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婷婷
摘要:老子“處下不爭”的思想在管理學中應當引起重視。在經(jīng)濟全球化語境中,如何既與國際接軌,又能針對國人特點進行管理,成為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道家的“處下不爭”實際上能夠起到更好地“處上”與“爭”,“處下不爭”是一種積極的管理策略,可以作為管理者實施管理的一般原則。
關鍵詞:老子;處下不爭;處上與爭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14-02
一
漢代班固在梳理諸子百家的淵源時曾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子南面之術也”。這里的“君子南面之術”,當主要是涉及道家學說在管理學方面的意義。其實無論是治國還是治家,《老子》一書都蘊藏著無可限量的智慧。
現(xiàn)代管理學起源于西方,正像西方人重理性、重分析一樣,其管理學也處處閃耀著理性而冷峻的光芒,而對人性及其人際關系的探討與關切,卻顯得匱乏與不足。于是在處處充滿人情氣息的中國引入流行于西方的管理方式后,就頻頻遭到失敗。這說明,管理學面向的是人,而人總是一定文化影響下的具有獨特心理特點和個性的人,這時候,管理的個性便也要凸顯了。管理大師曾仕強先生說:“管理的對象很多,但終究離不開人,所以是人本的。管理要求人性化,在全世界對‘人性研究最為深入,探討最為潛心的中國哲學領域里,尋找出中國人的經(jīng)營理念,應該是十分恰當而可行的?!盵1]既然管理的終極對象是人,而人時時處處處在“關系”當中,如何處理人事關系,便成了管理的關注核心。本文要探討的重點,便是老子關于處理人事關系的基本方略——“處下不爭”。
二
《老子》第68章中指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奔词钦f,善于做將帥的人,不逞強力武勇;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輕易被人激怒;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會與敵人正面硬拼;善于用人的人,態(tài)度謙下。[2] “為之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謙虛”。俗話說,“謙受益,滿招損”,作為一個管理者,謙虛是必不可少的品質(zhì)。管理者的位置當然是“處上”的,但越是這樣,他的心態(tài)與行為就越要“處下”,做到平易近人,尊重他人,理解并關心他人,在成功面前不歸功于個人而歸功于集體。試想,這樣的領導怎能不被屬下廣為愛戴,怎能不被屬下由衷地尊重,屬下在工作時,怎能不心情舒暢而竭盡全力呢?事實上,領導善于處下而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聯(lián)想總裁楊元慶每天上班都第一個到辦公地點,然后站在門口跟每個到來的員工打招呼,如果有人回應:“您早,楊總”,楊元慶就會立刻謙恭地糾正道,“不,請叫我元慶”。正是這樣的謙虛處下的精神,楊元慶先生引領聯(lián)想全體員工創(chuàng)造著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其實,不唯中國是這樣,謙虛處下乃是一種普遍的領導藝術。比如,美國微軟總裁比爾·蓋茨雖然每次都滿懷熱情去演講,但活動結束后,都不忘征求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以便下次改進。比爾·蓋茨能夠成為全球首富,他的聰明才智固然非常重要,但這與他個人的謙虛亦是分不開的。善于“處下”已經(jīng)成為世界上很多企業(yè)的制度性做法,例如,在德國、日本一些著名公司里,高級管理人員不設專用辦公室而與普通員工一起辦公等。我國臺灣省的醫(yī)療服務普遍非常好,其重要的因素之一正是在醫(yī)院當中,雖有職務之別,但因為上級與下屬合作默契,打成一片,使得工作效率極高,既有利于醫(yī)務服務技術的提升,也使得醫(yī)患關系友好融洽。
相反的,如果領導者總是在公司中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不聽取下屬的意見,不能容忍別人左右自己的意見,功則全攬,過則責人。這樣的領導可能會取得短暫的成功,但時間一長一定會讓他們的部屬感到厭惡并設法跳槽的。于是企業(yè)必然慢慢衰退,以至銷聲匿跡。
三
應當指出的是,當我們從管理的角度來理解老子的“處下不爭”時,這“處下”與“不爭”都是針對領導者對部屬而言的,也就是針對處在上位的人與處在下位的人的關系而言的。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或者處上,或者持中,或者處下,但不論怎樣,思想上,行動上善“處下”的人,他的所得,他的功績都不僅不會被剝奪,反而會加增?!疤幭隆闭恰安粻帯?善于處下,正是善于“處上”,善于“不爭”,正是善于“爭”。有人認為,老子是徹底否定“爭”的,當我們用心研讀《老子》就會發(fā)現(xiàn),老子其實從未否認“爭”的存在與目的性。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來,“不爭”只是道家取勝的一種方略。老子是從管理者能否讓被管理者誠服以致“王天下”的視角來論述這一問題的。在其著作第66章中老子指出:“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江海處于一切小河的下游,位勢低下,所以能接納百川,能成為一切小河流所歸往的總匯。
所以,要想管理民眾,就必須用自己的言辭向民眾表示謙下;要想領導民眾,必須把自己擺在民眾的后面,對民眾態(tài)度謙恭,事事退后。最高統(tǒng)治者雖然高高在上,但民眾不感到有負擔;雖然身居民眾之前,但民眾不認為對自己有所傷害。因此,天下人都樂于推戴他而不會厭惡他。這都是因為他善于處下,不與人爭,結果普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3]如今我們處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時代,新時代的競爭,盡管呈出諸多特點,但其競爭的核心仍是人才的競爭。謙遜處之下,不與之爭,才能得到人才,才能發(fā)揮人才的作用,這可以說是一個企業(yè)永立不敗之地的法寶。企業(yè)家不以實力示傲于人,而是時時保持謙遜的態(tài)度,以處下而求得爭先,這正是道家所強調(diào)的“不爭而善勝”的辯證精神所在。
四
總結起來,我們看到,老子的“處下”、“不爭”,其實也是其“無為”哲學的具體做法?!痘茨献印ぴ徰杂枴防镎f,聰明人不憑借自己的職位行事,勇敢的人不利用職務施行暴虐,仁惠的人不拿官位推行恩惠,這就可以說是無為了。實行無為,就能得到道的真諦。道是萬物的本質(zhì),它是通向無敵的根本道路。[4]由“無為”、“不爭”而實現(xiàn)的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美好圖景,是老子為我們勾畫的未來理想世界。在老子看來,這必然要遵循“道”才能實現(xiàn)。因此,對社會經(jīng)濟的管理也必須是以“道”的規(guī)律為指導的管理。反之,如果管理中違背這一規(guī)律而對社會經(jīng)濟進行盲目干預,就必然會破壞這種社會經(jīng)濟的和諧性,更不可能達到管理的目的。[5]老子的“無為”、“不爭”的管理之道,正是為“為”與“爭”敞開了大門。老子的管理思想在中國,用于治國,有過著名的“文景之治”;在當今,用于企業(yè)經(jīng)營管理,有舉不勝舉的中外事例。認真開掘老子的管理思想,從中汲取智慧,當是把我們不斷引向有為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