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奇
河南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jiān)
習慣上,我們把印刷刊物稱為平面媒體,來區(qū)別于電視、廣播等電子媒體,和以網站為平臺的網絡媒體。平面媒體包括報紙、雜志,以及近幾年涌現出來的各類DM等。應該說,平面媒體的歷史最悠久,持續(xù)影響時間也最長。然而今天,面對電視的沖擊,尤其是網絡媒體的風生水起,她已輝煌難再,在資本的冬天里,甚至有幾分落寞和無奈。
如同社會的發(fā)展一樣,媒體也在不斷地進化。印刷機和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成就了平面媒體持續(xù)的輝煌,同時也催生了出版業(yè)和媒體業(yè);之后廣播和電視開始挑戰(zhàn)平面媒體的霸主地位;現在又共同迎接互聯網的強烈沖擊。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的互聯網民數已達到2.98億,可以想見,這是怎樣龐大的一個受眾人群。而3G手機也即將上市,基于高質量通訊、無線上網、影視娛樂、即時資訊、互動游戲平臺的新興媒體將很快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每天翻閱報紙、欣賞雜志嗎?
簡單回顧一下我們的閱讀生活,似乎能折射出平面媒體的魅力,還有各自的鮮明個性:《讀者》的長盛不衰是因為人性的光輝,能夠照耀和觸動人的內心和靈魂深處;《南方周末》因為直言、真誠和責任;《商業(yè)評論》、《經濟觀察報》、《21世紀報道》、《財經》等則以深邃、洞察而獨領風騷;《參考消息》、《環(huán)球時報》、《半月談》等以時政、資訊和全球化的視野見長;晚報、都市報更能貼近生活,更具市民色彩,因此更具區(qū)域影響力;《計算機報》、《汽車》等則是因為專業(yè);《瑞麗》、《時尚》系列雜志以及各類影視娛樂類媒體滿足了人們對娛樂和時尚的需求;《人民日報》、《經濟日報》、《求是》等機關和行業(yè)報刊則因其權威和公信;《生命時報》、《大眾健康》等健康類讀物是因為實用;學術類報紙雜志則彰顯了學術品位和影響力。各類DM則提供了商業(yè)或公益的資訊快餐……曾幾何時,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時尚,在辦公室、在家里、在旅途中,閱讀并充實著、快樂著。而今天,我們在電腦前獲取我們需要的資訊,閱讀各種紙媒電子版,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正在一點點遠去。到底是電視和網絡的力量太強大還是平面媒體自身的不足?
僅從傳播的角度看平面媒體,更多的可能是自身的不足。媒體的影響力在于其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以此考量平面媒體,不難發(fā)現問題的癥結所在。如前所列媒體,應是報紙雜志中的翹楚(當然,我們希望更優(yōu)秀),要么彰顯人性和自然,提供知識、資訊和思想,要么追求時尚,要么純粹為了娛樂,要么體現專業(yè)價值和學術品位。離開了這些核心要素,則只能稱為印刷品。做營銷的,消費者是上帝,做媒體的,讀者就是上帝。紙媒的價值鏈條是循著“紙——印刷品——閱讀品——廢品——紙”的過程而運動。沒有內容,就沒有讀者閱讀,報紙雜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就會從印刷品直接轉化為廢品。而且缺乏讀者,發(fā)行量自然就上不去,沒有一定的發(fā)行量,廣告便無從談起。綜而論之,沒有內容、發(fā)行量小,廣告創(chuàng)收又差,停刊則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就是用納稅人的錢來養(yǎng)著,茍延殘喘,制造一期期的印刷品和廢品。
從廣告效果來看,紙媒的影響力遠遠遜色于電視,而受眾數量又無法與網絡抗衡。電視有收視率(雖然也未必科學和公正),網絡則有點擊率,而報紙、雜志的發(fā)行量一直以來備受詬病,因為摻雜了太多的水分(虛高30%甚至1倍以上),試想一下,一份媒體,連發(fā)行量的數據都明顯含著水分,還有什么誠信和公信可言?目前的傳播,還是電視樹品牌,報紙做解讀,網絡進行互動。那么,再往后呢,我們誰也無法斷言,因為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但紙媒的衰微似乎已成趨勢。
對平面媒體而言,真正的危機在于對現實缺乏反省和對未來失去信心,這是需要媒體、媒體經營者、企業(yè)、政府主管部門、研究者認真思考的課題,也是讀者的期待!