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真
宏基在中國做的并不好,這是事實。但為什么做不好,在筆者看來更多的是宏基中國自身的團隊建設有問題,而跟宏基的模式復制無關。
宏基對于中國大陸的態(tài)度一直處于搖擺狀態(tài),一方面希望在大陸做的盡可能好,另一方面卻又顧慮重重。它不信任中國的經銷商,一直對于此前中國經銷商因為欠賬不還逼垮康柏而耿耿于懷。此外,它將中國的東部沿海視為安全地帶,對于其它地區(qū)則又持謹慎態(tài)度。在這種心態(tài)下做事自然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根本就沒有放手一搏的勇氣,自然也就談不上成績斐然了。
它還無視中國的現(xiàn)實,給中國的營銷團隊下死任務,完不成任務就要走人,這都造成了中國營銷團隊的不穩(wěn)定。對于中國的渠道策略更是隨意改動,一變再變,鬧的渠道商們人心惶惶,廠商和經銷商不能互相信賴,更談不上密切合作了。
但宏基復制歐洲模式卻沒有問題。關于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一直存在著兩種模式的爭議:一種是根據(jù)本土情況,自己研究一套適合中國特色的模式,并適當?shù)慕梃b國際化的經驗;一種則是利用國際模式來套中國,并根據(jù)中國情況做一個微調。目前,前者基本上是割裂國際經驗,往往學形而不重神,是對先進管理模式的否定,而且在執(zhí)行中更容易犯短視的錯誤。而后者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但往往過于死板和自信,導致低級性的錯誤。
強調中國的特色固然重要,但中國首先是作為一個世界上的經濟體而存在的,與外界的經濟聯(lián)系已經發(fā)生了30多年,除了政策和文化因素外,其它方面都已經大同小異,已經完全具備了國際化的條件。而且中國很多企業(yè)也開始了國際化運營的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宏基所奉行的歐洲模式明顯更適合中國國情。在美國,分銷渠道很弱,零售巨頭很強,美國模式在中國很難推行;而在歐洲,也主要是分銷渠道。不過不同的是層級沒有中國這么多,消費能力也與中國稍有不同而已。在這種多方優(yōu)勢下,宏基只要微調國際模式,在中國市場獲得勝利的因素是非常大的。
根據(jù)麥肯錫研究,宏基和其它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策略應該并無二致。它需要:(1)詳細的調研,更加深入的細分市場;(2)目標比其它地區(qū)設置的要更遠大一些,而在績效考慮上,卻要注重目標完成情況和員工學習能力的平衡,中國的員工能力弱于其他地區(qū),但人才難覓,留住人才和完成績效要有一個很好的平衡;(3)增加在華的采購和研發(fā),保證開發(fā)富有競爭力的產品;(4)世界級執(zhí)行。把中國當作它的全球市場的一分子,把在華運營模式融入全球,共享資源和優(yōu)勢,把中國的經驗輸往全球,把全球的經驗為中國所用。
不過,不管怎么說,宏基在中國發(fā)力的時間選的不算好——正處經濟危機,在世界各大PC廠商都把中國當作救命稻草,本土PC老大聯(lián)想國際化失利也轉向國內的時候,宏基在中國發(fā)力注定要承受更大的壓力。但是,有了先進的新營銷模式做后盾,適時適地的去調整,它成功的理由也依然相當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