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林
【知識梳理】
說明文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但為了把事物的特征更準(zhǔn)確地表述出來,也常會運用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下面具體講講說明文中的敘述和描寫,即如何判斷并分析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說明文中的敘述。
有些說明文為了說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會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或介紹事件的過程來使事物的特征得以彰顯。在《死海不死》這篇文章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傳說故事:“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tǒng)帥狄杜進軍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他下令處決俘虜來的奴隸。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并沒有沉到水里淹死,卻被波浪送回岸邊。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將俘虜扔到海里,但是奴隸們依舊安然無恙。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們受到神靈保佑,屢淹不死,只好下令將他們?nèi)酷尫??!边@個神奇的傳說故事,突出了死海鹽度很高的特征以及早期人們對死海成因的認識不足。通過敘述故事,增強了說明文的生動性、趣味性。在有些科普性的小品文中,通常會用故事的敘述來說明一些科學(xué)道理,使文章更耐讀。
2.說明文中的描寫。
在說明文中,也常見生動、形象的描寫語句。在《看云識天氣》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xiàn)什么樣的天氣?!边@段文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云的多種姿態(tài),增加了說明文的趣味性,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這兩種表達方式在說明文的閱讀分析中,常見的命題方式是:“這段(或這幾句)文字敘述的目的是什么?(或作用是什么?)這段(句)描寫有什么表達效果?(或作用是什么?)”答題時往往都需要用上“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使說明變得生動形象”等語言。
[閱讀訓(xùn)練一]
草原不都是綠色的
劉夙
曾經(jīng)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壩上草原旅游,回來之后氣憤地說,當(dāng)?shù)丨h(huán)境破壞十分嚴重,草原根本不是綠色的,而是枯黃的一片。這也難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無邊際的一大片綠色,牛羊像珍珠一樣點綴其間。顯然他們不知道一件事:一年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草原才會呈現(xiàn)出這樣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長的時間里,草原并不是綠色的。
以壩上草原為例,一般來說,一年的前四個月幾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積雪才漸漸融化。雪化后,草才開始返青、生長;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開放,標(biāo)志著草原恢復(fù)了生機,這時,綠色才如人所愿地鋪滿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壩上最美的季節(jié),但進入九月后,大部分的植物已經(jīng)完成了當(dāng)年的生命周期,又漸漸枯黃了。這種枯黃的面貌一直持續(xù)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臨,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單論時間長短的話,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
在枯黃和被大雪覆蓋的季節(jié),草并沒有死。它們只是放棄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還頑強地活著,通過休眠挨過漫長的冬日。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如針茅、冰草等叢生禾草以縮短肥厚的莖基越冬,羊草等根莖禾草以細長的根狀莖越冬,蔥類、山丹以球狀的鱗莖越冬,等等。當(dāng)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種子越冬,不過它們在荒漠性不強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
如果說冬季的嚴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領(lǐng),那么氣候的干旱則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據(jù)優(yōu)勢。一些針葉樹也可以耐受嚴寒,如云杉、冷杉、落葉松等,它們構(gòu)成了西伯利亞廣闊的森林。但是龐大的身軀使得它們再怎么想辦法節(jié)約用水,也還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這樣的半干旱、干旱地區(qū),喬木難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為霸主。
不過,今天廣闊的歐亞草原實際上只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可謂是相當(dāng)年輕的植被。兩千多萬年前的早第三紀(jì)末,氣溫普遍比今天高,氣候也普遍比今天濕潤,歐亞大陸中部在當(dāng)時還是森林,許多在今天只能見于長江以南的亞熱帶樹種,當(dāng)時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長。但是在早第三紀(jì)結(jié)束,晚第三紀(jì)開始時,地球“變臉”了,這片地區(qū)的氣候逐漸由暖濕向冷干發(fā)展,森林也就不得不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撤離。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劇了這個過程。到五百萬年前的晚第三紀(jì),歐亞草原和其他地區(qū)的草原均已大為擴展,由此使哺乳動物中的偶蹄類也廣為擴散、分化,一舉成為最成功的哺乳動物類型之一。進入第四紀(jì),全球氣候更趨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現(xiàn)了荒漠,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歐亞草原帶東部隨經(jīng)度從草甸草原經(jīng)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漸變化到荒漠的地帶性景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風(fēng),以及總是干燥得令人郁悶的空氣,造就了夏季草原絢爛而短暫的美景。草原,就是這樣的一個殘酷和美麗完美結(jié)合的世界。
(選自《青年文摘》)
探究練習(xí)
1.文章第一段中畫線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2.下面句中的黑體詞能否刪去,為什么?
以壩上草原為例,一般來說,一年的前四個月幾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積雪才漸漸融化。
3.本文說明對象的主要特點是什么?說明順序是什么?
4.本文語言生動形象,試舉例說明。
5.結(jié)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綠色的原因是什么?
