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紅
摘要以刑罰規(guī)范來進行利益引導、矯正受刑人違反社會的異常行為。受刑人因做錯了事而要受到處罰,處罰人只能由人性來為其奠立根基。人是自律的人,也是他律的人。人類的社會不再允許把人作為客體來對待,尊重受刑人的固有尊嚴,人道主義地執(zhí)行刑罰,保障受刑人的人權。
關鍵詞人性人道主義人權受刑人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1-343-02
考夫曼認為:“后現代法哲學必須要體現為對法權的關懷,即對人類的關懷,更進一步說,對以所有形式的生命的關懷。”①當代社會以自由、正義、平等、寬容、博愛之心關懷受刑人。作為社會控制手段的刑罰規(guī)范,必須用智慧來駕馭,以保證正義的實現。
一、社會和規(guī)范
人是所有社會主題關注的起點和落腳點。社會是人群組成的共同體,人們之間存在多種社會關系。人們依規(guī)范交往與行為、分工合作地進行生產及其他社會活動,以滿足物質和精神需求。人是生物人,也是社會人,兩種屬性在社會中都被展現出來。生物人像其他生物一樣要維持其生命;社會人要參與社會,與他人發(fā)生聯系。資源是稀缺的,個體為了生存而進行斗爭和交往。因交往的需要,人創(chuàng)造了規(guī)范。同時,人也在僭越規(guī)范。
“人作為自主的本性(法律形成者)、人作為其世界中的目的(還有法律目的)以及人作為他律性的本性(作為法律服從者)”。②人作為社會目的、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把社會和規(guī)范聯系成一個整體。
規(guī)范以調整個體與社會之間資源分配關系為目的,本質是主體的行為與社會既定秩序和制度以及主流道德意識的協調。規(guī)范的研究不能脫離社會事實,規(guī)范最終要服務社會。刑法學作為一門研究規(guī)范的法律科學。用刑罰規(guī)范對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危害行為做出反應。刑罰規(guī)范的適用應限制在社會絕對不能容忍的行為范圍內。對輕微的過錯行為禁止適用刑罰規(guī)范。
國家運用刑罰規(guī)范進行利益引導、矯正受刑人違反社會的異常行為,從而實現對社會生活的調整。
二、對受刑人處罰的根據和處罰目的
刑罰作為一種惡害,必須謙虛的適用,刑罰適用的根基是人性,其處罰目的是預防犯罪。
(一)人性和刑罰
為什么處罰受刑人?在當代社會,答案只能從人作為社會主體身份出發(fā)來尋找。處罰只能由人類的本性,即人性,來奠立根基。無論人性惡抑或人性善,也無論從經驗人還是理性人來闡釋,都不能簡單作為處罰的奠基點。作為奠基點的人性主要是指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叭祟愖裱鴦游锝绲囊话阋?guī)律,當他的利益受到侵犯時,他會在能力的范圍內進行自衛(wèi)。在這個一般的規(guī)律中,蘊藏著人類也許要永遠面臨的刑法基本問題。”③人依據痛苦和快樂而行止。個人聯結成人群,痛苦與快樂不僅具有個體意義,而且具有團體色彩,人的行止受到團體的評價。刑罰規(guī)范處罰的受刑人必須是社會正常人,至少要達到大多數中等程度的人。
我國古代把刑罰視為“祥刑”的思想,若濫用即變?yōu)椤耙獭??!胺蛐?兇器也;而謂之祥刑者,‘刑期無刑,民協于中,其祥莫大焉?!雹苁┘有塘P是為了懲惡揚善,預防犯罪。我國古人把刑罰視為一種祥刑,認為,“刑而曰‘祥刑,蓋慈良惻怛,祥審瑾重,主之以不忍,行之以不得已,所以謂之祥也。”⑤刑罰本質上是一種惡,是一種“不祥之器”。要把刑罰恰當的適用,從正面進行威脅,讓人們不去犯罪,這種用意下的刑罰就是“祥刑”。古人先賢的認識與現當代刑罰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在當代文明社會,刑罰必然只能作為一種“祥刑”,而不能成為一種“淫刑”。
帝舜告誡皋陶“刑期于無刑”⑥,因刑罰是一種“兇器”,對人的影響巨大,不能濫施。處罰目的是為了不再需要刑罰,使人們和諧相處?!胺仓菩讨?將以禁暴惡惡,是懲其未也?!雹哂小氨?、“惡”,才能有刑罰。國家動用刑罰是要達到預防犯罪。如果國家用其他方法能夠控制某一行為時,就不準動用刑罰,這就是謙抑主義。
(二)處罰的根據
