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殿下、閣下,是我國由來已久的稱謂語,說到它們的起源,不能不涉及一些歷史知識。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臺階。《國策?燕策》:“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jìn)至陛下?!薄氨菹隆笔浅剂胖]見帝王時所處的地點(diǎn)和位置,可能是臣僚自己對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種稱呼,因?yàn)槌剂乓姷弁醭S谩氨菹隆币辉~,慢慢轉(zhuǎn)變成了尊稱帝王的稱謂。到后來,不僅臣僚,就是老百姓,或者這一國的人對另一國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用了“陛下”這一稱謂。
“殿下”一詞出現(xiàn)于古籍要比“陛下”遲得多。一般說來,對太子、親王、皇太后、皇后都用“殿下”這一尊稱。例如南北朝時丘遲《答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中的“殿下”,即指臨川郡王蕭宏。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親王。他們生活起居在宮殿之中,所以有此稱謂。
“閣下”一詞盛行于唐代,是當(dāng)時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yàn)楣糯呒壒賳T的官署往往稱閣,例如龍圖閣、天祿閣、東閣、文淵閣等等,故以“閣下”相稱。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