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芳
自布局調整以來,我們中心小學負責管理七所農村小學,同時與兩所邊遠山區(qū)薄弱學校結對子聯(lián)動發(fā)展。在互動教學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農村孩子信息不靈通,知識面窄,寫作時或是東抄西摘,大話連篇;或是寥寥數(shù)筆,內容空洞;或是照葫蘆畫樣,無個性,無新意;更有甚者,一到寫作課就發(fā)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應該考慮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讓他們找到作文的素材。作文素材應該從生活中來,從體驗中來。農家的生活樂趣無窮,因此,將作文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整合,定能使農村作文教學走出困境。
整合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寫作的動力。農村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好作文,原因是對寫作沒有興趣。綜合實踐活動的自主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農村孩子在純樸的民俗民風、大自然的懷抱中成長,教師可從孩子們熟悉的鄉(xiāng)村生活中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課題去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美麗的小農莊”“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家鄉(xiāng)民間傳統(tǒng)文化”“我熟悉的昆蟲”等課題,都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師引領孩子們去調查、訪問、探究,并把研究的過程以寫日記、隨筆、體會、調研報告等形式記錄下來。學生有了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然就喚起了寫作的欲望,以“我手寫我心”, 以“我筆抒我情”,一篇篇白描手法的文章真切、樸實,雖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卻讓人感到親切自然。
整合能豐富寫作內容
由于受文化背景、師資條件、辦學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大部分農村小學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局限于課本,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大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時仍是沿用“審題——教師念范文——學生仿寫”的教學模式。因而學生寫出的作文沒有真情實感,內容貧乏、單調。在農村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chuàng)作、想象、反思、體驗。如開展主題為“植物的栽培”“糧食的由來”“小農莊”“拜訪春天”“家鄉(xiāng)變化”“家鄉(xiāng)的景區(qū)”“未來的家鄉(xiāng)”“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在問一問、聽一聽、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想一想的體驗活動中,有了更多的感受與體會。學生用筆寫出自身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想,文章自然有血有肉、有情有意。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躍然紙上,妙趣橫生。
整合能拓展寫作空間
農家孩子交際不廣,活動空間小,見識不多,如井底之蛙,思維空間受到很大影響,作文話題也因此受到制約。綜合實踐活動的開放性與多元化,讓學生有機會面向整個生活世界,有了更多的思維空間。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不同的課題。即便是同一個課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觀察、調查探究。例如,對于“我看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課題,可以讓學生去了解農村過去的樣子,調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搞好了哪些基礎設施,產(chǎn)生了哪些變化,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也可以讓學生觀察、采訪、調研家鄉(xiāng)新農村建設中展現(xiàn)出的人的新風尚、新面貌;還可以讓學生調查新農村建設以來各個家庭經(jīng)濟、村委的經(jīng)濟增長狀況,國家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資金的投入,從而感受社會主義社會的優(yōu)越性。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拓展了思維空間,寫出的文章也更有深度和廣度。
整合能增強寫作信心
大部分農村小學生都怕寫作文,他們不相信自己能寫出好文章,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參加各種寫作競賽,更少機會發(fā)表文章,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的整合,使學生有了體驗成功的機會。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對周圍的人、事、物的認識和體驗不斷深化,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fā)。教師只要抓住這一有利契機,讓學生記錄下活動過程的點點滴滴感受和體會,召開綜合實踐成果匯報會,舉辦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觀察日記、活動后感、調查報告,學生便有了成長的感悟,有了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寫作信心。
當然,要實現(xiàn)農村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有效整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合理設置課程,恰當安排課程分工,也需要老師在開學之初,根據(jù)教學實際和本土資源,制訂整合的活動計劃,選定安排好教學內容,還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對知識掌握程度,在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我堅信,只要我們敢于嘗試,不斷探索,農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作文教學的整合一定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