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珍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52-01
多年來,我一直注重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與教材密切聯(lián)系的詩歌、影視故事、歷史圖片、對聯(lián)、重要數(shù)據(jù)、歷史常識以及鄉(xiāng)土歷史時事,并作出專項記載運用于教學中,實踐證明,這對豐富歷史教學內(nèi)容提高學生能力有很大幫助。
一、詩句、歌曲
詩歌是我國文壇桂冠上的一顆明珠,有的是對歷史事實和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高度概括,適當引用其中詩句,授課既具有感召力,課堂又更加生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
例如,在講中國古代史上唐玄宗時,我引用了兩首詩:一是杜甫的《憶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二是白居易的《長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前一首詩說明了唐玄宗前期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后一首詩反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這兩首詩栩栩如生地把唐玄宗前后兩個時期的形象作了具體生動的描繪,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關于唐玄宗的整個歷史概念,提高了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政治素質(zhì)。
歷史上有許多歌曲,誕生于特定的時期。它們健康向上,充滿激情,令人振奮,使人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使命?!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比绶▏摹恶R賽曲》,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頌“八一三”事變中,堅守“四行倉庫”的《歌八百壯士》等。他們都誕生于民族危亡之際,歌聲傾注著廣大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熱情,歌聲激勵著成千上萬的同胞為民族的獨立自由而戰(zhàn)。每當講這些內(nèi)容時,我總是演唱或播放這些歌曲的片段,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強了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故事、影視
歷史是對過去人物活動及重大事件的記述,具有極強的故事性。中學歷史中有很多饒有興趣的故事,中學生大都愛聽愛看。教學中,我抓住了學生這一心理特征,適當講些短、精、新又與書本聯(lián)系密切的故事。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拓寬了知識視野,又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本,掌握了知識。
例如,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位突出人物——鑒真。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的艱辛,我插進了這樣一個故事:鑒真和他的弟子乘著木制的帆船駛向波光蕩漾的茫茫大海,遇到特大風浪幾乎沉沒,在海上漂流了幾個月,歷盡艱辛,最后漂到了海南島南端的振州(今崖縣),鑒真和尚這樣不避艱險,從742年到753年前后十一年,六次東渡日本,第六次成功。這時他已經(jīng)是66歲高齡,雙目失明,但仍堅持不懈地傳播唐文化,在日中民族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樣,學生既對鑒真東渡日本這一歷史事件的記憶和內(nèi)涵的理解增強了,又學習了鑒真堅忍不拔的意志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隨著我國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電影、電視、網(wǎng)絡等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已日益推廣,現(xiàn)在以歷史題材為中心內(nèi)容的故事片逐步增多。如中國歷史中的《越王勾踐》、《張衡》、《畢昇》、《李時珍》、《林則徐》、《康熙大帝》、《水滸》、《甲午風云》、《南昌起義》、《西安事變》、《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開國大典》、《大轉(zhuǎn)折》等。世界歷史的《列寧在一九一八》、《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攻克柏林》等。這些影視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后觀看,也可以在課堂上有目的地將一些重要的情節(jié)、故事講述給學生聽。這樣對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能起到歷史課本和課堂教學所不易起到的作用。不過在組織學生觀看時,一定要說明,影視片在忠實歷史事實的情況下,還有作者的文藝藝術塑造和加工,當然會有失真之處,也可以在收看后適當講評,以便讓學生準確掌握知識,提高學生判別是非的能力。
三、對聯(lián)、歷史常識
對聯(lián)被譽為“詩中之王”,它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適當運用對聯(lián),既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理解,又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審美素質(zhì)等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岳飛被害后,他的愛國精神永存,他的名字深深銘刻在世代中國人民的心中,而秦檜等人,卻被鑄成鐵像,反剪雙手,長跪于英雄的墓前,受到人們的唾罵。為了表達人民鮮明的忠奸是非觀念和愛憎之情,幫助學生區(qū)分美與丑、善與惡,我引用了杭州岳飛廟精忠園的兩副對聯(lián):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流芳百世,遺臭萬年”。
這樣,學生對岳飛、秦檜兩個歷史人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政治素質(zhì)。
中外歷史記敘了很多重大節(jié)日的來源,只要老師稍為講解,就能做到古為今用,把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增加他們的歷史知識,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些常識,內(nèi)容不多,教師如果能在課堂上稍加點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名言、成語
名言、成語是歷史故事的縮影與凝結(jié),它們的背后都系著一個精彩的故事,中國歷史上與教材有關或教材中出現(xiàn)的名言、成語比較多,如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又如“投筆從戎”,“中流砥柱”,“臥薪嘗膽”“聞雞起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等等,這些名言、成語都包含了豐富的歷史知識,教學中如能運用,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任務的認識,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
五、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是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事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huán)境的具體表現(xiàn),是加強學生空間概念的一種直觀教具,有助于教師講清歷史概念,突破難點,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觀點觀察問題。幻燈片的制作就可以較多的再現(xiàn)歷史畫面,增強立體感,給學生以新鮮感、新奇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效率,課堂上,我除了運用書上的歷史地圖外,還使用自制的歷史地圖、與書上插圖的幻燈片。收到了文字語言難以達到的效果,使學生以教材的內(nèi)容容易掌握,便于記憶,自然提高了文化素質(zhì)。
六、重要數(shù)據(jù)
數(shù)據(jù),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重要數(shù)據(jù),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還能從中受到某些方面的教育。
例如,我國偉大的醫(yī)學家李時珍為重修“本草”,攻讀了800多種醫(yī)藥著作,作了幾柜子的筆記,經(jīng)過27年的努力,說明了李時珍勤奮鉆研,重視調(diào)查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獻身科學的偉大精神,自然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之情。
除此以外,我還重視時事新聞,結(jié)合教學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以便更好的把握自己與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所選用的資料,要符合教學目的,要有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時間上要有整體安排。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積累資料的目的——拓寬學生知識體系,豐富歷史教學內(nèi)容,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