、經濟、生活的時事劇不多,大多以漢、晉、唐、宋時人為主人公,但作者似無意再現(xiàn)歷史風云,多數(shù)作品假托歷史人物,借以敷衍故事而已,人物言行與歷史上的其人其事已相距甚遠,如以宋代文豪蘇軾為主角的《金蓮記》將蘇軾塑造成了好游樂、喜美色、口沒遮攔的風流才子。其淺俗與歷史上那個有責任感、關心民生、富有才華的蘇軾截然不同。以晉代才子潘岳為主角的《金雀記》則津津樂道于潘岳的英俊的外表與其桃花運,而忽略了他的熱衷功名,雖然對其才華也有提及,但只是將此作為風流韻事的基本條件,也未反映他的“善為哀誄之文”等特點,其文學成就未能體現(xiàn)。這那里是文學家潘岳,分明是一個風流小生。有的作品還保留了歷史人物的典型行為,但從總體上說已顛覆了歷史人物。如《青衫記》,讀者能很容易的找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情節(jié)場景,但作品將他同情、愛憐歌女的特點幾乎放大到其生活的全部。那個“為民請命”、“有志有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改造成了一個憐香惜玉、情意纏綿、風流倜儻的才子?!恫屎劣洝分械睦畎?“謫仙人”、“翰林供奉”的頭銜,“力士脫靴”、“流放夜郎”的情節(jié)還能使我們聯(lián)想起歷史上的李白,但李白向哥舒翰求情,救下將要問斬的郭子儀,夜郎王孀婦王夫人容貌絕代,欲招李白入贅,等等,則使歷史上那個浪漫主義詩人的形象模糊了。仔細閱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傳奇本子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不管歷史人物生活在何時,都用明人的眼光雕琢人物形象,開掘人物個性,讓人物活躍在帶有明代習俗、人文信息的大背景下,人物亦打上明代社會的烙印。劇中人物,無論性情、愛好如何,幾乎都演繹一段情事,來滿足明代市民對才子佳人故事的喜好。即使是歷史劇,也要用愛情故事點綴,如《浣紗記》,向吳國進獻美女,這本是歷史上越國大夫文種向勾踐提出的九條計謀中的一條,而到了劇中,作者將范蠡與西施設計成一對戀人,兩人心心相印,為了國家利益,犧牲自己的愛情,滅了吳國后,雙雙泛舟海上。這也開了借愛情故事寫歷史興亡的明傳奇新格局。因而,與其說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的人物活動命運,不如說我們感受到了明代文人的思想狀況、心態(tài)與審美時尚。在此,我們略費篇幅探討《六十種曲》所反映的明代文人的心態(tài)。
一、追求富貴——證明自己的才能
從古至今,中國文人一直有證明自己的習慣,“大顯身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顯示了文人愛表現(xiàn)的特點,“三不朽”則反映了文人渴望獲得榮譽的心理狀態(tài)。文人總是要尋求一個證明自己才能、表現(xiàn)自己才能(表現(xiàn)亦是為了證明)的途徑和機會。如果終其一生,才能僅僅藏于身而不外現(xiàn)于社會,不為世人認可、欣賞,那是對其價值的極大否定,是莫大的悲哀,縱然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其中的無奈和辛酸只有文人自己品味。先秦諸子的宣揚學說,司馬遷、班固諸輩的著述立說,王安石、范成大等人的出仕有為等等固然有濟世利民的良好愿望,但其潛意識里執(zhí)著的是證明自己的欲望。而一旦失去了證明的手段,則心里空蕩蕩的無所著落,“我就是我”的自信與自豪也蕩然無存,自己的才能似乎也變得虛無縹緲起來。而用什么證明、證明過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結果——揚名立世,萬人景仰。明代文人證明自己的欲望一如前人,但方式方法與前人有所不同,看重與表現(xiàn)的內容亦與前人有異。他們滿懷才情,不再輕視家財官位,富貴是他們喜歡的證明自己的重要形式,“吳中縉紳士夫多以貨殖為急” ①而“富貴于我如浮云”,視富貴為糞土、為敝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的傳統(tǒng)文人楷模也轟然倒塌。明代文人已由前人重精神的層面轉為重物質的層面。何以如此?其實這不是偶然的。