受刑人因為做錯了事而可能受到處罰。耶塞克認為:“刑事處罰只能建立在下列確認的基礎上,即基于導致犯罪決意的意志形成,可對行為人進行非難,而且對行為人的處罰,不得重于行為人根據其責任所應承擔的刑罰?!雹嘈塘P處罰依據責任原則來施加。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處罰根據建立在人是道德上自主的人,又是他律的人。作為道德上自主的人具有兩個特征:道德性和自主性。
人生活在共同體中,“人,是主體,他有能力承擔加于他的行為。因此道德人格不是別的,他是受道德法則約束的一個理性的人的自由。道德的人格不同于作為心理上的自由僅是一種能力,通過這種能力,我們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意識到我們自己與我們的存在是一致的。因此,結論是,人最適合服從于他自己規(guī)定的法律——或者是給他與別人共同規(guī)定的法律?!雹崛俗鳛榈赖律献灾鞯娜?是規(guī)范的制定者,以道德自律來約束自我。
人是“他自己的主人”⑩。人在社會中生存,依據自己的歡樂和痛苦而行止。如果社會資源極大的豐富,人的任何欲望都能實現和滿足,就不需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但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必須對其行止進行必要地約束,在這種情況下,規(guī)范產生了。自主也就意味著自律。
“真正的義務不單由自律和他律來設定?!必Z人既受自律調整,又受他律規(guī)整。法律要求所有的正常人的承認和遵守,調整行為的法律應得到“個人良知的承認”豙。個人良知承認的法律必須是正義的?!傲贾F象并不導出更多的法律,且這特別意味不增加刑法的數量,也不加重處罰。完全相反,它產生的效應,系反對所有事情都要有法規(guī),所有事情都要處罰的傾向,且這也意味對不同良知的人要寬容。”豛社會中,一個正常人有能力遵守法律,就應該受到法律規(guī)范的約束。
人作為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人,只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不允許無行為的責任?!皼]有人會因為他的思想而受到刑罰”,拉丁語形式為“cogitations poenam nemo patitur”,人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排除思想犯。
“刑罰首先是一分配正義的行為:現存在一行為人,此是對他必要的。然而此卻非唯一的原則,因為行為人非孤立存在,而是持續(xù)的為團體之成員。因此刑罰必須考慮何者是團體所必要的(法律正義)以及何對他是必要的,亦即確保與穩(wěn)定其法律信賴,首先確切的是,有罪責的行為必須處以應屬之刑罰(對等正義)?!必]受刑人必須能夠認識刑罰規(guī)范的社會意義,有實施他行為的能力,否則對其適用刑罰就背離了正義原則。
責任要根據其主觀不法和行為造成的法益侵害來評估,刑罰的嚴厲程度由責任來限制,以責任來衡平個案的刑罰。
(三)處罰目的
處罰目的是對于國家和社會的刑罰的必要性問題。處罰目的有報應、一般預防和特別預防三種理論。筆者認為,報應是對刑罰的限制,不是處罰目的;處罰目的是預防犯罪。
正義和公正是法律的首要價值,以法律維護理想的社會秩序,使成員被平等對待。亞里士多德以分配正義(使各得其份)來闡明,這里蘊含有應報的合理成分。應報不是目的,只可能是刑罰的一種必要限制。
貝卡里亞在《論犯罪與刑罰》中指出:“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yè)已犯下的罪行?!必^接著,他指出,“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勸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必_刑罰目的是預防犯罪,包括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共同實現預防犯罪的處罰目的。
為了預防犯罪,刑罰規(guī)范應該預先告知人們什么是犯罪行為,以發(fā)揮其威懾作用。因此,刑罰規(guī)范首先是行為規(guī)范,然后才是評價規(guī)范。
三、對受刑人處罰的限度
受刑人因做錯事而要受到處罰。要把受刑人作為目的來對待,已經不再允許把其作為客體來對待。處罰時,要尊重人的固有尊嚴、符合人道主義、保障人權。
(一)人道主義
