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洮南特派記者 馬 俊
對外界來說,俄軍的形象時常是毀譽相伴。但在“和平使命—2009”中俄聯(lián)合反恐演習的訓練場,《環(huán)球時報》記者見到了一支與印象中不太一樣的俄軍。
剛到中俄兩軍共同駐扎的野營村時,本報記者對俄軍的第一印象是“散漫”。時值中午,中俄官兵大都在外訓練,只有少數(shù)人留守。與對面營區(qū)中國士兵“站如松、行如風”的作風相比,野營帳篷外的兩三名俄軍士兵就那么隨便站著或坐著,俄軍營區(qū)的喇叭中還不停放著俄羅斯流行音樂。有些俄軍士兵手里拿著書,好奇地看著進入營區(qū)的大隊中國記者。訓練結束后,回營的俄軍士兵抱著臉盆、赤裸上身、排隊高唱《喀秋莎》去洗澡的場面,更讓看慣了解放軍嚴肅著裝的記者頗受沖擊,特別是不少俄軍士兵還有各式文身。俄羅斯軍人以嗜酒出名,盡管軍營中不允許士兵喝伏特加等烈性酒,但野營村“金百合”超市的收銀員告訴記者,俄軍官兵在這里最喜歡買罐裝啤酒,一買通常就是二三十罐。
與俄軍接觸較多的中方人員對俄軍的評價,卻顛覆了記者的“第一印象”?!肮ぷ髡J真、素質高”是他們對俄軍的共同感覺。記者在齊齊哈爾空軍基地采訪時,一名俄軍機械師正在給蘇-25強擊機擦洗機身。面對記者的鏡頭,他微笑著點點頭,但當記者試圖提問時,他卻連連拒絕:“我正在工作?!币幻袊姽俳榻B說,俄軍直升機部隊對軍械設備的檢查非常嚴格,每次檢查后,還專門在直升機前掛上牌子嚴禁任何人進入座艙。另一位中國軍官告訴記者,俄軍自主訓練意識很強。他們抵達營地第一天,剛放下行囊就主動向中方要求提供場地和單雙杠等訓練器材。除每天的正常訓練外,他們的主要精力都花在體能訓練上。
接觸多了,記者發(fā)現(xiàn)盡管俄軍在著裝、隊列上顯得有些松散,但這主要是由于相關條令與解放軍存在差異。俄軍條令規(guī)定,訓練或從事體力勞動時,可以光膀子。他們認為,這可以鍛造軍人強悍的“野性”。但俄軍同時也規(guī)定,士兵必須每天擦亮皮靴,外出時要帶著沉重的防彈背心、腰帶和水壺。記者幾次在野營村看到,結束訓練回營的俄軍士兵盡管已相當疲憊,但這“三大件”從不離身,戰(zhàn)備意識很強。另一個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就餐結束后,俄軍官兵的自助餐盤都是干干凈凈的,連一點菜湯都沒留下。原來,俄軍有明確規(guī)定:軍人就餐嚴禁浪費。采訪期間,記者看到俄軍士兵腰間裝水壺的帆布包大多已洗得發(fā)白,似乎暗示著這支軍隊曾飽受經費不足的影響。不過這種情況有望很快得到改善。中文名叫“王吉里”的俄軍23歲翻譯說,最快到年底,俄軍津貼將“大幅度”增加,但他有些羞澀地拒絕透露津貼的具體數(shù)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