[閱讀訓(xùn)練二]
手語
沙爽
手語當(dāng)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語言。晨昏交替,篝火燃起,火光映亮那些寂寞的、無聲的手勢,投影在凹凸的洞壁,變成了巖畫、符咒和舞蹈。而時光將這些指間流動的文字刻印在我們的血脈里,變成了基因和記憶。
手語有它類似于英語詞根和漢字偏旁的簡明體系。所有含有“優(yōu)秀”“好”“出色”等意思的詞語,均要借助于一根拇指,這等于是它的“詞根”或“偏旁”。這一習(xí)慣幾乎是世界性的。當(dāng)拇指有力地向上蹺起,這是認可并公布了我們品性中優(yōu)良的那一部分,它看起來如此理直氣壯,面向陽光、風(fēng)聲和雨水,仿佛幼苗翹望成長。沿著它的反向延長線,小指低首向下,指向“優(yōu)秀”“好”“出色”的反義詞系,指向陰影和低,還有比低更低的地底。手語體系更多的是靠它的“其他部件”來豐富所表達的內(nèi)容——中間隔著蜷起的三根手指:一個中性地帶,它配合手指的移動,不動聲色地調(diào)節(jié)不同的感情。
當(dāng)拇指俯伏,被另一只手掌輕輕愛撫,抽象復(fù)雜的“愛”,頃刻間變得簡單且具體。當(dāng)我們越來越羞于說出內(nèi)心隱秘的情感,仿佛被唇齒磨損,一個珠圓玉潤的詞語喪失了原有的純粹,并迅速在空氣中改變了清新的氣息時,手語卻簡潔地傳遞了人類的情感,傳遞了亙古的依戀和溫暖,阻止了對一個詞的種種歧義和糟蹋。在這個表述里,拇指退居為次要角色,它可以不是優(yōu)秀的,甚至不是“好”的——這些并不影響它享有完美的愛的浴澤。這是中國人示愛的方式,承受者的回報和優(yōu)劣被忽略不計。國際手語中的“愛”則表現(xiàn)得委婉一些:伸出拇指、食指和小指,其余兩指彎曲,掌心向外。這是音節(jié)“西”的指式,像一個人的中性風(fēng)格。但即便如此,它還是掩不住內(nèi)在的熱量和光焰,向著陌生的世界,緩緩四射。
手語是說明文,傾向于極度簡潔,忽略語法和修辭??梢詫ⅰ澳愫臀摇焙喕癁椤澳阄摇?,將“一起回家”的“一起”直接省略?!澳阄摇碑?dāng)然是“一起”,這還用說?寫文章的人們早已習(xí)慣他人和自己在表達意見時字斟句酌,包括字與字之間的銜接,包括標(biāo)點……每一個詞語都力求精確。而手語卻將敘述和真實徑直嫁接。這世上,居然有一種語言至今不肯為說謊提供便捷。它沒有辦法模棱兩可,顧左右而言他——把說話變成藝術(shù),這是多數(shù)人對語言的極致理解。但是手語,它要求直接表達,是或否,沒有其他。
一個手語者對世界的閱讀喪失了一根天然的觸須,但卻留下了難以破解的想象。失聰使聲音變成了某個幻想中的事物,他要憑借曲折的手勢,和比手勢更繁復(fù)的想象力,一點點觸摸并描摹出世事。作為一個建設(shè)者,沿經(jīng)驗和思想攀援而上,他要用細節(jié)縮短他與未知的距離,而留下恰到好處的空隙,使正在敘述中的事件趨向完美和真實。當(dāng)然這很可能只是想象中的真實——在它與真切的世界之間,在手指和唇齒之間,或者是,在一個人和他內(nèi)心的低語之間,正好存在著這樣一個微妙的、曖昧的、意味深長的空隙。
我試圖量出我與手語之間的距離?!沂钦f,我為“手語”這個詞匯預(yù)設(shè)了詩意。我在寫下這個詞時,一度像觸摸一件古舊的、卻依然澄凈的瓷器,心神寧靜、縹緲,仿佛春天的輕紗搖曳生姿。
(選自《散文》)
探究練習(xí)
1.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給“手語”下個定義。
2.閱讀選文后,你了解到“手語”具有哪些特點?
3.選文主要運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說明方法,也適當(dāng)穿插了描寫和議論的語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無聲的語言,有情的世界。結(jié)合下面的材料回答:當(dāng)看到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聾啞人表演的《星星,你好》時,你想到了什么?
在掛滿星星的夜空下,一名小號手在靜靜地吹奏著《星星,你好》的樂曲。320名聾啞姑娘,用手語向星星傾訴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50位手語老師帶領(lǐng)320名聾人姑娘跳起手語舞蹈:今夜的星星比任何時候都多,我在星光下顯得格外美麗。星星,你好!
《星星,你好》充滿浪漫、輕盈、溫暖的氣息,歌唱生命的創(chuàng)造力,歌唱生命的價值,歌唱美好的人性。
參考答案
《說明文中的敘述和描寫》
閱讀訓(xùn)練一:
1.這句話是說草原在人們的印象中是非常美好的、充滿詩意的。這句話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漫無邊際”寫出了草原的廣闊,“牛羊像珍珠”是很形象的比喻,也容易引發(fā)讀者美好的聯(lián)想。2.不能刪去。“一般來說”“幾乎”這兩個限制性詞語表明了在草原上多數(shù)的時候是這樣,也不排除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如果刪去,表達就不準(zhǔn)確了。3.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時間是白色的,六月到八月才是最美的季節(jié)。邏輯順序。4.示例:但是早在第三紀(jì)結(jié)束、晚第三紀(jì)開始時,地球“變臉”了,這片地區(qū)的氣候逐漸由暖濕向冷干發(fā)展,森林也就不得不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撤離。用“地球‘變臉”“森林節(jié)節(jié)敗退”很形象地說明了地球上氣候的變化,語言很生動,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5.在草原上,冬季時間較長,而且有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風(fēng),以及總是干燥得令人郁悶的空氣,這些原因使草原上的草通過休眠挨過漫長的冬日,所以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綠色的。
閱讀訓(xùn)練二:
1.手語是靠手勢來表現(xiàn)的、當(dāng)今世界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語言。2.手語有類似于英語詞根和漢字偏旁的簡明體系;手語極度簡潔,忽略語法和修辭。3.作比較、舉例子;在說明中運用描寫,可以更具體、清晰地表現(xiàn)事物的特征,起輔助說明的作用。適當(dāng)運用議論,可以深化人們對事物特征的認識,在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4.提示:圍繞舞蹈體現(xiàn)了聾啞人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們自強不息的精神來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