在處罰受刑人時,因對人類固有尊嚴的尊重,必然踐行人道主義。“刑事政策的基礎還必須包括人道主義原則。該原則表明,刑罰的科處和執(zhí)行必須考慮被告人和被判刑人的個性,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人道的對待被告人或被判刑人,以便使其能夠順利地重返社會?!必`
人道主義主要是對封建社會末期刑罰殘酷的反思的基礎上而發(fā)展起來的。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刑法最能體現國家對國民的關懷。刑罰的嚴厲性在長期的演變中逐漸趨向緩和,從死刑重心,到肉刑重心,再到自由刑重心,其背后是人道主義。人道主義與文明、寬容、柔和、憐憫等相聯系,與野蠻、殘酷、恐怖、折磨等相對立。人道主義表現在國家運用刑罰時對受刑人的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其實質在于將受刑人作為人來對待,尊重其尊嚴。人道主義立足于人性,人性的基本要求是基于良知而在其行為中表現出善良與仁愛。刑罰是對犯罪的一種反應,人道主義意味著反對酷刑,刑罰寬恕,其中蘊含著謙抑主義。
人道主義必須以讓受刑人回歸社會為目的,才能施加刑罰。國家規(guī)定犯罪和刑罰主要目的是通過法規(guī)范來控制人的異常行為。人道主義必然要與法律不強人所難、不溯及既往、在證據有疑問時有利于行為人、不作為以行為人能夠對結果回避、罪過最輕的形式止于疏忽大意等原則緊密相連。人道主義不是國家、社會對受刑人的施惠行為,而是社會對受刑人的人文關懷,是社會對犯罪現象所承擔的共同責任,是法治國家的社會義務?!叭说乐髁x原則成了刑罰執(zhí)行的指導思想?!必a對受刑人必須作為主體來對待,尊重其作為人的尊嚴,不允許把人作為手段或者工具。
人道主義要求反對酷刑;要求廢除死刑;要求廢除不名譽刑;要求對精神障礙者不適用刑罰。
踐行人道主義,絕不是讓刑罰沒有痛苦。如果這樣,刑罰就不再是一種必要的惡害了,將與正義不相符合,背離了人道主義的初衷。
(二)人權
處罰以人性為根基,適用刑罰踐行人道主義,就必然要求保障人權。《世界人權宣言》序言規(guī)定,“對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固有尊嚴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權利的承認,乃是世界自由、正義與和平的基礎?!边@是各國政府對人權共識的集中體現。刑法中的人權保障,主要是指受刑人的人權。受刑人的人權究竟應該保障哪些、保障到何種程度?這是每個國家人權保障的試金石。
國家在行使刑罰權時要保障受刑人不受濫施刑罰權的侵害,進而保障一般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罪刑法定原則是保障人權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罪刑法定原則針對的對象是國家,限制國家的刑罰權,禁止刑罰權的濫施,保障人權。刑法層面的人權與憲政層面的人權不完全相同。刑法層面上的人權,主要立足于對受刑人的人權保障。
刑罰法規(guī)充分展示國家和個人間的緊張關系。法治國通過罪刑法定原則對國家權力做出制約。“在刑法中,法治國家的形式保障得到最強有力的國家規(guī)定,因為個人自由受到不會再比國家借助于刑罰權對個人自由的限制更加嚴厲的限制。就其效果而言,刑法的干預要比其他形式的對自由和財產的干預深入得多;主要因故有的社會倫理上的否定評價使得刑法干預受到重視。因此,刑罰法規(guī)及其適用,不僅要滿足于形式的法律原則,而且還要在內容上適應實質的法治國家原則所體現的正義要求?!必b罪刑法定原則包括形式罪刑法定原則和實質罪刑法定原則兩個方面。形式內容由法律原則(即成文法原則和排斥習慣法原則)、禁止事后法、禁止類推適用組成;實質內容由明確性原則和實體的正當程序(即罪刑均衡和刑罰法規(guī)內容妥當)組成。
四、結語
拉德布魯赫認為:“刑法的發(fā)展將來會慢慢脫離刑法,刑法的完善也不是邁向一個更好的刑罰,而是邁向一個比刑法更好的改良和教養(yǎng)法,它不僅應該比刑法更加智慧,而且更加人性化?!必c人類的明天在今天的行為中孕育。人作為享有人類固有尊嚴的個體永遠生活在規(guī)范規(guī)整的世界之中。僅依靠刑事政策不能解決犯罪問題,刑事政策應該與其他社會政策相互結合共同調整社會。把人性、人道主義和人權具體化為法律規(guī)范來調整社會社活關系,以實現正義,保障基本人權和自由。刑法中的受刑人只有根植于歷史之中來關懷,且不能脫離人類的文明。受刑人是人類社會永遠關懷的主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