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 靜
教學內容:《科學》3年級下冊第6課。
設計理念:
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該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探究身邊的科學,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態(tài)度。這是貫穿本課活動過程始終的一條主軸線。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引領學生經歷研究磁鐵性質的各項合作探究活動,在實驗和交流討論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方法、樂趣、價值。
知識與技能:在探究的過程中發(fā)現磁鐵有磁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探究過程中的樂趣,意識到磁鐵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磁鐵有磁性,兩個磁極磁性最強。
教學難點:用多種方法研究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使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用:
1.條形磁鐵、柱形磁鐵、蹄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
2.銅鑰匙、大頭針、回形針、小鐵釘、火柴、橡皮、鐵勺、瓷勺、塑料塊等。
小組探究用: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回形針、小鋼珠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出示一張“海洋世界”圖紙。)
師:一條小金魚在海洋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小金魚想問問大家:它為什么能在圖紙上游動?
生:是吸鐵石吸著小金魚在游來游去。
師:對,是吸鐵石,不過在科學書籍中,它的標準名字不叫吸鐵石,叫磁鐵。(板書:磁鐵。)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磁鐵的相關知識。
二、認識磁鐵
師:同學們都玩過磁鐵嗎?玩過的請舉手。能介紹一下嗎?(引入生活情境,引起學生共鳴,學生積極發(fā)言。)
生:我用它來吸一些小鐵釘。
生:把小釘子放在書上,磁鐵放在書下面,磁鐵一動,小釘子也動。
師:你們玩過的磁鐵是怎樣的?什么形狀?有多大?
生:我的磁鐵是扁的,有鈕扣那么大。
…………
師: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么多種形狀的磁鐵,我們把它們歸納起來,可以分為這么幾類。
(在展臺上出示各種形狀的磁鐵。)
師:誰能給這些磁鐵取取名字?
生:扣形磁鐵、圈形磁鐵。
…………
師:同學們剛才給這些磁鐵取了很多有趣的名字,非常的形象、具體,有些名字還富有創(chuàng)意。那么,在科學書籍中,這些磁鐵的標準名字叫什么呢?
(展臺上出示各種磁鐵的名稱:蹄形磁鐵、環(huán)形磁鐵、條形磁鐵……)
師: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生:瓶起子、磁力扣。
…………
三、探究性質
師:你們知道的真多。這位同學說他用磁鐵去吸一些物體。那磁鐵到底能吸引哪些物體?
師:要研究清楚這一問題,我們必須怎么做?
生:找很多材料做實驗。
師:說得好!只有經過實踐,你的觀點才能更有說服力。
師:老師在盤子中給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請大家先用這些材料做實驗,并把實驗的情況記錄在表格里。當然,如果你覺得這樣做還不夠過癮,還可以在教室里尋找其他材料做實驗。
師:給大家聽一段音樂,音樂開始是開始動手實驗的信號,音樂停止,希望同學們也能給自己的研究畫一個句號。
(生實驗,師巡視指導。音樂停,生紛紛回到自己的座位。)
師:剛才大家都研究得很認真,相信肯定有不少發(fā)現,(下轉第26頁)(上接第23頁)請大家用一分鐘的時間把自己剛才探究的發(fā)現整理一下。
(生整理。)
師:現在我們開始匯報,進行匯報的同學要組織好自己的語言,清楚地闡明自己的探究發(fā)現,其他同學要認真聽取別人的發(fā)言,能從別人的發(fā)言中汲取自己還沒有發(fā)現的內容,或是發(fā)現自己同別人不一樣的觀點,在別人發(fā)言結束后作補充。
(生匯報。)
師:磁鐵能吸鐵一類材料做的物體,這種性質叫磁性。
師:請大家比較大頭針、回形針的外表光澤與鐵釘有什么不同。
生:大頭針、回形針的外表是銀白色的,有光澤,而鐵釘的外表顏色發(fā)黑,無光澤。
師:大頭針、回形針的外表銀白色的物質叫做鎳,磁鐵除了能吸鐵,還能吸鎳這種金屬。
四、磁性強弱
師:同學們在實驗中還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生:我用磁鐵的兩端去吸大頭針能吸住,而用磁鐵的中間去吸大頭針卻吸不上來。
師: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小組討論。)
生:用磁鐵的各個部位去吸引一堆回形針,觀察各個部位吸引的曲別針數量是不是一樣多。
生:用同一塊磁鐵的不同部位去靠近一根回形針,觀察磁鐵的各個部位能把回形針吸引過來的距離是不是一樣。(注意強調同一塊磁鐵、準確標出距離。)
生: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部位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多選幾個點。)
生:把小鋼珠放在磁鐵的不同部位,會滾動嗎?
(注意:要不斷追問,直至形成比較完整合理的實驗方案。)
師:發(fā)言的小組用你們想的方法進行實驗,其他的小組選擇一種方法實驗,但不要扎堆,要對自己有信心,敢于挑戰(zhàn)。
(生進行實驗、匯報。)
師: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生:不一樣,磁鐵的兩頭磁性最強,中間最弱。
師:磁性最強的這兩頭叫做磁鐵的磁極。(板書:最強、磁極。)
五、拓展延伸
師:磁鐵有幾個磁極?其他形狀的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你能指出它們的磁極在哪里嗎?(出示畫有各種形狀磁鐵的圖。)
(生在圖上畫出來。)
師:(出示一塊斷了的磁鐵。)它還有兩個磁極嗎?同學們可以課后去思考和探究。
反思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探究對象。
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在導入新課時,我先創(chuàng)設情境,從“會游動的金魚”引入,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在學習“我知道的磁鐵”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又創(chuàng)設情境,介紹磁鐵的玩法,引導他們說出對磁鐵的一些零碎的了解。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和交流使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fā)起他們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愿望。
2.自主探究,了解磁鐵的磁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科學道理就是在學生玩的過程中發(fā)現的,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在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課堂上的“玩”更能促進學生的探究熱情。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所以在探究磁鐵的磁性時,我直接提供給學生探究材料,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很快就發(fā)現磁鐵能吸引鐵釘、鐵片、大頭針、回形針等材料。學生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我又引導學生向更深層次研究,請大家比較大頭針、回形針的外表光澤與鐵釘有什么不同,使學生知道大頭針和回形針的外表鍍有一層鎳。學生在玩中一起討論、相互啟迪,最后達成共識:磁鐵能吸引鐵、鎳等一類材料做的物體。
3.自行設計探究方案,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一定的探究時間和充足的探究材料,鼓勵學生設計多種實驗方案來探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情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讓他們能真正主動地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熱情都很高,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科學探究之中去,他們自己設計實驗、交流方案、開展探究、概括結論。雖然有些學生在探究時并不是很順利,語言表達也不到位,但是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在學到科學知識的同時,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
4.課外延伸,拓展教學內容。
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生發(fā)現了磁鐵有兩個磁極。學生在探究中已找出了條形磁鐵、馬蹄形磁鐵的兩個磁極。在本課結束時,我提出了“條形磁鐵摔成兩段后有幾個磁極”?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課外探究,把科學探究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
5.不足與改進。
《科學課程標準》提出:“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科學要以學生的主體探究學習為主,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科學,尊重客觀事實,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從而真正體驗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課教學中,我前面注意到了在生活中找磁鐵,但后面沒有對如何把磁鐵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進行挖掘。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奮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