英國的休謨曾言,“沒有東西比一個人的權力和財富更容易使我們對他尊視,也沒有東西比他的貧賤更容易引起我們對他的鄙視?!?②西漢時的司馬遷也曾論及追求富貴是人的天性,“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③他還進一步發(fā)表了貧窮是恥辱的言論,“若至家貧親老,妻子軟弱,歲時無以祭祀進醵,飲食被服不足以自通,如此不慘恥,則無所比矣?!?④“無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⑤當然,司馬遷并不否認文人應有精神上的追求,他強調貧窮不應是有志文人長期的生活狀態(tài),他批判了那種窮而無志,窮不思變的生活態(tài)度。元代之前的文人受儒教浸潤深厚,兼之長期的正統(tǒng)思想箝制,罕有共鳴。元代由于文人建功立業(yè)的希望破滅,市民階層重視物質利益,社會中唯利是圖之風盛行,“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 ⑥“雞鳴為利,鴉棲收計,幾曾得覺囫圇睡”,⑦文人難免不受其影響。而明代是一個思想上大轉折的時代,也是一個私情私欲膨脹和表現(xiàn)的時代,王守仁的“致良知”“心學”,使得文人的目光由外部世界轉向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泰州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王艮更提出了“安身立本”、“尊身尊道”、“明哲保身”,強調了對人自身的重視。其后的思想家李贄則大力宣揚人們私欲的合理性,“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若無私,則無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獲,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積倉之獲,而后治家必辦,為學者私進取之獲,而后舉業(yè)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說也?!?⑧他還諷刺、批判了假道學“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⑨的虛偽嘴臉,這些言論在抹殺人的價值,漠視人的尊嚴,壓抑人的情感的封建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而明代手工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萌芽,對個人利益的重視,更使得文人由追求虛空的道德楷模轉向個人的切身利益,他們不再推崇“兩袖清風”,而以“家財盈室”為人生樂事。他們感覺到富貴的溫暖和親切,他們體會到富貴帶來的實惠,因而更多地表達了對富貴的向往和激賞?!读N曲》中有33部作品以主人公在富貴團圓帶來的歡樂氣氛中結束全劇?!读N曲》中一半以上作品的這種選擇,不僅迎合了市民的愛好,也是文人的功利心態(tài)的表現(xiàn),下面具體分析《六十種曲》對富貴處理的幾種情況:
1.富貴是愛情婚姻的最佳歸宿
《六十種曲》里描寫了諸多的愛情婚姻故事,男女主人公命運往往是坎坷的。有的是動亂走散,有的是小人讒言,有的是門戶之偏見,有的是被逼應試,等等,造成男女主人公分離,經過種種曲折,主人公終得團圓。而那時主人公幾乎無一例外是富貴,有的是高中得官,有的是欽賜官爵,過去讀者學者只注意結局清一色的團圓,而忽略了他們團圓時的條件和狀態(tài)。事實上,生活窘迫、朝不保夕的團圓,是激不起明代文人和市民階層的興趣的,也是令人黯然神傷,不足為道的。只有以富貴為前提的團圓,才有了溫馨和美麗的感覺,才引起文人的無限情思,也才能成為市民飯后茶余津津樂道的話題。如《琴心記》,司馬相如這個大才子對孀居的卓文君一見鐘情,相如一曲《鳳求凰》使得文君意馳神蕩,心意屬之,文君與相如連夜私奔。成都相如家中一貧如洗,難以度日。不得已兩人只好回臨邛,卻遭到丈人卓王孫的輕視,卓王孫給其財物勸其回成都,免得在臨邛出乖獻丑。相如返鄉(xiāng)途中,過升仙橋立誓,“若今生不乘駟馬高車,誓不過此橋?!?⑩并在橋柱上題字為證。后相如被同鄉(xiāng)薦為官,過了一段得意的日子,又幾經曲折,浮浮沉沉,文君相如消除誤解,團聚和好。