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兵
為了杜絕人們亂倒垃圾,居然豎起警告牌:“在此倒垃圾者,上街車撞死,在家飯噎死”讓附近居民極為反感,有學(xué)生稱之為“史上最惡毒警告牌”。除了這樣的惡語詛咒式標語,什么“豬狗”式謾罵侮辱,“打殘”式暴力威懾,“嚴禁”式生硬語氣之類的標語也散布于一些地方的大街小巷,時而刺入眼簾。這些不文明標語之所以能夠存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擬定者看來,惡語比好言規(guī)勸更有效,甚至以為語言越毒越見效。
其實以暴制暴的標語遏制陋習,是用不文明的語言置換另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有人說,一個社會如果只有鞭子,那么一旦放下鞭子,所有的惡行就會反彈。事實上,那些一咒語就是文明社會的一條鞭子,鞭子雖然也許能讓一些人暫時文明一點,卻難以真正徹底根除一些人身上根深蒂固的不文明習慣。
謾罵絕不是戰(zhàn)斗。亂扔垃圾誠然可惡,污染環(huán)境,影響健康,但惡語詛咒毒性更大,它是一種視覺垃圾,精神污染。謾罵者既暴露了自身的淺薄無能、無知,又傷害了鄰里關(guān)系,影響社區(qū)形象,誤導(dǎo)未成年人遇事學(xué)會謾罵、詛咒,甚至激化矛盾,挑起更惡劣的對抗情緒。
標語是社區(qū)的面孔,是城市自我表達的文化表情。生硬粗暴的標語無益于社會公德養(yǎng)成和文明和諧的構(gòu)建,文明的倡導(dǎo)應(yīng)通過文明的方式加以實現(xiàn)。不妨用一些人性化、勸導(dǎo)性溫馨標語提醒,譬如“溫馨社區(qū)踐踏何忍”、“您丟棄的不是我的需要”、“別把我放錯位置哦”、“居高不要“淋”下,愛鄰即愛己”等。
標語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一個窗口,從更大范圍說,擬定文明標語不僅是市民的個體行為,而且也是政府一種職責。只有規(guī)范標語,多用人性化的、具有觀賞性的、溫馨的提醒,才能喚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積極性,增強人們時文明行為的感受力和認同感,有效激發(fā)出公民向往文明、追求高尚的主觀愿望,從而根治粗鄙、隨意、可惡的陋習,從根本上提升公民文明素養(yǎng)。
主編金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