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靜
摘 要: 責任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獲得事業(yè)成功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本文對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作一探討。
關鍵詞: 幼兒 責任感 家長 教師 社會
一、問題提出
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許多父母過多地注重孩子的智力和身體發(fā)展,而對孩子責任感的教育培養(yǎng)卻不大重視,這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成才不利,反而導致一些孩子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諸如做事不認真負責、虎頭蛇尾、馬虎草率、得過且過,生活中高傲自大、不懂禮貌等缺點,甚至引發(fā)了厭學、厭世等不良心態(tài)。對此,教師應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家長又該如何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呢?
二、研究及分析
(一)現(xiàn)象一
活動室柜子上掉落的圖書、玩具等物品,能主動撿起的僅有幾個人而已。大多數(shù)幼兒都視而不見,有的從上面跨過去,有的繞過去,有的直接從上面踩過去,問他們:“為什么不撿起來呢?”回答多數(shù)是:“不是我弄下來的?!薄拔也恢朗钦l掉的?!薄袄蠋煟裉觳皇俏抑等??!?/p>
(二)現(xiàn)象二
教師有時為了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會請孩子們帶一些廢舊物品或者圖片資料等,有些幼兒能很好地完成,而有些沒帶的幼兒則會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老師,我爸爸忘了給我拿了。”“媽媽沒有提醒我?!薄拔夷棠逃浶圆?,忘了提醒我了?!?/p>
(三)現(xiàn)象分析:
從以上兩個比較典型的現(xiàn)象中可以看出,目前幼兒缺乏責任感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
現(xiàn)象一:物品掉落——少數(shù)幼兒撿起——大多數(shù)繞過、踩過——詢問原因——回答。大多數(shù)幼兒繞過、踩過掉落在地上的物品,原因在于他們缺乏做出責任行為的內在動機,即責任情感體驗,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班級小主人,應該愛護班內物品。幼兒時期孩子們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在教師詢問時,他們會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解釋。
現(xiàn)象二:為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布置任務——部分幼兒很好地完成——部分沒完成的幼兒卻理直氣壯。現(xiàn)在的孩子生活在“四二一”的中國式家庭結構中,受到六位長輩的呵護和寵愛,一般情況下,只有大人的過錯,沒有孩子的過失,大人心甘情愿地替孩子承擔責任,這就無形地使孩子逃避了自己本該承擔的責任。
綜上所述,造成幼兒缺乏責任感的不良后果,家長和幼兒園教師是主要責任人。首先,幼兒的責任感是由教養(yǎng)者從小教育、培養(yǎng)而形成的,但由于教師平時的疏忽,對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包辦代替現(xiàn)象(如:幫孩子繪畫,孩子們的玩具柜全由教師和阿姨整理等)。其次,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受長輩們的寵愛自然無可厚非,但大多數(shù)家長往往懷有溺愛、包辦心理,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認為孩子總是沒錯的、沒責任的,心甘情感地替孩子承擔責任,從而造成孩子心里無“責任”二字。而教師和家長作為孩子幼兒時期最重要的教育者,應該如何來應對和處理,使孩子真正能與責任感牽手呢?
三、建議
(一)教師方面
1.有意識地讓幼兒自己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應讓幼兒明白什么事是自己的責任,應該自己去獨立完成。比如,小朋友在看完圖書后我就讓他們自己收拾,如果不小心撕壞了,我就讓他們學習自己修補;玩過的玩具,一定要讓他們自己歸回原位。我還組織幼兒開展了“小主人”活動,讓幼兒知道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如自己穿脫衣服、自己整理床鋪等,不能事事依賴父母、老師。另外,我讓幼兒知道自己是班中的小主人,要樂于為班級做事,還引導幼兒討論、嘗試在家里當主人的責任與義務。這樣,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意識,還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通過游戲活動中扮演角色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
在游戲中,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每位幼兒都是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去做的。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媽媽”要承擔愛護孩子的責任;超市里,“售貨員”要給顧客介紹各種商品,禮貌待人,熱情服務;在理發(fā)店里,“美容師”要對顧客認真負責,熱情周到,不得擅自離開工作崗位。今年開學,班內新插入了兩位小班的小朋友,我就組織幼兒開展了“以大帶小”的活動,讓大家教小弟弟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規(guī),課間活動時帶小弟弟一起玩等。這樣,就讓幼兒樹起了幫助弟弟、妹妹的責任感。
3.教師創(chuàng)造一定機會,讓幼兒承擔一些責任。
如我們實施了值日生輪流制。每組有6個幼兒,依次編號1、2、3、4、5、6,從星期一到星期五依次輪流做值日生:為自然角里的植物澆水、換水,給其他小朋友分發(fā)物品等。那第6位小朋友做什么呢?他則負責監(jiān)督、檢查值日生的工作,并在本組值日生請假的情況下暫時代替做好值日生工作,這樣,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了。另外,在午睡起床時,我們還讓自理能力強的幼兒幫助自理能力弱的幼兒;在戶外活動中,讓膽大的幼兒關心幫助膽小體弱的同伴。這樣幼兒既能做好自己的事,又能為同伴服務,還在鍛煉中逐漸養(yǎng)成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逐漸形成習慣,最終形成良好的品質。
(二)家長方面
1.父母應為孩子做表率。
父母是孩子社會行為習得的楷模。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xiàn)的責任感,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深刻的,而且是終身的。
對任何人來說,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責任感;同樣,對于盡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負責,則是濫用責任感。家長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隨時隨地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如果家長經(jīng)常對人夸???,不去履行自己的諾言,時間長了,孩子也會悄悄模仿,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對自己說的話不承擔責任。因此,家長一定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要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這也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
2.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
一個沒有獨立性的人是不會有良好的責任感的。家長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他想做的事。平時,多給孩子一些處理事情的機會:如洗自己的手絹、襪子;自己洗漱;自己收拾玩具等。適當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他在家庭中的身份,使他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意識。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對獨立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責任意識也會隨著獨立性的增強而增強。
3.鼓勵孩子參與社交活動。
社會責任感的有無和多少是一個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會承認的重要因素。安排孩子適當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工作,比如幫鄰居送信、照看鄰居的小弟弟小妹妹、陪爺爺奶奶說說話等,一方面可以使孩子在幫助他人的同時,獲得他人及社會對他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并從中得到樂趣,從而逐步建立起對社會的責任心。
幼兒責任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成人自身的榜樣示范、耐心細致的引導和教育,并將之貫穿于幼兒的整個成長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讓孩子與責任感快樂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