在富貴祥和的氣氛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撫慰,讀者的心理獲得了滿足??梢哉f,如果司馬相如沒有封官,過上優(yōu)裕的生活,仍像成都似的拮據,他與文君的婚姻的溫度是無論如何升不起來的,可能會降到冰點,更不會受到市民的艷羨和贊美。向往富貴的生活,但更看重世人對其富貴后人生價值的評判和肯定,這是明代許多文人的心態(tài)。富貴已成為男女美滿愛情婚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條件。梅鼎祚的《玉合記》、朱鼎的《玉鏡臺記》、湯顯祖的《紫釵記》也都將富貴當作男女主人公愛情婚姻的最佳歸宿。這些傳奇作品幾乎如出一轍的結局似乎在提醒讀者,有了富貴,愛情婚姻才算修得正果,才有了可靠和踏實的感覺,才有了向世人炫耀的資本,也才值得世人效仿。
2.富貴是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
大千世界,矛盾錯綜復雜,由于個性的差異,觀念的不同,地位的懸殊,人物之間出現(xiàn)了不和諧,人物命運陷入了僵局,這時,富貴往往能調節(jié)、梳理、化解矛盾,男女主人公又可以開始新的美好的生活。如,陸采《懷香記》中的韓壽因富于才華被招至司空賈充家中為內掾,掌機密之事。賈司空之女舞姐愛慕韓壽,兩人私下約會,成就百年之好,舞姐贈異香與韓壽以為表記。后賈充得知真情,惱羞成怒。欲懲治韓壽,又擔心女兒聲譽。萬般無奈之下,生出一計,舉薦韓壽輔佐大將王濬征伐東吳。韓壽凱旋歸來,封官得賞。順理成章,賈司空喜洋洋地為韓壽和女兒舞姐操辦了婚事。韓壽封了官得了賞,不光彩的事光彩了,尷尬的局面緩解了,難題解決了,賈司空心頭的怒火平息了,思想上的障礙逾越了。這美好的一切源自于韓壽的富貴??梢哉f,沒有韓壽的富貴,他的婚姻永遠只是一個美麗的,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的夢。又如,徐復祚《投梭記》中的謝鯤窮困潦倒時雖愛慕元縹鳳卻未能結為夫妻,而后做高官顯赫后方遂心愿,娶入家門。湯顯祖的《牡丹亭》、徐霖的《繡襦記》、王實甫的《西廂記》等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因為富貴才得以締結良緣,這些都顯示了富貴解決問題的直接、高效與有力。
3.富貴是撫慰人生傷痕的良藥
古代文人自打一出道,就懷揣理想,朝著既定目標奮進。學而優(yōu)則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惠及百姓,效力社會。而明代文人則撇開了這些崇高的詞匯,美麗的語言外衣,直言富貴的魅力。事業(yè)成功要以富貴為標志,人生價值的評判以富貴為重要條件,因而,對富貴的趨之若鶩也就不足為奇了。明代許多文人的奮斗史,實際上就是千辛萬苦奔向富貴的歷史?!读N曲》作為明傳奇的經典選本,其中不乏文人這樣的奮斗史。如,邵燦的《香囊記》,書生張九成兄弟奉母命進京考試,求取功名。九成兄弟分別中了狀元、探花,本該前程似錦,卻因上書斥責奸臣誤國,得罪權臣,一個返家,一個被令隨岳飛抗擊金兵。九成被金人扣留,滯留金地。家中親人逢災荒又遇動亂,九成妻子還遭小人逼婚,幾乎被逼到了絕境。最后,九成逃回了朝廷,封了官,家人團圓。多年來家人個個遭受磨難,一旦實現(xiàn)了人生的目標,所有的苦痛——無論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都變得微不足道,煙消云散了。一個辛酸得催人淚下的故事,因為有了富貴的結局,世人艷羨、眾人相傳,“蔭子封妻世應稀,加官進爵人爭羨”。B11富貴成了醫(yī)治人間心靈傷痛的良藥,多災多難的人生因為富貴而光明起來。高明的《琵琶記》、范受益的《尋親記》,其中無論是五娘的含辛茹苦,還是周瑞隆的艱難尋父,結局的大富大貴讓讀者充溢著欣慰。這是富貴的神話。
二、重視個人的感情要求——享受生活
《六十種曲》中描寫男女愛情婚姻生活的本子有33部,而主角為才子佳人的有31部。明代反映愛情生活的戲曲作品數(shù)量很多,遠遠超出前代,《六十種曲》不過是一個集中的反映。這說明文人與佳人的愛情生活受到明代社會更多的關注,在明代受到更廣泛的歡迎,有更大的市場。這些文人無一例外都有才有情,女子都是美女佳人,而且還多為青樓女子。明代社會對男歡女愛故事的喜愛一方面說明了市民社會的歡迎,同時也表明了明代文人的一種心態(tài)——重視個人的感情生活,個人的感情生活雖然沒有事業(yè)那么重要,但它帶給身心的快樂不亞于事業(yè)成功帶來的快樂。明代文人敢于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能傾聽、正視內心的呼聲與要求并外化為行動,他們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從幕后拉到幕前,他們將這些隱秘的內心世界展示給眾人欣賞,從而獲得快意。另一方面,文人熱衷創(chuàng)作才子佳人戲曲作品似與當時的政治專制有關。明代在思想上箝制文人,大興文字獄,殺戮文人之事時有發(fā)生,如名士方孝孺因痛罵明成祖被處以磔刑,他的九族及其門生,號為十族,八百七十三人被處死。動輒遭禍的局勢,不僅大濟蒼生的壯志難以實現(xiàn),還有性命之憂。高壓政策使得文人郁結難舒,他們只好在風情中放松自己,緩解精神壓力。雖然,流連風月也可能會招來“有傷風化”的指責,但總比“居心叵測”“顛覆朝廷”要好得多,所以,明代文人流連情事固然是反理學反假道學的作為,追求真性情真?zhèn)€性的表現(xiàn),但何嘗不是與前人購置田地、種瓜栽菜與搬運瓦甓一樣,實為避禍之舉?后人看到,明代文人與其它時代的文人相比更放縱自己的情感,并將之歸咎于社會的墮落,其實,這是文人思想上苦悶,精神上找不到出路的一種極端表現(xiàn)。所以,明代文人的熱衷情事,既是發(fā)自內心的要求,得到感官的享受,又可以緩解了強大的精神壓力,遠離了禍害,何樂而不為?至于文人大多與青樓女子結緣,并非是文人對她們情有獨鐘,而是在明代現(xiàn)實生活中,文人大多在中下層,更有可能接觸的,更多來往的是青樓女子,能理解他們的苦衷處境,仰慕他們的才華,撫慰他們躁動不安的心靈的更可能是青樓女子,與青樓女子結合雖不是理想狀態(tài),但畢竟在她們那里,文人精神上得到更大的放松,傾訴得到更大的理解,人格得到更多地尊重,因而身心得到更多的快樂。在市民的欣賞,上層社會的容忍之中,這愈發(fā)成了才子的標志——能擁有美女入懷是常事,是樂事,也是幸事。反過來文人更津津樂道于此。這也反映明文人重物質重現(xiàn)實的特點。明傳奇的樂于表現(xiàn)才子佳人的故事,對后代的創(chuàng)作有影響,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說的盛行應當說受到其影響,從故事情節(jié)上來看,清代的才子佳人小說幾乎可以說是明代的才子佳人戲曲作品的翻版。
三、歸隱山水信佛入道——輕松做人
《六十種曲》中有12部作品的主人公選取了歸隱山水或入道佛門,流露出了厭倦現(xiàn)實社會,看破紅塵的情緒。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明代的文人的一種心態(tài),以退立身,以退為進的處事方式。《六十種曲》主人公的歸隱山水向往佛道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功成名就,避世而去。梁辰魚《浣紗記》和屠隆的《曇花記》為此類的代表。
《浣紗記》記春秋時吳越國事。越國險遭吳國滅掉,大夫范蠡為越王出謀劃策,獻出未婚妻西施等等,助越王勾踐復興國家,平定吳國,國富民安。范蠡功成名就可謂達到人生之顛峰。可是范蠡卻攜西施泛舟而游,歸隱山水。范蠡最后的決絕仕途,被認為是見好就收,亦有“統(tǒng)治者可共患難,不可同享樂”之意。而明人作此劇有強化、發(fā)揮之意。統(tǒng)治者掌握生殺大權,可以讓你生,可以讓你死,可以讓你樂,可以讓你悲;即使活著,即使享有高官厚祿,也是統(tǒng)治者的賞賜,是統(tǒng)治者擁有良好心境的表現(xiàn)。這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而歸隱山水則是文人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這不是皇帝的恩賜,也不是老天的開恩,是文人當了自己一回家,操縱了自己的命運。從此,政治的風風雨雨觸不到,帝王的喜怒哀樂波及不到,生活屬于自己,快樂或悲傷亦屬于自己。因而,范蠡的隱身而退,是用行動詮釋了輕松做人遠勝如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飛黃騰達,這是看透社會做自己主人的心態(tài)。
又如,《曇花記》中木清泰是一個戰(zhàn)功顯赫的將軍,他的步入佛門似乎與現(xiàn)實無關,在生活中,沒有政治上的迫害,經濟上的困頓,家庭的不幸,他也未遭受厄運,似乎純?yōu)閭€人習性、愛好使然。但我們仔細閱讀可以發(fā)現(xiàn),《曇花記》是兩條線索,一是木清泰尋仙訪道,隨法老踏上佛門,名為考驗木清泰的誠心,實為黑暗現(xiàn)實的展覽。我們目睹了當朝宰相盧杞的貪婪,陰險,狠毒,費盡心機陷害忠良,以謀取擴大自己的利益,散騎常侍孟家韋加害政敵蕭黃流,又用劍刺死偶聞其計謀的侍女,還有逼死婉娘的嚴武,人間惡事何其多也。小魔王嫉賢妒能,天上一如人間黑暗。而專為文人士大夫設的假地獄,則使人們看到了文人迷失心性,造假欺人的一面。社會中的精英_—文人,都迷失心性,這不能不使木清泰失望,也斬斷了他對現(xiàn)實所殘留的最后一絲留戀,這也為木清泰皈依佛門做了一個注腳。如此濁世,有何留戀?入佛入道,方為上策。這一類故事,當事人并未受到迫害,但是主人公往往有清醒的頭腦,有敏感而正直的心靈。與其在黑暗的官場抑郁地活著,不如在自然山水之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二種是親歷官場黑暗,飽受陷害之苦,對現(xiàn)實政治失望之極,絕塵而去。這類作品以《飛丸記》、《邯鄲記》、《南柯記》等為代表。
《飛丸記》中的易弘器是個大才子,滿腹才學,中了解元,但未如想象給自己帶來美好前程,反而因不理睬權臣嚴嵩之子嚴世蕃的拉攏而遭到了謀害。幸有嚴世藩之女玉英的通風報信才得脫身。易生整日惶恐不安。后嚴家被懲,嚴嵩削爵為民,世蕃流放邊地,家人被貶為權臣仇家的家奴。與嚴家有仇的仇嚴在倒嚴中立了功,誰知他攬權邊疆,虐待官奴。易弘器與玉英經歷種種曲折,終成眷屬。在易生眼中,嚴家貪權誤國,仇氏假公濟私,官場一片黑暗,貪官惡吏是后繼有人,代不乏人?!傲R我盧杞的不少,作我盧杞的還多”,B12這是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寫照,也使易生對官場徹底絕望,他只好往山泉冷石中尋找精神安慰。
《邯鄲記》、《南柯記》雖然寫的是夢境或蟻國,但都是對現(xiàn)實的影射,那不過是黑暗現(xiàn)實的曲折反映?,F(xiàn)實社會任人唯親,拉幫結派,賄賂公行,清明政治,何其遙遠。無論是有遠見,禍未及身,抽身而退,還是屢遭迫害,憤然避世,都是黑暗現(xiàn)實逼迫的結果,這無不傳達出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中,文人的尷尬處境和對強權的繞道而走。
明代文人生活在一個思想解放、提倡個性而又高度專制的社會,受市民階層的影響,他們公開追求物質利益,服從自己的內心要求,敢于表達心靈深處的欲望,敢于追求使自己身心快樂的生活方式。他們往往有清醒的頭腦,懂得在專制的高壓下如何生存,如何揚名。明代文人就在一種既自豪又怯懦,既快樂又悲哀,既憤世嫉俗、標新立異又無可奈何聽天由命,既向往精神自由又緊緊抓住現(xiàn)實享樂的心態(tài)中書寫了屬于自己也屬于時代的新篇章?!读N曲》不僅是明代杰出傳奇作品的選集,也是了解洞察明代文人心態(tài)的教科書。(下轉第142頁)(責任編輯:郭妍琳)
① 黃省曾《吳風錄》,轉引自謝國楨(選編)《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② [英]休謨《人性論》,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③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④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⑤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⑥ 張可久《正宮.醉太平(湖上)》,隋樹森(編)《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版。
⑦ 曾瑞《中呂?山坡羊》,隋樹森(編)《全元散曲》,中華書局,1964年版。
⑧ 《德業(yè)儒臣后論》,張建業(yè)(主編)《李贄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